簡體版

第20章 為君王解決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在君主面前,為臣者最終還要靠本事說話——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你想到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解決了,你對于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君主來說就是一塊天下至寶,他不信任你才怪。?

李悝為相國時,魏文侯準備對魏國進行全面改革。魏文侯問李悝︰「我一心想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總覺得收效不大,您認為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國家富強的路有千萬條,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還是發展糧食生產。民以食為天,要讓百姓吃飽,國家有余糧,就必須想法多打糧食魏文侯又問道︰「我正為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卻沒有增加,如何滿足人們的衣食,如何提高產量,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請問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李悝沒有立即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談起了自己微服私訪的事︰「從國君您任命我當相國以來,我盡忠職守。為了了解民情,找到國家富強之法,我常常到民間私訪,和百姓一起種地、一起耕田,听到不少議論。有的說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沒有時間生產,有的說賦稅太多,豐年都難維持溫飽,更不用說荒年了。他們要求適當減輕徭役賦稅,以便讓他們有時間生產,能勉強維持生活。國君您看,他們要求不多,可我們卻很少為他們著想停頓了一會兒,李悝轉入正題,他為魏文侯算了筆賬,他說︰「魏國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種的土地有六百多萬畝。如果給種田人以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樂于耕種,把時間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細作,每畝地至少可以增收三斗糧食,全國一季就可增產一百八十萬石。相反,如果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每畝就不止減產三斗。就是以這個數字計算,全國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萬石。一正一反,相差三百六十萬石,更不用說徭役太重違誤農時導致的減產了魏文侯听了連連點頭。?

李悝最後說道︰「要使土地多產糧食,使國家富裕也並非難事,辦法就是盡地力之效。這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鼓勵農民勤勞耕作,適當減輕徭役和賦稅,給他們合適的利益,鼓勵他們在原有土地上精耕細作,提高產量。再讓他們開墾荒地,田間道旁的土地也利用起來,這樣,土地的耕種面積還會擴大,增產糧食自然不在話下。其二,綜合利用。鑒于我國糧食作物比較單一和歉收、缺糧的形勢,我認為,一方面應引導農民根據不同的地勢和土壤,選擇不同的作物,將麥子、豆子、谷子等兼種、套種,充分利用地力;另外,能種瓜的種瓜,會栽桑的種桑,善植麻的種麻,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力?

魏文侯越听越有理,深表嘉許,果斷決定讓李悝全權負責國內的農業經濟改革。李悝不負重托,立即著手起草文告,頒布國內各地,實行農業改革。為了增強改革實效,李悝經常親率官員驅車奔行于各地,進行督導、檢查。幾年下來,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農民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國庫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過程中,李悝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糧食價格對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很大影響。糧食多了,糧價太低,使農民的積極性逐漸消失。用糧的也不愛惜糧食,糧食產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饑年,糧價昂貴,一般百姓買不起,沒有糧食吃,只得四處流浪。于是,李悝又奏請魏文侯,實行「平糴法」,即把豐年和饑年各分三等︰豐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饑年分大饑、中饑、小饑。按照年成好壞,確定應納稅額和農民自留糧的數額,然後由國家平價收購。到荒年饑年時,再由國家平價賣出。這樣,好年景糧食大豐收,也不會再出現糧賤傷農的情況;遇到水旱災荒的年頭,也不致糧價昂貴,百姓買不起糧食。由于國家平價收購賣出,市場上糧價一直穩定,百姓不饑不寒,生活安定,國家賦稅收入也有了相應保證。?

在李悝的操持下,魏國實行「盡地力之效」和「平糴法」長達十年之久,魏國人民果然日益富裕。老百姓紛紛稱贊魏文侯用人有方,稱李悝是位好「管家」。?

在實行經濟改革的同時,李悝為了招徠四方人才,又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針對世襲祿位制度的種種弊端,李悝干脆廢除了這種制度,推行「食有勞、祿有力、使有能、賞必行、罪必當」等一系列措施,按功勞大小、對國家貢獻多少授予職位和爵祿。具體規定︰不論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治國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領到應得的俸祿;不論什麼人,一律按照功勞大小安排職務;官員各司其職,有功者賞,有罪者罰,不準徇私;凡無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貴族也必須取消其爵位和俸祿。由于執行了公允、平等和獎懲分明的原則,李悝的政治改革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和人員素質,還極大地吸納了各方人才,調動了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的積極性。?

李悝並不就此止步,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和維護改革成果,又在法律領域大展拳腳。李悝根據魏國的具體情況,參照以往的律令,吸收了各國法令中可取的部分,制定了一部新法典,即《法經》。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內容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部分。頭兩篇是《盜法》和《賊法》,分別對「盜」、「賊」的含義作了具體規定;《囚法》和《捕法》具體規定了懲治「盜」、「賊」的各種辦法;《雜法》是關于盜取兵符、官印以及貪污等違法行為的懲治規定;《具法》是對量刑輕重的諸項規定。這部法典頒布實施後,對維護國家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後來。這部《法經》被李悝的學生商鞅帶到秦國,對秦國變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于這部法典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從而成為後來歷代封建統治者奉行的法典藍本。?

李悝深知,一個國家要富強,在各國中生存發展甚至稱霸,僅發展經濟、改良政治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眼見魏**力不強、將士素質不高,李悝想進行改革,但自己在這方面並不在行,怎麼辦呢?李悝忽然眼楮一亮,何不請吳起幫忙呢?這位衛國出生的年輕人有雄才大略,尤其擅長打仗。記得當年吳起來魏國時,自己還曾助他一臂之力。當時,魏文侯問自己吳起如何,自己極力推薦道︰「吳起這個人雖然貪名,但在用兵方面,即使大軍事家司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遂用他為大將,派他攻打秦國。吳起不負重望,很快就攻下了五座城市。由于戰功卓著,吳起後來又經翟璜推薦擔任了西河太守。想到這里,李悝不禁笑了。于是,李悝派人找來吳起,共商軍事改革的大事。在吳起的幫助下,李悝的軍事改革又在魏國拉開了帷幕。?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逝。太子即位,是為魏武侯,繼續以李悝為相國,59歲的李悝不顧年邁,繼續輔佐魏武侯,由于操勞過度,于公元前395年病逝,終年60歲。?

李悝胸懷濟世之才,得遇明君——魏文侯是他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由于李悝謙虛大度,善于團結同僚,減小了變法的阻力,使得變法得以順利進行。但改革有序,先經濟而後政治、軍事的正確原則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李悝的改革卓有成效,大大提高了魏國國力,終其一生、他都受到兩代魏君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