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同桓公入朝後,稽首謝罪。桓公上前扶起,賜坐。管仲說︰「我是一個被俘要殺的人,能赦免大罪,實在是萬幸了!怎麼敢受您這樣的禮遇?」?
桓公說︰「寡人有問題向您請教,您一定要坐下,我才敢問管仲于是拜了兩拜,坐了下來。?
桓公以國事相問,管仲為其陳霸業之策,字字投機。兩人連語三日三夜,全不知倦。桓公大喜,決定重用管仲。?
鮑叔牙對桓公說︰「我听說‘地位卑賤的人不能夠和高貴的人共事,貧窮的人不能役使富有的人,和國君關系疏遠的人不能管制和國君關系親近的人。’您要用管仲,必須委以相位,給他優厚的俸祿,並待以父兄之禮?
于是桓公準備任管仲為相。管仲推辭不受。桓公說︰「我采納您的霸業之策,想實現我的志願,所以拜您為相。您為什麼不接受呢?」?
管仲回答說︰「我听說建成一座大廈,不是靠一根木材;茫茫大海,也不是只有一條流向它的河流。您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志願,請用五杰?
桓公問︰「五杰是誰呢?」?
管仲說︰「進退有禮,動靜有儀,善于辭令,臣不如隰朋,請任命為大司行。開荒闢地,充分地利用地力,多打糧食,臣不如寧越,請任命為大司田。于曠野之中,能使車馬整齊,士卒听令,擂起戰鼓,三軍將士能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成父,請任命為大司馬。能公正地判決官司,不錯殺無辜,不誣陷好人,臣不如賓須無,請任命為大司理。犯顏直諫,不顧自身利害,不為富貴所屈,臣不如東郭牙,請任命為大諫之官。您如果想治理國家,加強軍隊,那麼,用這五人就可以了。如果想成就霸業,臣雖不才,勉強可以完成您的使命,以效微勞?
齊桓公讓人準備好牛、羊、豬三牲大禮,貢于太廟,然後同管仲一起來到這里。齊桓公讓管仲面東站著,自己面西站著,對著祖先神位鄭重地說︰「自從我听到先生的教誨,更加耳聰目明,不敢獨佔,願把先生薦舉給祖先舉行過這樣一個莊嚴的儀式之後,桓公才任命管仲為相國,並把國都一年的市租賜給管仲。隰朋等五人,根據管仲所薦,一一任命,各司其職。?
桓公雖有大志,卻不願過分約束自己,失去生活樂趣。齊桓公試探地問管仲︰「我不幸染上游獵和的毛病,這是不是有害于霸業呢?」?
「這沒有什麼妨害管仲肯定地說。?
桓公心里一喜,又疑惑地問︰「那麼怎樣才妨害霸業呢?」?
管仲說︰「不知道誰是賢能之人,會妨害霸業;知道了,卻不能任用他們會妨害霸業;任用了,又不能給予相當的職務,會妨害霸業;給了相當的職務,又不信任他們,會妨害霸業;信任了,又讓小人參與其中,會妨害霸業?
「說得好!說得好!」桓公連連點頭。于是,一心一意任用管仲,並尊他為仲父,給予最高的恩惠。齊桓公又對大臣們說︰「國家大事,先告訴仲父,再告訴我。有要辦的事,全部讓仲父決斷又禁止國人,不論他地位高低,不許觸犯「夷吾」之名,一律都稱他的字——「仲」。古人以稱呼別人的字來表示尊敬。?
管仲以自己的杰出才華,終于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人們在贊美管仲才華之時,從未忘記過鮑叔牙,正是由于鮑叔牙這位伯樂的高風亮節,竭力推薦,管仲不僅免于一死,而且從此踏上了平穩的權力之路,最終成就了輝煌的人生。?
孔子講到,益友有三,損友有三。《論語》十六章中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兩面三刀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管子是鮑叔牙的益友,正直、守信、見多識廣三者佔全。鮑叔牙是管子的益友,既不諂媚逢迎,也不兩面三刀,更不花言巧語。?
從管仲為相的成功來看,鮑叔牙功不可沒。鮑叔牙不僅僅是管仲的益友,更是管仲的伯樂,沒有鮑叔牙的盡力推舉,也就沒有管仲的才華施展。至于官到相位,尊為仲父那更是天方夜譚。?
人生逢一知己,死而無憾。?
三、馮諼托人投靠孟嘗君?
孟嘗君食客三千,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稱「代舍」,中等稱「幸舍」,下等稱「傳舍」。代舍是說其人可以自代,住上等房,食物有肉,出門有車。幸舍是說其人可以任用,住中等房,食物有肉,出門無車。傳舍,則吃一般的食物,免除饑餓,出入听其自便,住下等房。?
齊國有個叫馮諼的人,很窮,就托人來投靠了孟嘗君。孟嘗君問︰「客人有什麼愛好?」回答說︰「沒什麼愛好又問︰「有什麼本領?」回答︰「沒什麼本領孟嘗君答應收留他。?
孟嘗君的左右親近,看馮諼沒什麼本事,就讓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飯菜。?
過了十來天,孟嘗君問傳舍的負責人,馮諼干什麼?傳舍負責人說馮諼很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只有一把長劍,他無事就靠著柱子,彈著他的劍,歌唱道︰「長劍啊我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孟嘗君說︰「給他吃魚,讓他住幸舍?
過了不久,馮諼又彈著長劍說︰「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去吧!出門無車!」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又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就讓人給馮諼準備車馬,住上等的房屋。?
過了不久,馮諼又彈著長劍說︰「長劍啊!我們還是回去吧!沒有東西養家左右的人現在是厭惡他了。孟嘗君問手下的負責人︰「馮先生有親屬嗎?」負責人答︰「家有老母孟嘗君就派人供應他的家用。?
從此,馮諼不再唱歌了。?
四、文種向越王推薦範蠡?
範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年輕時就學富五車,滿月復經綸,而且聰敏睿智,胸藏韜略,有聖人之資,然而不為世人所識。範蠡便憤世嫉俗,裝瘋賣傻,佯狂顛痴,浪跡江湖。?
越國大夫文種曾到宛縣訪求名士,听到了範蠡的情況後心中詫異,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來報告說︰「範蠡是狂人,生來就有此病文種笑著說︰「我听說,一個賢俊飽學的能人,肯定會被俗人譏笑為狂人。因為他對世事有獨到的見解,智慧超人,非尋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毀謗,這是你們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種親自乘車前去拜訪。範蠡不知文種有否誠意。故一再回避,後來,範蠡看到文種不見到他絕不罷休,為這種求賢若渴的誠心所動,便對他的兄嫂說︰「近日有客人來,請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準備見客?
不久,文種又扣門拜訪,兩人竟一見如故,縱論天下大事,商談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鄰里十分驚奇。文種認為範蠡是個奇才,回府後推薦給越王勾踐。勾踐很器重範蠡,封為大夫。?
五、範雎妙語說秦王?
範雎最初在魏國做官。一次,範蠡隨從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因為他能言善辯,就私底下送給他金子及酒食。須賈以為範雎向齊國泄露了魏國的機密,回國後便向魏國宰相魏齊告發。魏齊下令鞭打範雎,折斷了肋骨,打月兌了牙齒。範雎只好裝死,然後逃到了秦國。?
有人把範雎推薦給秦王。秦王召見範雎時,範雎假裝不識道路走入宮中巷道。秦王乘轎輿前來,宦官怒聲驅趕範雎說︰「大王來了!」範雎故意胡說道︰「秦國哪里有大王,秦國只有王太後和穰侯而已!」?
秦王听見了,便屏退左右隨從,下跪請求說︰「先生有什麼指教我的?」?
範雎卻只是說︰「是的是的如此三次。?
秦王又說︰「先生到底不願對我賜教嗎?」?
範雎才說︰「我哪里敢呢!我流亡在外,和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想向您陳述的又都是糾正您失誤的大事,關系到您骨肉親人。我即使願意效忠,卻不知大王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問我都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說出,明天就有處死的危險,但我還是不敢回避。如果我的死能對秦國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我只怕我被處死之後,天下的賢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國了?
秦王說︰「今天能見到先生,是上天為了保存秦國的基業而把您賜給我的。無論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後,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對我指教!」?
範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範雎這才說道︰「以秦國的強大,士卒的勇猛,對付各國,就好比用韓盧那樣的猛犬去追擊跛腳的兔子。而秦國卻坐守關外十五年,不敢派兵出擊崤山以東,這是穰侯魏冉為秦國的謀劃不忠心,但是大王您的方針也有失誤?
秦王說︰「我想知道錯在何處!」此時,左右隨從有不少人在側耳偷听,範雎不敢提及內政,于是說︰「穰侯越過韓國、魏國去進攻齊國的剛、壽兩地,不是好辦法。當年齊王向南進攻楚國,破軍殺將,開闢千里土地,而最後齊國連一尺一寸領土也未能得到,難道是齊不想要地嗎?實在是因為地理形勢無法佔有。而各國看到齊國征戰疲勞,便起兵攻打齊國,大破齊軍,使齊國幾乎滅亡。這個結局就是因為齊國攻打楚國而使好處落到韓、魏兩國手中造成的。現在大王不如采取遠交而近攻的方針,得到一寸地就是一寸地,得到一尺地就是一尺地。魏國、韓國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樞。大王如果想稱霸,必須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樞紐,以威逼楚國、趙國,楚國強就收伏趙國,趙國強則收伏楚國,楚國、趙國一旦歸附您,齊國就不知所措了。齊國再歸附,韓國、魏國便是秦國掌中之物了?
秦王听了,連聲說好,于是以範雎為客卿,與他商議國家大事。?
範雎說秦王,有著各種目的。首先,範蠡是為了自己。範蠡在魏國受屈,希望能投靠強大的秦國,施展自己的抱負,這是「干祿」。其次,範蠡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說服秦王改變原有的政策,听從自己的意見,這是「諫主」。第三,範蠡的身份畢竟是一個外來者,擔心自己的提議會為個人招來禍端。因此,範蠡並不是一下子把自己的想法全部端出來,而是投石問路,試探著說出,這是「全身」。範蠡提出的最有建設性的意見是要秦王遠交近攻,先聯縱,然後再各個擊破,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這是「聯縱」,也是「謀國」。因此,範蠡的這一番話,為秦王指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分析透徹,有理有據,得到了秦王的重視。?
六、陳平被舊友推薦見劉邦?
陳平(?—公元前178年),西漢陽武(今河南南陽一帶)人。他足智多謀,用奇計輔佐劉邦奪得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文帝時,陳平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定都彭城,劉邦屯兵漢中。這時,殷王司馬卯反叛楚國,項羽封陳平為信武君,前往討伐。陳平用計,敗降了殷王凱旋回來,項羽拜陳平為都尉,並賞賜黃金二十鎰。?
陳平回師不久,劉邦卻乘機攻下了殷地,俘虜了司馬卯。項羽大怒,痛恨司馬卯反復無常,以致遷怒于陳平。陳平知道大難臨頭,又知項羽失道寡助,終難輔其共建大業。于是,陳平攜著一柄短劍走小路逃亡,打算歸依劉邦。?
且說陳平逃至黃河邊上,可巧一只船劃過來。陳平上了船,船夫把陳平上下打量一番,但見陳平衣冠整齊,一副富家子弟模樣,心懷叵測地嘀咕著什麼,而後,一個站在船頭,一個站在船尾,把陳平夾于船中央。?
陳平一想︰「糟了,原來他們是黃河上的盜匪。見我這模樣,一定以為我身上帶著什麼金銀財寶。謀財害命怕是在所難免的了。但我不習武事,遠不是他人對手呀!」陳平靈機一動,三下五除二剝掉衣服,扔至船夫腳邊,光著身子站著說︰「老大,我也會搖船,助你一臂之力幫你倆快點過河吧兩個水盜見陳平毫不介意地月兌下了衣服,知道遇上了個窮光蛋,只好自認晦氣。?
陳平逃到了河南修武。在舊友魏無知部將的推薦下拜謁漢王劉邦。陳平昔日救過劉邦一命,今日又前來歸順,劉邦自然萬喜,即賞賜陳平酒食。劉邦說︰「你一路風塵,吃過飯後,就去休息吧!」?
陳平說︰「我是專為一事而來的,要說的話很緊急,不能超過今天?
劉邦邀了陳平入房,問︰「你有什麼急事呢?」?
陳平畢恭畢敬地說︰「漢王要打敗霸王,可趕快發兵去攻彭城。彭城是霸王的老窩,抄了他的老窩,堵住他的後路,楚軍一定心慌。軍心一亂,霸王就容易打敗了?
漢王覺得陳平的見解確實不錯,與張良的主意不謀而合。便問︰「你在楚營里作什麼官?」陳平說︰「做過都尉」。漢王說︰「我也拜你為都尉,好不好?」陳平磕頭謝恩。漢王一高興,又加了一句︰「我還要你監護軍隊,當個參乘古人乘車,御車人居中,尊者居左,另一個居右以備傾側,謂之參乘,只有最親信的人方能獲此美差。陳平歸漢,即受此重任,足見劉邦對陳平的重視。?
那些平時最接近劉邦的將軍們見陳平一下子得到了這樣的重任,就紛紛議論起來。說陳平光身來到這兒,來歷不明,誰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于是,故意打探陳平,向他送禮、送錢,陳平來者不拒。這下,他們便抓住了陳平受賄的小辮子,共同推舉絳侯周勃和灌嬰去向劉邦告發。?
周勃和灌嬰對劉邦說︰「陳平外表漂亮,可是品格不好。听說他在家里與嫂子關系曖昧,一到這兒就仗著管理軍隊的職權,貪污了不少金錢。大伙認為這種品行不端、貪圖賄賂的人不配受到大王的信任?
魏無知說︰「我推薦的是陳平的才能。大王責備的是他的品行。現在,楚、漢相爭,要想勝過敵人,就得有人為您獻出奇妙的計策來。品行端正當然也很重要,可是就算找到一個講信義的君子,或者講道德的孝子,這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君子和孝子能輔助您把霸王打敗嗎?大王只要看陳平的計策好不好,不必去管他是否偷過嫂子。如果陳平沒有才能,不能輔助您奪取江山,那我便甘願受罰?
劉邦覺得魏無知的話也不無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實,便把陳平叫進來︰「你原來幫助魏王,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霸王,現在你又跟隨我,這是什麼原因呢?」?
陳平從容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卻不一樣。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網羅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遠千里而來。我光身來到這兒,因為什麼都沒有,才收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要是大王听信饞言,不重用我。那麼,我收下的禮物還沒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帶著一把骨頭回去,這就是大王的盛恩了?
陳平坦然陳言,話中有話。劉邦疑慮頓消,對陳平倍增好感,遂安慰陳平一番,又給了他重重的賞賜,拜官為中尉,監護所有的將軍。諸將默然,無言以對。?
有了劉邦的信任,陳平從此百無禁忌。陳平在治理軍隊時大刀闊斧,游刃有余,漸漸獲得將士的好感;在運籌戰事時,他深謀遠慮,奇計迭出,成為劉邦不可或缺的股肱。?
陳平擇主而仕,是其大智使然。只要與範增相較,便可見出他的高明。範增明知項羽不可為,卻疏于變通,結果落得身敗名裂。陳平可仕則仕,不可仕則去,終于能顯身揚名。?
七、蕭何月下追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