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想中的麻煩沒那麼快到來,等一行人過了江陰縣城地界,往前走了一兩里地,路邊有個茶館,供踏春的行人休憩。♀
翟哲等人途徑茶館門口,還沒等走進去時,從里面出來了兩個人,為首一人紅面方臉,兩腮圓潤,眉頭像是用漆黑的黑筆瞄過,下巴一縷三寸長的黑髯,和戲文里的關公有七八成像,後面跟著的那人明顯是小廝打扮。
那人直奔翟哲而來,顧三麻子看清楚來人還沒等他回頭介紹,那人步子很大,已到離翟哲七八步外。
「拜見翟總兵!」那人彎腰拱手,「在下江陰典吏閻應元!」
這會功夫,顧三麻子指著來人,一句話才說了一半,听見閻應元的自我介紹,把嘴巴又閉上。
「閻典吏,久仰大名!」翟哲上前回了一禮。這人迎面而來就帶有一股煞氣,就像是在千軍萬馬中廝殺過出來的人物,那是翟哲熟悉這種氣息。沒想到在江陰這個小地方能踫見這等人物,他听顧三麻子說過幾次,其實沒往心里去,此刻一見之下立刻起了招攬之心。
「兒郎們稟報海寇顧三來江陰踩點,我過來看看,才知道原來他已在翟總兵麾下效力,當是棄暗投明!」閻應元笑著解釋,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完全沒有一個小典吏面對總兵的惶恐。
翟哲確認自己沒見過閻應元,他來江南幾年多半時間窩在浙東,閻應元能猜出他的身份,而不是急于抓捕顧三麻子,可謂是謀定而後動。
「他確實是去年投入我寧紹水師!」翟哲指向旁邊的茶館,示意閻應元隨自己坐下說話。
一群人各找桌子坐定,茶博士依次來倒水,閻應元再拱手道︰「在下是通州人,五年前清虜入寇京師時正在保定府避難,听說盧督師命隕巨鹿時痛哭了一場,對翟總兵的忠義欽佩不已,一直心向往知,今日方得拜見。」
有些事情只能讓有些人記住。
這幾句話迅速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這個閻應元倒是個有心之人。
說到北方的事,閻應元到過的地方不少,對張家口的晉商也略知一二,兩人說了有小半個時辰,翟哲也不擺總兵的架子,兩人倒有些相見恨晚的意思。
一直到了太陽掛西,翟哲看時間差不多了,出言告辭:「如今時局晦暗,麗亨兄若有一日想從軍,可往寧紹軍鎮找我。」
「若有那日,必去總兵大人麾下效力。」
兩人就此別過,閻應元返回江陰城,翟哲繼續往南京方向。
過了常州府、鎮江府直入南京,對岸是大明最富庶的揚州,長江中舟帆點點。到達南京時,已是三月下旬,翟哲先往軍器局和兵仗局交接公文,催取兵甲火器,又去拜見留都的兵部尚書史可法。他的駐地在寧紹,若沒有正當理由不便于進入留都。
翟哲有心想結識守備南京的幾位將領,但如趙之龍、劉孔昭等人都是勛臣之後,有爵位在身,家中又是巨富,沒多少功夫與翟哲談論軍中之事。
一直在留都住到第十天,南京緊靠江邊,北方的各種消息接踵而來,不辨真偽。
也不知是從哪里傳出來的,一夜間整個南京城像是被開鍋的水,所有的百姓、士子、官兵和勛臣不分男女老少,都像是在這個鍋里翻騰的餃子,慌亂的不辨東西南北。
「北京城被攻順賊攻破了,聖上在景山懸梁歸天了。」
流言想捂也捂不住,何況現在也沒人來捂,江南各地有名望的官紳拼了命的往南京跑。翟哲住在離秦淮河不遠處的一個客棧,緊急通過商盟聯系季弘,命他和柳隨風迅速來南京。
初始只是從京城逃出來的難民帶出來的消息,之後的三四日,從江北逃向江南的官員、太監越來越多,不乏崇禎身邊親近的人。浙江總兵方國安也渡江退向杭州。原本還心懷僥幸的史可法終于確認了這個消息。一夜之間,虎踞龍蟠的南京城被白幡環繞。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緊急召集江南諸臣,國不可一日無君,議立新君。
南京從成祖皇帝留下來這六部尚書幾百年間都是個養老的職務,從未有過實權,現在突然間都抖擻精神。按照慣例,北京城的六部尚為尊,南京城的六部尚為首。
史可法突然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翟哲前幾日還拜見過,現在遞了名帖也見不上了,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柳隨風與季弘一路快馬加鞭趕到南京。從北邊來的大臣、藩王一窩蜂逃向南京。
大船將覆是什麼感覺?
無論你是英雄蓋世,還是懦弱小人,高尚與卑鄙,殘忍與仁慈,奮進與避世,皆是隨波逐流。
翟哲發現他現在掌控的浙東強軍,到了此刻竟然一點用都沒有。兵進杭州嗎?然後被當做朝廷的叛逆,調集浙江總兵和鳳陽四鎮的兵馬來圍剿。只怕不用清虜入關,江南就亂了,富庶之地變成白骨千里。而且福建總兵鄭芝龍一定不會錯過圍剿浙東的機會。
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秩序,秩序即使法統,在你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新法統的時候,只能遵循老的法統,否則便會變成陪伴老法統殉葬中的一部分。大明的文人地位太高,極少有名望的文人會依附武將,致使武將永遠只是為朝廷所用的一柄刀,一個不能有主意的刀。
刀磨的鋒利便可以斬斷一切嗎?翟哲該感謝林丹汗。
那個蒙古的大汗用一生的悲劇告訴他,他不能那麼做,到最後反而是額哲比他的老子更接近那個目標。
沒有時勢,哪來的英雄?
柳隨風和季弘整日出去打探消息,翟哲再向史可法遞送了名帖,仍然被避而不見。
在這里呆的越久,他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個大明人,他為這個時代流過血,也為這個時代傷過心。
「這便是大明朝太祖皇帝與成祖皇帝制定的體制!」翟哲時而狂笑,時而悲戚。這是一座滑向深淵的馬車,任誰也無法挽留。他們掌握了最強大的資源,卻在一步步邁向死亡。文人擁有一切,看不起武將、看不上流賊,到最後只能陪著他們擁有的這個最好的時代被埋葬。
秦淮河畔的士子****,皆是北境流民的粥女賣兒。
但是,這能怪他們嗎?誰會願意把自己兜里的錢掏出來?又有幾人見了便宜不想佔?
翟哲好像明白了許多道理。
柳隨風急匆匆從門外走進來,「大人,打听清楚了,禮部尚書鳳陽總督馬士英擁福王,史可法擁桂王,錢謙益等東林黨想擁潞王。」
他怕翟哲不明白其中的究理,解釋道︰「太子不見蹤跡,按照「兄終弟及」的祖制,當以福王或桂王即位。但東林士子以「福王」荒yin,書「七不可」,曰立賢不立長,推薦潞王即位。史閣部可能也覺得不妥,所以推桂王。」
翟哲很快明白過來︰「桂王遠在廣西,福王前些日子逃難,正好在鳳陽,舍近求遠,怕是胡鬧!」
柳隨風冷笑一聲,說︰「史閣部不過在糾結罷了。這可追溯至前朝,神宗時,太子為宮女所生,聖上一直不喜,後來他寵幸萬貴妃,想立老福王為太子,東林黨人以「倫序」和「祖制」為由堅決反對,爭國本十五年,終于還是逼迫神宗外放老福王至洛陽,因此與福王一脈結下仇怨。現在讓東林黨擁福王為皇帝,那些人當然不願意。」
「按照「倫序」和「祖制」該是福王啊!」翟哲很快想通了其中的命門,「若立賢,何人為賢?何人能界定?」
「信口雌黃而已!」
「擁福王有理有據,東林黨人這麼干,不是挖坑埋自己嗎?」翟哲哀嘆,「史閣部迂腐了!」
「東林黨人若能成氣候,豈能到今天這個地步!」柳隨風不屑。
「我已經和東林黨人綁在一起了!」翟哲不喜歡听柳隨風吐槽。
「大人在張溥的葬禮上,曾與馬總督有一面之緣。」
翟哲陷入沉思,良久後搖頭說︰「朝秦暮楚,不為世人所容。」兩邊都討好,到最後就是誰也不認同,從他救盧象升那一刻起,他身上的東林黨的印記就抹不去了。
柳隨風能抓住最敏感的地方,但往往太過急功近利。他在盡幕僚的責任,但真正的決策者是翟哲自己。
「左良玉!左良玉是東林黨!」柳隨風退而求其次。
「擁潞王嗎?」這些藩王在翟哲的腦子里不過是個名號,「以軍鎮成擁戴之功,光寧紹軍鎮太單薄了,唯有拉住左良玉為伴方可。」
柳隨風點頭,說︰「大人不易出面,以免計泄惹禍,朝臣對武將干政尤為忌憚。」
「左良玉若動,寧紹軍鎮可見機使舵,搖旗吶喊,遙相呼應!」
柳隨風又興奮起來,「我認識一個說書人,和我同姓,叫柳敬亭,與東林黨及左良玉均有來往,我馬上請他出面聯絡。」
翟哲先點頭,再說︰「此事可與錢謙益謀,不可與史閣部謀,史閣部法絕對不會同意軍鎮干政。」有的時候無恥的人更容易合作。站在翟哲的立場,他很能理解史可法的難處。
太陽出來了又落下,一日一日由于白駒過隙。
江南新君未立,又害怕李自成揮兵南下,翟哲心中不祥的預兆愈來愈濃烈,急書一封送往浙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