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雖然奧匈各界人士都不想讓我這個新出爐的國王再上戰場,但我一句︰「誰能蘀代我?」就讓他們統統閉嘴。

按照德意年初商量的決議,我們放棄了進一步打擊已成破爛的俄國,準備讓俄國臨時政府和布爾什維克來一場真正的血拼,而不是十月革命時的靠士官生、警察甚至婦女來保衛冬宮那種德奧大量犧牲換來的一面倒革命(的確如此,當時俄軍主力在前線,若彼得堡有幾萬忠于臨時政府的正規軍,十月革命是否成功很成問題。);只以少部分兵力連同保加利亞部隊留守俄國前線和看守東南歐,德軍主力聚集到西線和瑞士境內,而奧軍主力則集中到意大利境內,目標只有一個︰法國。

此時法國北部、東部和意大利西北部境內的法英意比等軍隊已經轉入全面防御,意圖抗過這一劫後由美軍主力渡洋來反敗為勝。然德奧主攻方向卻使聯軍發生分歧,英軍以為擁有大量重炮的德軍必然利用西線後勤補給優勢強攻西線,要麼從凡爾登這個離巴黎最近的‘橋頭堡’外正面強攻,要麼繞道英軍把守的索姆河一帶迂回進攻;而法軍卻認為西線雙方大縱深工事對著大縱深工事,在現有兵力和火力下,誰都無法正面突破,即使偶有突破,擁有大量機動兵力的雙方都可以迅速彌補,德奧要突破的不是在法瑞邊境就是在意大利西北部,前者雖然崎嶇但離德國很近,一旦突破後只要攻佔貝爾福即可連通德國內地,重炮和補給就能迅速投入戰斗;而後者也就法意邊界有些平緩的山地,抵御都是很平緩的平原和丘陵,並且還有完善的意大利鐵路、公路網可以支持,除法意邊界一些堅固工事外,其余都是野戰工事。雙方、還有已經落破的意大利和剛來的、還要靠法英大炮過日子的美國佬(17年美軍初到法國時只有隨身攜帶的輕武器。史實)爭論過後自然把有限的預備隊也平均了,英軍主力及法軍一半駐守西線和法瑞邊境,法軍主力及部分意軍(其余意軍還在意南部)、再加上不斷趕來的美軍則以野戰機動防御在意大利北部展開,這種折衷部署給後來的戰斗帶來致命的影響。

由于美軍還在利用高速郵輪不斷越過大西洋加入西線,德軍不顧夏季炎熱于6月10日就在魯登道夫指揮下對西線開始廣泛炮擊,試探密密麻麻的英法聯軍防御體系;而我一沒那麼多重炮、二無那麼多炮彈,何況聯軍防線當中還有米蘭等世界文明,所以我對倫巴第中西部的進攻只能繼續別出心裁……還在德軍開始炮擊前幾天,一支絕密部隊從重重警衛、嚴防死守的斯科達兵工廠里直接登上火車,沿途警衛奉命不得于其接觸,幾十列專利浩浩蕩蕩往返穿梭,從捷克、經奧地利,直達米蘭前線。

戰斗于15日開始,借著淡淡的晨霧掩護,奧第8、第15軍未作長時間炮轟火力準備就突入法軍松散的一線陣地,精準的中型和重型迫擊炮分隊不斷移動,以幾乎一炮一個的速度侵蝕法軍火力點;法軍特有的野戰速射炮迅速展開反擊,然這些野戰炮固然射速驚人卻缺乏掩護,立即遭到奧軍重炮的有力反擊壓制;而法軍的重炮是有名的弱,雙方大炮你來我往對射的結果是法軍以幾倍的損失敗下陣去;而意軍的大炮早就被我繳了,美造大炮此刻應該還在美國的兵工廠里甚至圖紙上。

9時余,隨著奧第16軍和第22軍在兩側加入戰斗,法軍的防線逐漸被撕開,奧軍慢慢切入法軍二線陣地;由于雙方步兵和輕炮兵已經短兵相接,雙方的野戰炮已經停歇,只有各自的重炮還是向對方縱深轟擊,然法軍總指揮迪巴伊元帥並不驚慌,因為如我預料的那樣,法國打的就是跟我來一場野戰搏殺,乘德軍不在的機會,先打垮奧軍。

11時,奧軍已在一線並列展開8個步兵師、撕開近10公里的突破口,第8軍已突入5公里,幾乎接近法軍最後一道工事,再往後就是野戰炮陣地了。顯然,無論是迪巴伊元帥還是他身邊的潘興上將都不敢讓我吃掉法軍幾百門寶貴的速射炮,只能提前反攻了。

11時20分,隱蔽已久的美軍炮兵(用法國和英國大炮)及法軍重炮突然開火,4個28000人編制的美軍超級師和7個15000人的法國師從兩側席卷而上;然和他們預料的不同,奧軍顯然早有準備,全部就地展開抵抗,輕重機槍和輕炮群如鐮刀般割倒沖鋒的美法士兵,法美軍的炮火雖然犀利,然一直未經大敗的奧軍累計下來的大炮也不弱,雙方都以密集的炮彈將對方的步兵打的落花流水、死傷慘重。

迪巴伊元帥隨後祭出的轟炸機群,卻被我以點燃預先準備的一連串火堆、導致戰場上空遍布煙霧而宣告無效;就在不少炸彈在沖鋒的美軍當中爆炸、氣的巴頓(時任潘興的副官)要去槍斃誤炸的法軍飛行員時,借著煙霧和不斷炮擊掩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裝甲軍在第8和第15軍掩護下慢慢插入兩軍之間,這是我用戰爭初期3個騎兵師、幾個汽車團為基礎組建的,裝備核心是斯科達兵工廠出品的lt1型戰車,雖然我也同樣用‘水箱’(歷史上英國人就用水箱作為坦克的代號,英語中兩詞相同)打掩護,然我還是用戰車給坦克命名。和另一個世界該工廠18年後出品的坦克一樣采用海軍用37毫米艦炮研制的同口徑加農炮為主炮,配備同軸機槍和前射機槍各1挺,同樣使用功率120hp(88kw)的汽油機,不過這個時代技術不能更20年後比,導致發動機及傳動部分比35型坦克上的同功率產品重了一半以上;裝甲是一戰時可以用可怕來形容的35毫米厚甲,只不過由于戰車整體重量增加導致越野速度從35公里/時下降到25公里/時。

奧匈只及俄國1/2、英國1/4、德國1/6.5的工業規模決定了我為滿足坦克數量而只能放棄履帶式裝甲車輛,所以伴隨這3個裝甲師600多輛坦克作戰的還是原來的騎兵部隊;至于輪式車輛跟著戰車野戰?在那個時代只是笑話。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