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求推薦!
話說收藏掉了好多,求收藏啊啊啊啊
**************
現在,不是謹慎的時候了。【無彈窗小說網】
朱允炆在心中告誡著自己。本來他是很想緩中求變,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朱棡寫的那份急上加急的文書,還沒有送到京師,但是朱允炆的預感已經感受到大事不妙。
畢竟朱元璋中箭的位置實在凶險,歷史上劉邦就也在胸口中過一箭,位置上也差不多。但是當年的劉邦,可要比現在的朱元璋年輕的多。論上身體的承受能力,自然也是劉邦更強一些。
況且什麼事情都是需要做最壞的打算的。
「皇上,臣能否知道最近邊關出了什麼事情麼?」剛剛以光祿少卿入閣的未來國丈馬全倒是還不是非常清楚邊關出了什麼事情。
「皇爺爺被困在宣府鎮,然後發緊急告急文書。代王在驗證了這封文書為真的之後,卻找理由拒絕出兵,可謂是居心叵測……朕召集內閣、樞密院聯議,就是為了這件事。」
馬全在听朱允炆說完大概的經過之後就直接沉默了,也讓別的幾個人捏了一把汗。
「皇上,臣以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派人快馬趕到大同鎮,帶著您暫時剝奪代王殿下兵權的聖旨。還有就是九邊的總兵,應該快些上任。這樣也不必要每次一旦邊關告急都要請旨上報朝廷,允許在適當範圍的先斬後奏。」
齊泰雖然說的有些偏題,但是也算是講出了一條處理意見。確實,現在來說,大明邊境還是沒有一個可以適當指揮的機制,這也算是限制了邊境的進攻強度。
但是朱允炆只能搖搖頭,有些無奈的說︰「詔書是用快馬送出去了,但是人是沒辦法用那麼快的速度北上的,最少到洪武二十六年年末才可能所有人到齊九邊。」
「臣倒是沒考慮到……是臣沒有考慮周全……」
「皇上,臣有倒是有個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實現。」馬全在沉默了一會之後,很是謹慎的發了話。
「馬愛卿但說無妨。」畢竟現在朱允炆還沒有娶朱恩慧為皇後,直接喊國丈似乎有點不和禮制,所以朱允炆直接用馬愛卿來稱呼。
「臣以為,皇上首先還是要收緊諸王的兵權。縱觀歷史,都是擁有兵權的藩王去帶頭,才有更多的藩王去造反。
「不論是前漢的七國之亂,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或者是前唐藩鎮之亂,總結出來一點就是有過大兵權,就會導致叛亂的可能大大增加。
「而現在藩王的兵權可以說是大大的增加,雖然已經不能直接干預地方軍務和地方衛所,但是藩王的影響、藩王的三衛還是依然存在。即便三衛不一定有很多的將士,也是一種威懾,也算是一股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就完全可以威脅地方。
「雖然地方也知道藩王暫時可能做不出什麼事情來,但是給個面子,大家都好看。所以這個面子,可以說每一個治區內有藩王的父母官都是賣的。不一定是真金白銀,也可能就是很多的特權等等。
「去硬性規定地方官必須嚴格按照《大明律》還有《皇明祖訓》這兩本典籍去管束藩王,顯然在藩王手中把握這兵權的情況下就是很難的事情。
「臣大膽,建議將藩王兵權收歸地方,僅僅給各個藩王王府留下數百親兵即可。可能數量都不需要數百,百余人也可以勝任這個任務。平常的時候,憑藩王的鈴印,可以直接調動這些這些原本屬于王府三衛的人。調動去保衛、駐蹕都可以隨藩王的意,但是在必要的時候,藩王就無權直接調動這些將士……」
朱允炆首先先是贊許的點點頭,但是直接出口否決了這個建議。
「馬愛卿,這件事情,可以說是說起來簡單,但是坐起來確異常復雜。因為從京師到邊境,還是有要經過好幾天才能傳遞文書。所以當要真的出現了什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是突發的情況的話,根本就來不及去傳遞信息去邊關……」
朱允炆說的也是真的,畢竟在大明這個信息交換極其之慢的地方,朱允炆有不少軍事組織架構,但是卻很難去使用的上。
畢竟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個道理,朱允炆是極其了解的。他生活的時代就是這個道理,即便淪落到萬里大逃亡,但是手中的槍桿子沒有絕。最後還是獲得了江山。
「皇上,按照臣的意思,這藩王的兵權暫時放一放,但是首先要把代王殿下請到京師來,按照太上皇以前對有嫌疑的藩王的方法,先召進京城,然後派出欽差前去探查。」
詹徽倒是一個在官場滾爬了多年的老家伙,直接按照之前的經驗,去回答了朱允炆的問題。
確實,在這種對待藩王,尤其是藩王還是自己長輩的情況下,沿用以前的方法是最合適的。無論怎麼講,朱元璋以前的方法完全可以當作祖訓。而對于朱元璋來說,這些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而已……
朱允炆倒是心里頓時茅塞頓開。在現在的情況下,藩王的問題沒有解決,自己為什麼要創新?直接沿用朱元璋留下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為什麼?因為那是祖訓,在大明中,已經可以說沒有朱元璋的長輩了。整個皇族,都完全要按照祖訓去做下去。從朱允炆所知的後世歷史中,朱元璋那個子子孫孫不得設丞相的祖訓,直接影響了有明一代。即便是內閣首輔,也需要皇上的信任,也才有可能得到類似丞相的權柄。
「詹愛卿說的是。朕倒是想通了,皇爺爺雖然現在傳位于朕,但是留下了很多東西給朕。朕居然想不起來……那就麻煩劉首輔起草一份聖旨,然後直接送到大同鎮吧。還有聖旨上要定好最遲抵達京師的時間,超期按莫逆罪論!」
朱允炆倒是補了關于期限的一點,畢竟他也不是朱元璋,在很多藩王眼中只是他們大哥的走運的兒子,一介小孩而已……
「臣,遵旨。但是臣覺得有一事不得不奏!」劉三吾急忙拱手行禮接旨,但是行禮以後卻突然嚴肅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