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訟卦第六爻人生啟示
從卦象上看,上九以陽爻居柔位,失位,而且並不居中。他之所以獲賜,是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得,一味地逞強好訟。
譯文;上面的領導經常授權你處理民眾之間的糾紛,這種榮譽授命于危,國君送給听訟官大般帶,他視若珍寶愛不惜手。過後會很快的把這種特權剝奪掉。有時賜給佩玉皮帶,又一天之內三次奪了回去。我的理解;因打官司獲勝,君王偶然賞賜給飾有皮束衣帶的華貴衣服,但在一天之內卻幾次被剝來。官司贏了又能怎麼樣?爭強好勝到最後又能如何?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恃強好勝必食惡果。「上六」說的是對執法者的獎勵和懲罰。「或錫之于鞶帶」,即對執法有功者給予獎勵或提升官職。「終朝三褫之」,是對那些、假公濟私、勒索財物、貪贓枉法」者,要毫不客氣地罷去他的官並永遠「終朝不讓他為官。以爭訟達到目的,不會受人尊敬。而且雖勝所得無幾,所失甚多。放棄爭訟,雙方言和更好。窮困之中仍能自得其樂,處險地而喜悅,不因為困難放棄自己的目標,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守正道大人物吉祥,你說話沒有人相信。只靠嘴說而無行動會導致窮困。
遇有爭訟事,調解為高策。
一旦與人有了訟事,不要回避,要敢于面對現實,要勇于承擔責任。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有權勢的人進行公正、公平、公開、合理的調解、裁決。倘若動不動就到法庭說事,即使贏得了官司,可是你也付出了物質與精神上的代價。其中,精神上的代價是永遠不能補償的。
「上九」爻辭的「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是說作為爭訟角斗的王侯,可能會被賞賜華貴的腰帶,但一天之內就被剝奪了三次。是說,即使爭訟達到目的,也不會受人尊敬。再者你一會答應,一會反悔,這是在戲弄你。你對別人也不要這樣。
我們的文化講求的是「忍為貴,和為高」,佔得此卦者,可能因為愛打官司,恃強爭訟,結果得到了一定的好處,包括得到了升官的機會,穿上了官服,扎了大帶,但是,這種做法因為違背了傳統的文化而受到輿論的譴責,通過這種方式得官在別人看來也是不光彩的。由于大家對你的評價不好,會影響上級對你的印像,你的官職可能是保不住的,甚至一天之內可能多次被剝掉官服,也就是被多次免職,職位不穩,非常危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志向高遠、鍥而不舍是晉文公身上所體現的可貴精神。
東周(春秋)時期,周的一百多個諸侯國當中,晉是比較強大的一個。獻公死,諸子因爭奪王位釀成內亂,公子為避難于公元前655年和介子推、趙衰等大臣出逃他鄉。至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軍隊幫助打回了本國,在外流亡19年、62歲的公子方才登位為王。流亡生活饑寒交迫,常常餓得奄奄一息,以至介子推不得不割下腿上的肉讓公子充饑。投奔其他國家,君主們不是羞辱他,就是將他拒之門外,使他歷盡艱辛,吃盡苦頭。只有齊桓公真心待他,並將女兒齊姜嫁他為妻。這等艱難困苦的生活,公子若沒有高遠的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雖有介子推等一伙良臣的陪伴,恐怕也難撐苦局19年的。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鸀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子推衷心無二,矢志不移的追隨,甚至不惜剜肉救主,這種大恩大德公子牢記不忘,即位後立刻封賞。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攜母隱居深山,他親往尋覓,然卻千呼萬喚始不出。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他才听從臣下放火燒山之計。介子推寧死不仕,文公事與願違。好心鑄大錯正好說明文公報恩心切,亦說明他知人善任。君王厚待忠臣良將,對其加官晉爵,理應如此;但反之,亦無人敢說一二。一朝得天下,登上大位,以種種借口對忠臣大開殺戒的帝王並不鮮見。施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施恩圖報非君子,知恩不報是小人。換句話說,你對人有恩,不要總想著別人報答,別人有恩于你,你應知恩圖報,不能忘恩,更不能負義。施受雙方都持這種態度,事物才能順利地有條不紊地發展。
忠心耿耿事君主,淡泊名利做庶民。這是介子推身上體現的可貴精神和品格。介子推在陪公子流亡中,吃盡了苦頭,受盡了艱辛,以至割股救主,功成後理應享受高官厚祿的他,卻期望過平民生活,攜母親悄然隱居深山,任大火焚燒,寧死不仕。起初,我對介子推的做法不以為然,以為他是愚忠︰你焉何這等憨直,既然有功于國家,為何不輔佐君王?你遁入深山倒也罷了,為何還要牽上老母?你不入仕倒也罷了,為何偏要隱居?你自己以死明志倒也罷了,為何偏要賠上高堂?思來想去,我的想法錯了。介子推是對的,他是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淡泊名利的高尚之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月復!今天,從晉文公、介子推君臣身上受點啟發,學點東西,對事業、對人民、對國家是有利的。
此爻告誡我們爭功論賞是不值得的。奔小康、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目前四化建設的偉大而艱巨的任務。要干好各項工作,尤其要弘揚鍥而不舍、感恩報恩、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的精神和品格。沒有高遠的志向及其鍥而不舍的精神,必將一事無成;「貢獻」也將是一句空話。「和諧社會」概念的外延雖然極其廣泛,但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試想,施恩圖報,不報不行!知恩不報,堅決不報!人與人之間變成**果的金錢關系,冷冰冰的買賣關系,劍拔弩張的利害關系,「和諧社會」的建設豈不要大打折扣嗎!一個人,對朋友應該忠心耿耿,對事業應該忠心耿耿。淡泊名利,在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拼搏奮斗中獲取幸福和快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工人,為勞苦大眾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