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二︰出門 第36章、名望

寧采臣學了這操舟之術,便以心神駕著小船往岸邊而去。

雲層之上,正有二仙看著他。這二仙一為呂洞賓,一為挺著大肚子的漢鐘離。

只見漢鐘離笑道︰「洞賓,看來你真是與這凡人有緣。以往只有你捉弄別人的份。自從玄武帝君借了你的佩劍不還,你可是再無借他人寶貝之例。現下你竟把劍鞘送了人,可是損失不小。」

想想,呂洞賓還真是這樣,從人到仙少有吃虧的,就是玄武帝君那也只不過是老賴,借東西不還。而自己捉弄人是無往不利。不過他雖然沒有捉弄成功寧采臣,還失了劍鞘,卻並不生氣。

「有緣無緣,在他身上,就是我也弄不清了。我只希望他不要在這大劫中隕落。」

漢鐘離說︰「你倒是真關心于他。不過洞賓,我等八仙卻還只有一個業位。你那弟子,你不打算渡了。如果讓采和見了這人,恐怕是真的會同意把八仙最後一位與他。」

呂洞賓嘆氣道︰「唉!這次妖界動手如此之早,也不知我等正道可還能匡復正道。」

「正道?何謂正道?證了一輩子的道,本以為證的是天道,卻不過是天道下的人道。天道何其不公,又豈有正道在。」

「師父,慎言。」

二人不再開口,就這麼消散于雲層之間。

不大功夫,寧采臣的船已到岸。這是處僻靜所在,沒有人在,他上了岸,雙手合指,收了船,那船化為一劍鞘直接掛在了他腰間。

「果真沒有劍呢!」寧采臣笑笑,想到後世神話傳說,他這才知道那傳說竟是真的。原來神仙真是人。

後世有玄武帝君借劍的故事。

玄武大帝並無利器,後打听到呂洞賓有口七星寶劍,能降妖伏魔,專程商借,並言明用畢自當面還。呂洞賓不肯出借,後因人情包圍,看在前輩份上(玄武早呂217年),答允借劍,並告之︰「此劍天下無雙,我留劍鞘,您如劍用畢,只往空中一擲,劍自己歸本鞘,勿勞尊駕親自送歸了,」玄武借到劍後,發現果妙用無比,便有心爽約,欲長期留用,又無法開口,干脆整天握劍不放,故其塑像手中握劍。時間一長,呂洞賓見劍不歸,往要之,玄武以天下妖魅甚多未收盡為由,要繼續借用,呂洞賓知其耍花招,又不好向前輩翻臉,只得答應,但仍然背著空劍鞘,指望有朝一日玄武疏忽,一旦釋劍,劍即自歸,但玄武刻意留神,劍不離手,這就是後世玄武大帝像為何總是緊握一寶劍的原因。

不過現在看來,也並非全然如此。

呂洞賓雖然修道比他日短,但是呂洞賓是有師父的。他失劍而不要,想必是灰心了。以為證的是天道,弄了半天卻是人道,他灰心了。

以這時代看,似乎看不出太多人道、天道的差別。什麼天人感應,星宿下凡……攪亂了這天人兩道。

不過若從後世看,什麼香火,什麼鬼狐精怪不斷稱神做主的,顯然呂洞賓說的很可能是真的。怪不得仙人多在凡間行走。

再回來,看看呂洞賓一生的荒唐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像寧采臣這個連人間都沒過完的人,仙道與還太久遠,他現在也只能堅定地走下去了。

只是對天道,他也由此理解了一些,怪不得人們會說︰「天若有情天亦老。」

回到李家,許嬌容立即迎上來。「叔舅你回來了。叔舅,姥姥並不容易,你可不要真的出家。」

「出家?不會的,只是與那位道長論下道罷了。」知道了仙道真面目,他又豈會再走進去。

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安心讀書。

李公甫下差回來,也與他念叨了兩句,並送來了程儀。

寧采臣這兩日都未外出,只是在讀書。卻不知他的名望一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

世人皆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可正因無情,卻也渴情。

寧采臣是什麼人?真真正正的大才子,有詩有詞,更會彈曲做歌。

兩首詞,一首歌,吹皺了多少妓人的心湖。

更重要的是寧采臣還痴情。為了一個「不值得愛」的女子,竟然出家。這真真是一痴情的可憐人兒。

這些詞曲由妓人傳唱,再轉回到士人中,其造成的影響是黃明帶著一幫學生萬萬辦不到的。

因為同樣的曲詞,從男人之口和女妓之口,其背景韻味皆著不同。至少男人是絕沒有「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情景。

男人若這樣做,帶來的絕不會是同情與名望,而是惡心。

這些日子里,李公甫光是解釋寧采臣沒有出家,口都說破了,也沒人信。顯然在這類故事中,這寧采臣若不出家都對不起觀眾,又怎能對得起那些江舫之上傳唱的姐兒們。甚至有姐兒們揚言,「出閣當與寧公子」。

嚇得學官不得不推遲寧采臣入學的時間。

沒辦法這文人士子上花船本是件雅事,但是再「雅」的車也不能放于光明處說道。這對寧采臣今後的仕途絕對不利。

如果寧采臣來了縣學,到時姐兒們來接人,他們是放是不放?

若放吧!為人抓住荒婬無度的辮子,他今後就完了。

若不放,那就要得罪姐兒們。他們今後還想不想再登花船了?

左右為難之下,也只能委曲寧采臣窩在家中了。

寧采臣听了,只是感嘆美女的號召力,怪不得後世那些公關廣告名人多是美女。

這算什麼?古代的電視廣告嗎?

還不是一個台,而是無數台。

作為後世人,寧采臣自然知道瘋狂粉絲是個什麼樣。他可不想真被人扔進深山里過活,也就老老實實在家溫書。

不過他也不是並無收獲。是正氣。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書讀多了,悟透了,他竟多了條正氣。

這正氣與以前的不同。

以前的正氣不是原寧采臣的,便是由《黃庭內景經》從字里搜刮而來。可這道正氣不同,卻是由他理解了字意而來。

這正氣一生,直接就出現在他的神魂內,不與其他相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寧采臣也弄不清楚,不過他知道這是好事。既然是好事,也就沒有拒絕的理由。就像這名望,雖然是「抄」來的,卻也不會去傻傻地告知眾人,這是抄的。

唯一讓他覺得難受的是,可惜了那篇木蘭辭。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可是泡妞的利器。

老實說,到了這古代,若說寧采臣一點也沒有不想多惹兩個美人的心思。這是不可能的。

只是可惜了。

這首詞無論對任何美女,都是絕對的大殺器,只看現在,便能預想單一面對時,會怎麼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