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寫了各具特色的勸學詩,但朱熹的一篇勸學詩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寫成的。
相傳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發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流啊!」這時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發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于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里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據傳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3;孟母勸學的故事孟(孟軻)的母親為了使孟軻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織布時,孟軻逃學回家。她便生氣地把織布機上的杼(zh )(即梭(su )折斷。斷了杼,織布就無法繼續。孟母以此教育兒讀書學習亦同此理,不可斷。
典故︰孟軻(孟)早年喪父,母親把家遷至離丈夫墓地很近的地方,以自己不凡的見識教育孟軻。由于家庭周圍是墓地,因此時常有人吹吹打打,奔走哭嚎,年幼的孟軻對這一切充滿了好奇,有時頑皮勁兒上來,還要學著大人的樣做。跟著哭喪的隊伍,夾在間,別人走他也走,別人哭他也跟著哭,全當是在做一個游戲。孟母想,這里不是孩應該住的地方,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
集市有很多商販自吹自夸地叫賣以招攬生意。孟軻看到了很感興趣,便也跟著吆喝起來。他還常學隔壁屠夫殺牛宰羊的各種動作,自得其樂。孟母見了心想︰「這里也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方。」于是又一次搬家。這一回,她把家遷至一所學堂旁邊。每個月都有官員、人來這個學堂登堂作揖跪拜,謙讓守法。孟軻見了,一一記在心里,摹仿學習禮節,並要求上學讀書。孟母看到兒變得如此好學,感慨萬分地說︰「這里才是理想的住處啊。」
孟軻小時候上學並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的孩一樣貪玩,偶爾還逃學。有一天,他覺得學習太枯燥,很厭倦,便從學堂里溜了出來,回到了家。孟母正坐在家織布機旁織布。她一看見兒的神情,就知道此時還沒有下課,他是自己跑回來的。于是,她一改往日慈愛的表情,面似寒霜,嚴厲地問他︰「還沒有到放學的時候,你怎麼自己就回來了?」孟軻心里發慌,支支吾吾,不敢作聲。孟母轉身回到織布機旁,一下就把織布機上的梭折斷了。梭斷了,布就再也沒辦法繼續織下去了。孟軻見了,更加惶恐不安,趕忙跪在地上,問道︰「媽媽,您別生氣,是我做了什麼錯事嗎?」母親臉色陰沉,緩緩地說道︰「你學習知識,就像我織布一樣,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才能織成一匹布,才能為人所用,成為有用之材。你學習知識,道理也是一樣,必須天天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不分晝夜,才能有所長進。而你現在就厭倦了,懶惰了,這實際上就是在自我放棄,慢慢地就前功盡棄了。我折斷了織布所用的梭,就像你放棄學業一樣,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軻听了,恍然大悟,滿面羞愧地說︰「媽媽,我記住您的話了,以後我一定要發憤讀書,不辜負您的諄諄教誨,以光大家門。」從此,孟學習時再不肯懈怠,變得非常勤奮刻苦,終于成為大學問家。(未完待續。請搜索樂讀窩,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