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召喚可大

崇禎皇帝沒有追回詔書的行動,但他的思想活動卻是十分活躍。

首先,他在心里自己檢討了先前下詔書的輕率之處。張可大在奏折里已經提到了逆賊掌握了東江和成山衛,賊首的家奴都混成了游擊將軍。面對這麼復雜的局面,自己只提到了蘇州府和逆賊,其余各方面該怎麼處置都沒有提及,不能不說是一個大疏漏。

但轉瞬之後,崇禎又在心里為自己開月兌起來。高起潛這個奴才還算是干練之人,他替自己巡視遼東軍情糧餉也已有半年,從未有異常回報。可見,祖大壽等人及關寧軍應該還是忠心的。東江不過是一些孤懸海外的島嶼,祖大壽必定是不夠上心,所以被黃氏小賊乘虛而入了。對,肯定是這樣。這小賊在江南都能悄無聲息地經營,更別提東江這樣的地方了。嗯,到時候以遼東軍剿滅東江,登萊大軍平叛成山衛,易如反掌!哼哼,朕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讓張可大先剿滅賊首,其家奴自然不用憂慮,實在是上策。

想到這里,崇禎不覺就開心起來。不過,把蘇州府上下官員一律擒拿問罪,還是不妥。不過,對于這個問題,崇禎馬上又有了三個想法。

第一,崇禎指望著大臣們能夠指正其誤,把他的手詔封還。他也做好了「從善如流」的準備。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問題,還能君臣共同演繹一段佳話,流傳後世。可惜的是,這一幫子內閣大臣沒有人敢在氣頭上頂撞皇上,這道詔書竟然十分順利地就傳了出去。

沒關系,沒了第一,還有第二。崇禎還開始指望蘇州府的文武官員們能夠深刻反省,戴罪立功。他心里頭已經想好了,只要這些官員認罪態度誠懇,他就從輕發落,只將這些人革職了事,將來還可以視才錄用。但是,這個指望如今也成了泡影。這幫子亂臣賊子,不思皇恩浩蕩,竟然敢投靠黃氏小賊!將來抓住了,必要個個誅滅九族!

所以,現在崇禎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指望。大都督張可大,朕對你可是寄予厚望,可別讓朕失望啊!只要能一戰克賊,其他的都是小事!可惜,張可大不知道崇禎皇帝對他的這般殷切期望。此刻,他正抱著必死的決心,領著將兵向蘇州府進軍。

話說1633年11月1日,黃復華得到京城消息的第二天大清早,焚香叩拜,經過一番一絲不苟的禮儀之後,張可大也接到了這份詔書。

接到這麼一份詔書,張可大郁悶不已,禁不住就月復誹起當今「聖上」︰我的皇上,我這奏折難道寫得不夠清楚嗎?老話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就不能忍住氣,好好地謀定而後動嗎?讓我帶領本部人馬出擊,這不是讓我去送死嗎?!可是,違抗君命,拒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再說,崇禎皇帝對張可大也算是信任有加了,起碼沒派個太監來監軍。當然,這和張可大所部的組成也有關系。

于是,張可大一邊下令集結軍隊,準備各種軍需物資。另一邊,他開始安排後事,讓兒子帶著年邁的祖母,和母親返回鄉下老家,遠離南京這樣的是非之地。當然,後者都是暗中進行的,以免傳揚出去,挫傷士氣。不止一次,張可大在他的親信幕僚面前表示︰「這次我們以本部人馬,不到八千人,去剿滅黃氏反賊,實在是困難重重,勝算極低。但不管成敗利害,我張可大身為朝廷重臣,世受皇恩,決心以一死報國!但諸君不妨保留有用之身,容後再報效朝廷。這一次,大家就不必隨我前去了。」

每一次,當張可大用略帶顫抖的聲音說出「以一死報國」四個字之時,他都忍不住心中的酸楚,兩行熱淚不由得奪眶而出。幕僚們聞言都十分感動,一個個難過地低下頭去,無言相對。

盡管如此,張可大還是希望大明國祚昌盛,對于崇禎也沒有完全絕望,總認為皇上只是一時氣憤過頭,亂了方寸。在準備出兵的同時,他想了又想,叫僕人們準備好文房四寶,給皇上寫了一封長長的奏折,在奏折里張可大這樣寫道︰臣自當嘔心瀝血,奮不顧身,為國鋤奸。若事有不諧,臣唯以一死相報。只望聖上此後謹慎兵事。賊軍強橫,非精銳邊軍不可相抗。或者,以十倍之軍,再以良將相領,不然斷斷不可輕出。把奏折封好,他又叫來一個親信,讓他先把這份奏折收好。如果他此次出征失利,傳回噩耗,就把這份奏折立刻送到京城。

1633年11月4日,忙碌地準備了三個日夜,總算是萬事諸備。這一日傍晚,張可大披掛整齊,最後看了一眼已經變得有些空闊的都督府。忽然,他抽出腰間的寶劍,在大廳的柱子上狠狠地砍了一劍,以此抒發了胸中的郁結之氣。然而他猛一轉身,一邊把寶劍插進鞘中,一邊大踏步向外走去。到了大門外,他接過下人遞過來的韁繩和鞭子,飛身跨上一匹駿馬,直奔城外的兵營。一群親信和親兵也都跳上駿馬,風馳電掣般地追隨在他的後邊,揚起一溜煙塵。明天一早,他就將領兵出征了。

到了大營,張可大在大帳里坐定,雖然已經得到過簡報,還是再次向中軍發問︰

「怎麼樣,糧草軍械都備齊了,人都到齊了嗎?」

「啟稟都督大人,已經備下十日的糧草。如今正是秋收之後,我們是奉旨出兵,糧草若有不足,只需要行文地方,就地籌辦即可。各部知曉是大人領兵出征,都還照顧,軍械也已辦齊。至于兵員麼,本軍在大帳上是兩營人馬,八千余兵丁。前已核實,實際兵丁計有五千六百二十五人。如今實到五千七百三十九人。」中軍一五一十地回報。

「怎麼回事,還多了一百來人?」張可大很是費解。

「都督大人,共有七個侯爺,五個伯爺前來打招呼,說是自家子佷得了急病,無法出征。但他們都表示,忠于皇事是第一位的,絕不敢因私廢公,所以特別派遣手下經歷過戰陣的家兵前來補缺,有不少都是以數十補一的。」

張可大听了苦笑不已。這班子勛貴,真是辦法多多。花些銀兩,雇上一些人手,或是派些家丁充數,這樣一來,自家子佷就不用出征了,絕無危險。若是出征奏捷,這功勞也不會落到別人頭上。但張可大也沒有辦法,難道還能親自闖到各個府上去驗人抓丁?張可大搖了搖頭,說︰「罷了,把這些人單獨編為一隊,別亂了大軍陣列。吩咐下去,明日五鼓造飯,辰時出發!」

1633年11月5日一早,加上自己的家丁親兵,張可大率領著約六千兵士,自南京城郊向蘇州地界進發。張可大也算是知己知彼的少有良將,知道黃復華的水軍實力超級強大,自然是不敢走水路,而是領著大軍,從陸路,以每日三十公里的速度進軍。如此持續行軍七日,到了11月11日,這支隊伍終于到達了常熟地界。這幫少爺兵們早已經是叫苦不迭。不過,听到探馬回報,明天再有個半天光景,就可以接敵,再不用整日行軍,全軍士氣倒也為之一振。再听說,當面的賊軍不過一千多人,更是歡欣鼓舞。

一夜無話,第二天張可大繼續領軍出發。張可大一邊督促著隊伍前進,一邊留意著附近的地形。多年的戰斗生活,使他十分機警。前進了不到二十里路,前面出現了一條小河,對岸不遠處有片樹林。他連忙派一個親兵迅速通知前鋒︰人馬暫停,派出斥候過河後進前方樹林搜索。

可惜為時已晚。軍士們一口氣走了十多里路,身上冒汗,正是口渴之時。一到河邊,不等上頭下達號令,大家就爭著彎下腰去,用手捧起水來喝上兩口,潤一潤干得不行的喉嚨。就在這邊隊形混亂的時候,一聲炮響,早就悄然趕來,埋伏在樹林中的義軍們一躍而起,發出了一片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向著河灘沖殺過來。沖在最前面的義軍都是手持連弩,無數弩箭越過不過二十來米寬的小河,成片地射入人群中。同時,一隊火炮手也推著炮車走出樹林,對張可大率領的「大明親軍」猛烈地射擊。頓時,就有一大批明軍兵卒倒了下去,鮮血使小河的流水染成了紅色。

張可大不愧是一代名將,他並沒有在這種突然的襲擊下驚慌失措。此刻,面對前方的危險的局面,他似乎絲毫不慌,就像一座山似的屹立不動。這種鎮定迅速傳遞給了周圍的軍士,明軍的中軍和後隊並沒有混亂,而是在各級將官的指揮下迅速列好了陣勢。

張可大冷靜地看著五十米開外的河灘上,在炮火和密得飛蝗一樣的利箭打擊下,自己的將士們不斷地倒下去,只有少數人反應快,連滾帶爬地跑了回來。在督戰隊的引導之下,前隊的潰兵並沒有沖撞本軍,而是從兩側向後撤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