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七十一章 天下震動

「主公,主公,拿下了,我們拿下了松江!」,1633年的11月9日的傍晚時分,黃大山上氣不接下氣,一路奔跑著闖進了書房,口中喊著這個經過陸路和水路,第一時間傳回來的消息。

曾敏學此時正在書房里和黃復華談論事情,听到這個消息也是十分振奮,一疊聲地說︰「呵呵,恭喜主公,不,賀喜吳王!」

「哈哈,同喜,同喜!」

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黃復華听到了這個消息也是忍不住滿心的興奮之情。

從1630年2月27日,崇禎三年的正月十六,黃復華來到大明朝,經過近四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黃復華孤身一人,憑借著現代的知識,技術和產品,靠著他的學生等無數普通人的奮斗,終于完成了在世人面前的閃亮登場,多麼不容易。

如今,黃復華,吳王殿下擁有了松江,蘇州兩府(盡管蘇州府的常熟縣還有部分沒有包括在內),這個消息無疑將震動全天下。因為,松江和蘇州兩府實在是太重要了!

在大明朝,蘇州府和松江府這兩個府,以不到全國2%的墾田面積,貢獻著全國近14%的錢糧稅賦。這兩府的田地約有15.5萬頃,其中蘇州府佔其中的三分之二弱,松江府佔三分之一強。

更重要的是兩府的地理位置。且不說松江府處于長江入海口,單說蘇州,這個運河城市,在今天,全長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運河,有80多公里的河段流經蘇州境內。而明朝的蘇州府可比今天的蘇州面積要大得多。自從隋煬帝將京杭大運河貫穿連通之後,京杭大運河就成為了一條流金淌銀的黃金水道,是歷朝歷代江南所征糧食及絲綢等物產通過水路運往京師及北方邊關的主要通道。在漕運十分重要的大明朝,失去了蘇州,北京的朝廷就是失去了江南的大半財富。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了千古名篇《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其實是「封橋」,這古時候常在橋上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過的時候,就封鎖河道,禁止別的船只通行。在明末這個時候,楓橋鎮市面繁榮,南北舟車在此雲集,是大米、豆類、絲綢、布匹等物產的重要集散港,江浙、湖廣、福建一帶的「皇糧」和土特產都先集中在楓橋,再經運河轉運至京都及全國各地。楓橋一帶,河里船只密布,岸上商店鱗次櫛比,十分繁榮。

所以,崇禎皇帝和大明朝廷一旦知道失去了蘇州,松江兩府,必定會組織力量瘋狂反撲。因此首先要擊敗張可大領兵的第一次進剿,安定局面。然後,迅速收服兩府的民心,征召訓練軍隊。這些都是黃復華眼下的重要工作。

「敏學,對于在蘇州,松江兩府怎麼安定局面,收服人心,政務院擬定出章程了嗎?」

「主公,請放心。我們已經有了詳細的章程。除了先前公布的今後免征遼餉,預征等措施之外,我們準備把今年的全部遼餉,每畝一分二厘白銀,作為新公民的紅包,都分發下去。就是該怎麼分配,還請主公您指點一二?」

「哦,有什麼疑難嗎?」

「是這樣的,主公。從已經掌握的資料看來,蘇州府的田地中,官田約佔63%,而松江府官田的比例更高,有近85%。這大明的官田,如今就是我新朝的公田了。這部分田地上的遼餉,該怎麼返還呢?」

黃復華听了先是一陣歡喜,這都得感謝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啊,留下了這麼豐厚的田產。朱元璋打下江山時,因為痛恨江南蘇、松等府支持張士誠與他作對,除了把張士誠和張士誠手下的家產田地全部沒收以外,還拼命地打擊這些地方的豪強,抄家沒產。另外,大明朝王府莊田遍及全國各地。在兩京十三省中,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廣、江西、廣西等省都設有王府,有的一省還有多個王府。有王府則必有莊田,唯有南北兩京和浙江、福建、雲南等省沒有設立王府。「吳越不以封,以其膏腴;閩、廣、滇、僰不以封,以其險遠」。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制度。

黃復華思索了片刻,慢慢地說道︰「官田就以原先百姓租種的田畝數量發給他們。另外,我們要遏制大戶佔有太多田產,貧苦失地的農民依托于大戶。你們要擬訂一個法案,原則上一戶不得超過二十人,否則不能申報取得公民資格,也無法享受免費醫療等相應待遇。雇工,雇農等,只要組建了家庭,都可以獨立申報戶口。另外,再議定一個妥善的方法,把官田拿出來合理分配給原先官田的租種者,無地的貧苦農戶。」

「主公聖明。如此一來,萬眾歸心。以蘇州,松江兩府超過六百萬的人口基數,我們完全可以新練個三萬大軍,應對來年明廷給我們的軍事壓力。」

「可是蘇州,松江兩府乃是富庶之地,老百姓有人願意來參軍嗎?如果不是出于自願,恐怕軍心不穩啊。」黃大山在一邊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曾敏學笑著解釋道︰「呵呵,大山。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蘇松兩府富庶確實是天下聞名。但是,普天下各個地方的田土雖然也是肥瘠不同,但是也很少有象松江這樣高下懸殊的。」

「真的?我還真不知道。你仔細說說。」

「松江府吧,東西兩邊,不但土地肥瘠不同,而且水力條件差別也很大。西邊田土較低,很容易引水灌溉。普通人家夫妻二個人,可以耕種二十五畝地,稍微勤快一點的可以耕作三十畝。而且土地肥力高,自然所獲就多,每畝普遍能收到三石以上。按每畝收到三石五斗計算,每年就能得米七八十石。就算上等田田租收到一石五斗,也出得起,余下的也不少。可是東邊就大為不同,田地高,很難汲水灌溉,而且田力貧瘠。稍微照顧不到,苗就容易枯死。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恐怕要徹夜不休地用水車灌溉。普通人家夫妻二個人極力耕種,也就能照顧個五畝地。如果年歲豐熟,每畝還能收個一石五斗。雖然,下等田取租,多的也就八斗,少的只須黃豆四五斗。但就是這樣,農夫辛勤勞動一整年,還了田租之後,也不過余下兩三個月的飯米。松江東邊的農戶,至了夏天中間只好吃吃粗麥粥,卻要日夜車水,腳底都要磨穿起泡。這些人和西邊吃魚干和白米飯的種田人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所以,以我們優厚的征兵條件,在松江府東邊這樣的地方,還是很容易招收到足夠人員的。」曾敏學最終總結道。

黃大山,包括黃復華都連連點頭。黃復華又加了一句囑咐︰

「對了,我們要在旱地推廣高新作物。另外,把各種土化肥的方子推廣開去,增肥地力。」

「閃開,都快閃開,六百里加急!」在從江南進京的驛道上,一個兵士伏在一匹駿馬上,沿著驛道中央,拼命狂奔,嘴里還大喊大叫著。馬蹄下激起了滾滾的一路煙塵。他胯下的良馬已經跑得直噴粗氣。這馬顯然月兌力了,到了前面的一個驛站必須換馬了。而這匹馬,能不能恢復過來,繼續活下去也是個大問題。

道上的人們趕緊紛紛地躲到道路的兩邊。等到快馬奔過,煙塵平復以後,才紛紛回到路上,開始議論紛紛。許多人都在感嘆︰「唉,看來江南也出了大事了。如今是怎麼了,這天下怎麼都不太平呢?」

這個兵士遞送的正是黃復華起兵造反,嘉定等縣望風投降的消息。這北京城離蘇州實在是太遠了,三千多里路程,就是六百里加急,也要跑上個五晝夜多的時間。農歷十月初一,黃復華起兵造反,這消息一直到了十月初七的上午,才傳到京城。不一會兒,這個石破天驚的重大消息就傳到了大明內閣各成員和崇禎皇帝的耳朵里。

崇禎皇帝看到這文書,還有隨著送來的,登著造反宣言的報紙,氣得臉都發青了。除了相當生氣之外,他心里也有兩分懊惱。

其實,那天盛怒之下,崇禎下完手詔不到半個時辰,他就感到後悔了。因為,這詔書下得實在太過倉促,沒有周密的考慮。若不是因為顧著自己的顏面,不能失了皇帝的威風,他都想追回這份詔書。

可是,他終究沒有去追回,因為,作為大明億萬子民的至尊皇帝,他崇禎怎麼會犯錯呢?!就是在後世,這樣的語錄也是廣為傳誦︰「員工守則第一條,領導永遠正確。守則第二條,如果領導不正確,請參照第一條。」「領導永遠是正確的,錯誤都在下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