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在今年的啟耕大典上給全體臣民說他也會種幾畝稻田,以表示皇上重農興桑的本意。朱允炆還真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實的做,真的在宮里開闢幾畝稻田。
不過,朱允炆可沒有時間親自插秧澆水,他要的是一種象征,是一個實驗,是一種理念的傳播。
朱允炆把明太祖的菜地讓人整理成稻田,ch nr 下種培育秧苗,夏初插秧,以後澆水施肥,除草滅蟲。每一個種植環節,朱允炆都親自參與指導,不過所有的農活都是有那兩名老年內侍和四名老農夫完成。
朱允炆御田種植方式,非常特別,就算那四位入宮勞作的農夫也是不知道皇帝為何如此安排。開ch n之際,朱允炆就選用江西、浙江的兩種稻種,兩種稻種育苗長大以後,在田里四行成一壟,兩種稻秧間隔種植,這就是朱允炆要發展的最原始的雜交育種方法。真正的雜交水稻朱允炆不會,就只能想當然的這樣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傳播出一種選種育種提升糧食產量的理念。
朱允炆不定時來稻田查看,看著秧苗一天天長大,抽穗揚花,稻花飄香,立秋過後一年勞作快要出成果。現在田里的稻穗都彎頭藏到稻葉里邊,田里肥料充足,稻葉肥厚黑綠,稻枝粗壯。
朱允炆蹲在田埂上,伸手從地邊拉過一條稻穗,仔細的觀看。效果還不錯,這條稻穗應該是雜交以後的優勢品種,穗長粒多,稻谷顆顆飽滿,秋老虎過後,稻粒變黃成熟,就可以開鐮收割。
朱允炆站起身,看著田地里眾多大稻穗若隱若現的不時浮現,心里也是很有成就感。農具、肥料、種子這三樣決定農業產量的要素改善以後,解決百姓基本生存問題就更容易,然後再發展其他就順利很多。
朱允炆沿著田埂往前繼續走繼續看,身後跟著那幾位內侍和農夫,朱允炆對身後的那幾位老者說道︰「老人家,這田里的稻谷長勢很好,再用心一點,看看收成如何?」
「草民遵旨。皇上親自種的稻田,收成一定不錯,您看著稻穗長的,草民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稻穗,真是天降祥瑞到大明,這是吉兆。」那位老者恭敬中帶有諂媚,不知道從哪里听來‘祥瑞’的好詞,就用在這里。
「老人家,這稻谷長的好,是要好好經管,不是說長在皇宮里它就好,沒有你們j ng心伺弄,也長不成這樣好。」
「草民啥也沒做,就是澆澆水而已,這稻谷長的好,還不是感受皇上隆恩,皇上不時來看望,這能長不好嗎?」
朱允炆也懶得再給他們幾個說道,每次都是這樣,好像朱允炆帶著‘主體思想’一樣,讓稻谷都能比別人的好。朱允炆停下腳步,指著田里一條普通的稻穗,說道︰「老人家,把那條稻穗拔掉。」
「皇上,這稻谷都快成熟啦,那一條稻穗比草民地里那稻穗好多啦,還是留著吧。」
「去拔掉,整塊地里只留這種大稻穗,朕不指望這幾畝地能產多少稻谷,朕要的是尋找多少高產的種子。快去!」朱允炆略微有點不耐煩,看著老農走進田里拔掉那條普通稻穗。
朱允炆把稻田巡視一遍,回到路上,給隨身的兩個老內侍說道︰「這稻田經管的不錯,等到收了稻谷,朕有重賞。」
「奴才謝皇上隆恩。」兩個老內侍就像大蝦米一樣,弓著腰不停的道謝。他們本是洪武時太祖嬪妃身邊的內侍,不曾想他們服侍的嬪妃沒有生養,朱元璋龍御殯天以後,沒有生養孩子的嬪妃就被賜死殉葬,而他們在宮內也沒有什麼正經事做,就等著那天皇上隆恩,讓他們回鄉養老,沒想到被選中照顧皇上稻田,雖然不是啥風光的差事,可是能不時見到皇上,也算是宮內內侍無上的光榮。
「朕再給你們說一遍,朕采用的這種方式,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選種育種方法,你們把這些都記錄下來。今天田里的稻谷收割晾曬之後,留一部分明年再種一年,再選一次,就會成為比較穩定的高產稻種。多出來的分給那幾位老者,讓他們在自家田地里種植。」
「奴才記下啦,一定按照皇上的聖旨辦理。」
「朕只是個方法,你們以後可以試著用其他稻谷按照這種方式培育稻種,例如野生的稻谷,例如別的地方的稻谷,總之就是采用不同稻種間種,從而找出優勢高產的後代,穩定之後形成良種。你們不要拘泥于朕這一種方式,知道嗎?」
「奴才知道啦。」兩位老內侍恭敬的回答,誰知道他們到底沒有听懂。
「朕之所以選你們兩個來管理稻田,是因為你們家里還有族人,等你們掌握這育種方式以後,朕讓你們回家,再下旨從宗族里給你們過繼後人,帶著他們在家鄉培育良種。用這種方式,還可以培育小麥,谷子等農作物良種,若是真的有所成就,你等留名青史,比那些王侯將相還要風光。」
「奴才一定不負皇上教誨,一定培育出更好的種子。」兩位內侍感激不斷,眼中流下激動的淚珠。有後人,才有盼望,皇上能讓他們這種廢人有後嗣,這恩情就大的沒邊啦。
朱允炆囑咐幾句,和馬皇後等人乘夜s 回到乾清宮。夜深人靜,朱允炆卻難以安眠,一r 之內兵學院、雜交育種都有成績,不過這都不是最迫切的事,僅僅只是為以後做準備。稻種培育非三五年難出成效,人才培養十年以後才能看出端倪,現在只是綢繆來r 而已。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滅掉北平城內那位便宜四叔,可是朱允炆深陷皇宮內院,只能默默祈禱,‘盛庸呀,不要讓朕失望!’
盛庸不想讓皇上失望,也不想讓自己失敗。他敗過很多次,朝廷也敗過好幾次,若是再敗,就對不起皇上的知遇之恩。
固守濟南,名不經轉的盛庸,成為大明冉冉升起的一顆將星,走上歷史的舞台,皇上隆恩升爵加官,讓他總/理北方戰事。滄州城外打敗燕軍,盛庸成為扶大廈于將倒的救星,皇上對他更加信任。
增糧增兵不必再說,在人員調度上,給他盛庸多大的關愛。大同守將武定侯郭英,洪武宿將因病交出兵權。安陸侯吳杰,洪武宿將,被皇上調回京城。兩位元勛宿將退出,看著是削弱北方的力量,其實是減少對盛庸指揮的干擾,更有利于盛庸未來的調度。
若說整個南軍還有隱患,那就是定州平安,攜太祖義子的舊身份,時時質疑盛庸的軍令,難免在戰爭的某個時候,成為失敗的誘因。所幸,皇上派魏國公兵部尚書徐輝祖督軍,徐輝祖折節下士,甘當綠葉襯托盛庸這朵紅花,從而也壓制住平安的不服。
平安再牛,在徐輝祖這種牛人面前,也只能俯首听命。有徐輝祖督軍提醒,平安當不會再出紕漏。
皇上把能做的一切都做好,現在就看他盛庸的,是良將還是駑才,戰場上見分曉。
盛庸已經幾天沒有好好睡覺,各種謀劃和策略弄出來好多套,不過每一種都覺得不理想,都覺得有問題。
燕王朱棣,洪武之後大明第一戰將,勇武智謀可謂當世無雙。要戰勝朱棣,不花費心思絕對不行。可是,朱棣本身就是謀略大家,用兵善用詐計。
盛庸自認絕非無謀之人,可是和朱棣相比,就如同魯班門前弄斧子,關公面前耍大刀,技不如人,相差很遠。
仔細想來,和一個善謀之人比謀略,那是找虐。戰爭靠的是真刀真槍的拼殺,靠的是流血流淚的努力,謀略是戰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無謀方為上謀!
這是盛庸和徐輝祖反復商議多次以後的共同認識,對于一個善謀的人,若是沒有任何謀略,反而讓對方的謀略長處不能發揮,從而限制和影響對方其他方面的表現,無謀,反而讓對方猜忌。
無謀不是魯莽,不是莽撞,不是為所謂懼的盲目攻擊。相反,是堂堂正正的戰斗,是硬踫硬的對壘。
立秋剛過,北征總兵官歷城侯盛庸給所轄五路兵馬發出軍令。大同守將都督房昭,率兵固守大同,不能讓北元余孽有一兵一卒西進南下,同時隨時受命北進。
遼東守將都督耿瓛、都督楊文,率兵固守遼東,不讓讓北元余孽一兵一卒北上逃竄,同時隨時受命南下。
滄州守將都督徐凱、都督劉真,率領輕裝步卒五萬,劉真為先鋒,在右翼,隨大軍北進,都督程暹率軍三萬堅守滄州。
定州守將、北征副總兵都督平安,率領騎兵四萬,平安長子指揮使平常為先鋒,在左翼,隨大軍北進,都督俞琪率軍兩萬堅守定州。
德州,指揮使皂旗張、指揮使張倫各自率領重甲步卒一萬,為左右先鋒,揮師北伐。
北征總兵官歷城侯盛庸,率領重甲步卒六萬,為中軍,參軍王度、參軍劉英隨軍參贊軍務。
北征副總兵官、西平侯沐晟,率領神機營三萬,為後軍,隨大軍北進。
北征副總兵官、都指揮使陳暉,率領步卒三萬,堅守德州,配合魏國公兵部尚書徐輝祖、山東布政使鐵鉉保證前方糧草輜重供給。
三路大軍總計二十萬,號稱四十萬,以剿滅北元余孽保疆護國為名,選擇黃道吉r ,殺囚祭旗,拔營北征。
那一天,德州城,氣氛異常沉重,一隊又一隊的兵卒,一輛又一輛的馬車,走出兵營,踏上北征道路。兵卒車馬隊列綿延數十里,旌旗招展遮天蔽r ,刀槍明亮發出一陣陣逼人的寒氣。
大明的未來,朱允炆的‘種/馬大業’,就依靠這些兵卒將士來r 疆場的拼殺。
朱棣,就用你的鮮血來成就盛庸的輝煌。
*****今r 風語*****
新書開坑,《逆天煉氣錄》融合科幻的元素、歷史的元素、神話故事的元素,以它們為基石,構建一個純正玄幻的煉氣世界。四元結合,逆天煉氣,網文新品,邀您關注!書號︰2942810起點首發,戳:.qidian./Boo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