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廳,劉虞不由眉頭一皺,威嚴的道︰「怎麼回事?」
有小吏立刻上前,原來是公孫瓚瞅幾個烏桓頭人不爽,雙方爭執了幾句,要不是于篤在旁邊拉著,早就打起來了。
劉虞心中不悅,面上卻是笑著道︰「開席吧」。隨即目光一凝,卻是公孫瓚打算起身,被他身邊的于篤死死拉住。
哼~莫不是還想離席不成?太不給我面子了!原來的一點好心情現在蕩然無存。
舉起酒杯,劉虞笑著道︰「今次平叛成功,在座諸位居功至偉。本官準備上奏朝廷,表公孫伯圭為右北平太守,于明德為遼西太守領遼東太守事兼護烏桓校尉」。
此言一出,堂上眾人皆大驚。公孫瓚雖然心有不爽,但早有預料,還是舉杯向于篤表示祝賀。那些烏桓頭人就不一樣了,這家伙,直接成了俺們的管事的,也不知道這小伙听不听話啊?
于篤自己也驚訝的很︰不是說遼西太守嘛?怎麼變大了?雖然說官越大越好,但是……
其實幽州苦寒,中原士子大多不願來此為官,自東漢中期以來,幽州十郡倒有一半以上處于無太守狀態。尤其是遼東、玄菟、樂浪那塊,更是沒人願意去,本郡太守幫忙管理臨近郡縣的事情經常發生。眾人驚訝也只是驚訝于于篤的年輕罷了。
席間,有烏桓勇士上來獻藝助興,完了,卻是想要跟新任的護烏桓校尉比劃比劃。
劉虞听了當場臉色一沉,心中大怒︰我剛說了,你就上來挑事,這是在打我的臉啊。
公孫瓚也是面有不愉,甚至湊過來道︰「要不要我替你出手,教訓教訓這胡崽子?」
于篤瞥了一眼劉虞,知道這事不是他指使的。見公孫瓚目露關切跟疑惑,便給了他一個放心的眼神︰哼哼,丘力居,我記著你了。
不過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雖然有點力氣,這些日子又是狠狠鍛煉,這手上的武藝也算頗為嫻熟(于篤自己估計,大約也就是末流武將,嗯,武力值五十多吧)。所謂年刀月棍一輩子槍,這事,還得讓玩槍的上。
于篤淡定的舉杯微微抿了一口,撇了撇嘴不屑的道︰「就你?我一個手指頭就碾死你!你要是能在我手下的手下過三招,我就破例指點指點你」,說罷,一努嘴︰「子龍,教育教育他」。
趙雲從背後解下銀槍,來到堂下︰「請」。
「呀~」小辮子舉著彎刀撲過來。
趙雲長槍一抖,現出兩朵槍花,一朵直擊小辮子雙手,啪的一聲抽在手腕上,另一朵槍花卻是直刺小辮子咽喉。
小辮子只覺手腕一震刺痛,彎刀不由自主的月兌手而去,剛要叫喊,就覺喉嚨一片冰冷。
整個堂上的人都表情凝固,直到「叮當」一聲,眾人一看︰是小辮子的彎刀掉下來了。
幾個烏桓頭人心中更是大驚︰這小伙瘦瘦弱弱的,怎麼能一招打敗我們的勇士,要知道他可是能力搏虎豹的啊。
心底記憶深處的恐懼不由得冒出來︰漢人不可敵!
「好好好」,劉虞笑著連聲道︰「精彩,真是精彩」,說著,目光戲謔的望向幾名烏桓頭人︰「諸位,怎麼,還欲比試嗎?」
「不敢不敢,天朝神武,我等心服口服」。
曲終人散,各自休息。
是夜,劉虞又把于篤叫道他房中︰「明德,明日我就啟程返回涿郡,十日後,啟程前往洛陽,你到時與我同行」。
見于篤疑惑,解釋道︰「我為州牧,可自行任命州內大小官吏,但是護烏桓校尉卻需朝廷任命。此去,一來你可與朝中大佬結識一番,畢竟你現在也是我大漢朝的高官了,二來你也可以順道回家探望一番,高祖有言︰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嘛」。
哦,原來如此,于篤點頭稱是。
劉虞沉吟了一會,又道︰「今日你也察覺到了,這些胡人,當真猖狂,我允你擴軍,你可自行于降軍之中招募健卒,只是武器甲盔需要你自行籌募了」。
靠,給兵不給餉,這不是坑人嘛。不過聯想到剛才的話,于篤瞬間便明白了︰還是對我不放心是吧。
回去之後,卻被告知,公孫瓚已經在屋內等了一會了。咦,他來干什麼?
一番寒暄之後,公孫瓚說起他的來意︰「明德,你為兩郡太守兼護烏桓校尉,你打算怎麼辦?」
「哼,這些胡人,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懷柔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只有打,狠狠地打服他們,他們才會听話」。知道公孫瓚乃是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于篤自然知道怎麼說。
果然,公孫瓚聞言狠狠點頭,一副知己的樣子︰「如此,我就放心了,這次叛軍中的裝備,我可優先讓你取用」。
這次肥如的三萬賊兵不戰而降,裝備、人員、財物三家約定平分,于篤得到了大約一萬的降兵跟兩千套裝備。雖然于篤也沒打算練太多的兵,但對于公孫瓚這種雪中送炭的行為還是很欣賞的。
便沒有拒絕︰「如此,多謝伯圭兄了,日後在對胡人的行動中,還望與伯圭兄多多合作啊」
「哈哈,正該如此」,公孫瓚笑著道︰「時候不早了,明德你早些休息吧」,說完,轉身欲走,走到門口,才驀然道︰「哎,今天那一招敗敵的白袍小將是何人啊?」
「哦,是我帳下校尉,趙雲趙子龍」。
第二天,送走劉虞跟公孫瓚之後,于篤便把眾人召集起來。
首先自然是大賞有功,審配,你為主簿;趙雲,你為騎都尉;廖化、裴元紹,你二人為陷陣都尉;于氐根,你為中護軍。
賞封之後,于篤就把昨夜劉虞的話跟他們一講,眾人反應不一。于氐根是打心眼里高興︰好啊,終于能回家了;審配則是凝眉不語,他是知道于篤根底的。
于篤知道審配在想什麼,便安慰道︰「無妨,大不了我帶劉虞去家里坐坐嘛」。
「主公還是小心為上」。
「呵呵,無妨,我會帶上子龍同行」,說完,對趙雲道︰「子龍,這次你隨我走一趟」。
知道擔心也是無用,審配轉而道︰「主公,你走之後,我等該如何是好?是就在肥如駐扎,還是先行遷往陽樂(遼西郡治)?」
這個問題于篤昨夜便想好了(可憐的家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甚至沒有女人,睡不著覺只好尋思這些)。便道︰「這幾日,你們先從降兵中招募兩千健卒,編入騎兵,至于戰馬,正南,你想法從烏桓人手中搞到,不管用什麼方法,你得把戰馬給我湊齊」。
「至于,步兵,先維持在四千之數好了。兵貴精不貴多,我走之後,你們一定要把兵給我練好。馬上就要入夏了,我爭取在入秋之前回來。」
入秋之後,鮮卑人就會南下打草谷,所以必須在入秋之前回來。
經過經年的戰爭,廖化跟裴元紹也都明白,黃巾軍原來那套擄民為兵的方式已經不好用了。听聞于篤不再擴充步卒也沒有反對,畢竟他們以後的對手主要就是胡人,對付胡人,最好用的還是騎兵——精銳的騎兵。
畢竟是過窮日子過慣得,見不得浪費。放那八千降兵回去種田,心里又有些不甘,糾結了一陣,廖化便道︰「主公,那剩下的八千降兵怎麼辦?就這麼放他們回去種田太可惜了」。
于篤沒有回答,反而問審配道︰「正南,你以為應該如何?」
「這個……」,審配皺眉思索了一陣,歉然道︰「好像只能放他們回去了,不過我們可以給他們登記造冊,到時候可以直接征召」。
唉~于篤暗嘆︰謀士啊謀士,我什麼時候才能有個一流的謀士啊。其實怎麼安置他們于篤早就想好了,那可是後世歷史中常用的一招——小孩子都知道,屯田啊。
便笑著岔開手道︰「怎麼安置他們,我已經想好了,兩個字︰屯田」。
「所謂屯田,忙時種田,閑時練兵,謂之屯田兵也。」笑著收回手道︰「我一路行來,發現幽州雖然苦寒,但土地還是很肥沃的,加上水源充足,只要撒上種子,秋天就會得到千百倍的收獲」。
「只要沒有胡人的侵擾,雖然一年只能種一季,仍不失為一塊人間樂土」。
听完于篤的話,審配兩眼放光,猛的一拍大腿︰「哎呀,高啊,主公此計實在是一舉數得,高~實在是高」。
于篤自得一笑︰何止是高啊,這簡直就是王霸之基啊,只是你看不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