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十四章 爭議

按照後世歷史課本里的說法,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山海關作為長城的起點,有了天下第一關的美稱。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有些扯淡,明長城的起點實際上還要向東延伸一千多公里,真正的起點應該是鴨綠江畔的虎山。

當然天啟年間,遼東幾乎全部淪陷,拱衛京師最重要的門戶就是山海關了。山海關北面依山南面靠海,向東是遼西走廊,向西直通京師,這里若是完蛋那就是門戶洞開,偌大一個華北平原上幾乎就是無險可守了。

而就是這個山海關,在天啟二年六月,將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就是在這個月,即將決定大明朝今後二十年的國運,是苟延饞喘還是中興再起,就看今朝。

六月二十六日(農歷),經過艱苦的跋涉,孫承宗帶著兵部主事鹿善繼和小秘書朱宏燚終于抵達了傳中的天下第一關。

說心里話,天下第一關給朱宏燚的印象並不是太好,因為確實如王在晉所說,它還就是在鍋底里趴著,東北方向的幾道山嶺都比城牆高,城里干點什麼在那上面確實是一覽無遺。

若是想解決這道安全隱患,方法有幾種,要麼加高城牆,要麼新修城牆將這些有威脅的山頭囊括在內,要麼在這些山頭修建碉堡據守。王在晉選擇的是新修八里鋪,且不說這是不是最好的建議,但可以肯定這是一條靠譜的建議。但是很顯然,王在晉的這個建議並不對孫承宗的胃口。

前面已經說過了,孫承宗是一個鐵桿的東林黨,決不允許丟失國土,在他看來王在晉修重城龜縮不前是決不可接受的。他奉行的是進攻式防守,主張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收復國土。所以他的意思是就算要修城牆,也不應該修在山海關,而應該修在兩百里地以外的寧遠!而且注意,孫承宗的主張也絕不是袁崇煥建議的修築寧遠城,他不是要修一個據點,而是想在寧遠、窟窿山附近修築一道新的長城,簡單點說就是把八里鋪的防御工事修到寧遠去!

所以他剛到山海關就迫不及待的想找王在晉要個說法。這就有了那次載入清修明史的對話。對于這場對話,朱宏燚並不意外,他意外的是,自己竟然成了這場對話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明初兄(王在晉的字),山海關實有守軍多少人馬?」孫承宗問。

「原有兵丁六萬六千五百零一名,經過裁撤之後實有五萬七千三百三十名。」

孫承宗又問︰「那明初兄打算以多少人馬駐守新城?」

「四萬人足矣。」王在晉老神自在的回答。

孫承宗有些生氣,質問道︰「若是新城這四萬兵卒一戰即潰,明初兄打算如何做?到時候是放他們入關還是不放?那舊城關前的陷坑地雷又有何用?」

王在晉苦笑道︰「某已經在山中設有三寨,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

听到這孫承宗更是生氣,怒道︰「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不是教他們潰敗嗎?」

王在晉搖了搖頭,似乎對孫承宗沒有理解他的意思有些無語,當即答復道︰「稚繩兄有所不知,遼東潰兵根本不足一戰,每逢戰事一觸即潰,其時逃兵勢眾,殺無可殺,所以唯有修建兩座城池先安其心,而實置之死地而後生。」

其實,孫承宗的多此一問暴露出了他的戰爭閱歷很是不夠,既然山上有山寨的安排,那就意味著王在晉根本不打算開門放逃兵進來。不過,事先說可以入三道關口或去山寨又是必須的,因為沒有這些虛設的安排,那不就擺明了說重城即是死地了嗎?若大家都知道了,那哪個傻瓜又會去據守重城呢?

說白了王在晉修這個重城就是幌子,為的就是讓新城中的守卒拼死作戰。而孫承宗沒有理解里面的奧妙,傻乎乎的提出來了。等王在晉說穿之後,真正無語以對是他自己。這在他後來的奏章里也有體現︰

大學士孫承宗奏︰「……臣時執偏見謂經臣(王在晉)議誠然,獨是八里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于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

朱宏燚听完了兩人的對話後,雖然對王在晉的安排能理解,但還是有疑問的,若是真像他設想的那樣,將逃兵置之死地,那可能出現的有三種情況,一、拼死作戰,二、逃去山寨等死,三、投降。

對于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王在晉的安排都算還能應付,若是逃兵望風而降,他又能怎麼辦?那時候八里鋪的新城一樣成了擺設,而更可怕的是按照他當時的計劃,整個山海關一共是用六萬人防守,去掉前面不中用的四萬,剩下的守關兵卒才兩萬人。

那四萬人都望風而逃了,在示範效應之下,他憑什麼認為這兩萬人不會效仿呢?而且對于山海關來說,兩萬守軍實在太少,六萬人合兵一起都守不住?那兩萬人豈不是更守不住?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王在晉的安排有些想當然了,如果能守住第一條防線,那根本就不用修後面那一條,如果前面那條守不住,那後面那條也不用做太大的指望。當然若是從防御縱深而言,有兩條防線確實比一條好,但這個前提條件是,他手下士兵不是窩囊廢,不會望風而逃或是望風而降。不過在山海關本來就有問題的情況下,多修一條防線也算是上個雙保險,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朱宏燚雖然不是什麼軍事學家,但針對王在晉計劃中的漏洞,他還是要提出自己的意見的。

他忽然前出一步,拜道︰「王大人,下官對于您的計劃,有一事不明,可否請大人不吝賜教。」

其實王在晉早就注意到了朱宏燚,畢竟遼東這個泥坑就像一個燙手的山芋,是誰也不願意來,一個新科狀元能主動要求前來是比較罕見的。

王在晉和顏悅色的問道︰「狀元郎有何問題只管到來,老夫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宏燚又拱了拱手,問︰「下官只是想問,若是新城中的四萬守卒陷于死地而不思奮起殺敵,反而盡數降敵了,大人如何應對?」

王在晉愕然道︰「怎麼可能?」

朱宏燚笑了笑道︰「大人您剛才所言,說邊軍善走,涌入舊城關門之前,大人若是不放他們進來,這些貪生怕死之徒投降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畢竟激憤之下,誰也不知道這些逃卒會做出什麼決斷。萬一要是盡數皆降,大人可有應對的方案?」

「這?」王在晉還真沒想過這麼問題,一時間竟然被朱宏燚給問住了。反倒是孫承宗眼前一亮,當即說道︰「宏燚所言極是,八里之內修築兩城實在太近,到時候逃卒激憤之下甚至會反攻關門。到時候逃卒與建奴賊子一擁而上,區區兩萬人根本守不住關口。以某之見,還是在寧遠一帶新築長城,將賊兵擋于二百里之外才是上策。」

朱宏燚不屑的撇撇嘴,孫承宗果然還是忘不了在寧遠修築新的長城。這和王在晉的策略有什麼區別?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而已,而且操作起來也非常困難,能修起來就是見鬼了。

果然,王在晉應付不來朱宏燚,對付孫承宗還是夠的,他馬上反問道︰「寧遠孤懸于關外,新修城牆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恐國力不可支撐!」

王在晉也不是說假話,大明朝天啟年間每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三百多萬兩白銀,像他提倡的新修八里鋪工程,最開始要預算四五百萬兩,後來精簡來精簡去瘦身到了九十三萬兩(一共修三十七里的城牆),而按照孫承宗在兩百里縱深里廣修碉堡城牆的搞法,別說九十三萬兩,恐怕九百三十萬兩也搞不定。這對財政拮據的大明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一時間雙方是相對無言,沉默了半晌,孫承宗終于想起了還有朱宏燚這個援兵,當即拉著他問道︰「宏燚,對于此事你有何見解?」

說實話,這時候朱宏燚真有點埋怨自己剛才多那句嘴,若沒有自己的多嘴,孫承宗應該和歷史上一樣,暫時放棄在寧遠搞大型土木工程了,轉而同意修八里鋪新城。以後他只要擋住袁崇煥、閻鳴泰這兩個家伙的忽悠就算成功。可現在,很顯然孫承宗並沒有被說服,這就麻煩了。

朱宏燚斟酌了片刻決定說出心里話︰「以下官之見,修城築堡毫無必要。」

此言一出,王在晉和孫承宗都嚇了一跳,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朱宏燚竟然反對修築城堡。

朱宏燚觀察了下兩位大佬的表情,小心的說道︰「以下官看來,修築城堡不過是勞民傷財之舉。我大明官軍屢屢敗于建奴賊子之手,究其根本乃是兵將無能,一觸即潰望風而逃。此等兵士就算有堅城厚牆,也不過是坐以待斃,更不論野戰。以下官之見若想剿滅賊子,不在修城而在練兵。」

王在晉有些不可思議的問︰「練兵倒是根本。可是若現在建奴賊子兵叩關門,以眼下之兵,何以言守?到時候關門大開,賊子長驅直入,後果不可設想!」

「下官以為不然,賊兵長于騎射,攻城器械並不多,以山海關之武備,足以抵御賊兵。況且前幾次官軍大敗,多屬輕敵冒進。若是固守,賊子恐難得逞。而且以下官之見,賊兵短期之內恐怕無力叩關。就算賊兵前來,遼西走廊縱深二百余里,以我天津、登州、萊州水師襲擾其後路,再加上東江之毛副總兵出兵呼應,賊子首尾難顧,如何逞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