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逗清光,蝗災(二)
胤禛當時並沒有在圓明園,但是听說櫻兒和十三想去邀月山莊,似乎並沒有遲疑,立即從王府趕來說要和他們一同去。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1
這天傍晚,櫻兒準備了五十兩銀子,但都是小小碎銀,放在一個荷包里。大家都換了便服,十三帶著十三福晉,四人分坐兩輛車,往邀月山莊而去。
櫻兒讓趕車的小全子駕著馬車,圍著京城最熱鬧的幾個地方兜了好幾圈。他們發現各地都是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胤禛早就看出她定有蹊蹺,也並不多說,只是讓坐在外面的蘇培盛指揮著馬車按照櫻兒的指示而行。
馬車又圍著邀月山莊外的商業街兜了一圈,櫻兒發現這里的規模果然擴大不少,有好些景致都有了不少變化,而且今天這麼晚了還是游人如織。
大約十三也意識到什麼,他的車也慢慢地跟在他們後面崢。
到了邀月山莊,果然鶯歌燕舞、燈影婆娑的
櫻兒已經有好些年沒有到這里,只見有些裝飾已經換過,來回奔忙的伙計們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幾乎都不認得。但是有幾個經年的老伙計還是認得她,紛紛跑來給她打千請安。
不一會兒,一個管事的從里面奔了出來,給他們行了禮,又有些抱歉地說,「各位爺、夫人,今天真不巧,九爺他們都不在」
櫻兒笑道,「我們也是臨時起意,听說這里連日來有好些彩頭,也過來湊湊熱鬧。」
「夫人說得是,不過今天包房全部客滿,只有一個靠內里的小包房,怕是怠慢了各位爺。」
說著,殷勤地將他們讓進了那個包房。愛夾答列只見那個包房果然不大,但是還算干淨客。
櫻兒之前到這里都是走員工通道、往後面議事廳或者「客人止步」的內部房舍去的,這還是第一次被當作客人。想到現在已經和四人幫漸行漸遠、生分到這種地步,不禁有些悵然若失。
旁邊胤禛似乎看出她的心思,拍了拍她的手。她回頭對他莞爾一笑,也握住了他的手。
十三看著他們,微微一笑,岔開道,「四哥,我好久沒來了,倒是這里比先前越發的熱鬧,歌舞升平的,可看不出有半點饑荒的跡象。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胤禛回頭笑道,「十三弟,我也好久沒來這里了,的確變化很多。」
「四哥,你再看看外面停的那麼些馬車,看來不止那些富商名流,只怕還有不少官員吧。」
胤禛笑道,「听說是官員過來吃飯,一律半價。」
「那這里的酒菜可有異常?價錢也抬高不少吧?」
胤禛又笑道,「據說每天還要抽獎,中獎的人這一晚的酒菜一律免費。」
他轉過頭對櫻兒笑道,「這個抽獎的法子,是學你的吧?」
這時小柱子、小全子和蘇培盛都在忙著張羅,伙計們也是殷勤伺候著。不一會兒,已經擺滿了一桌菜。伙計又拿了曲單讓他們點唱曲兒的。
櫻兒笑問,「二位爺,咱們也叫些唱曲兒的來助助興?」
十三福晉笑道,「櫻兒,你倒好興致,不過唱曲兒的就不必了吧。咱們說說話兒的倒好。」
櫻兒搖頭笑道,「福晉,既然來了,就隨大流吧。」
那天請來的女樂並不是最好的,想是其他唱曲兒的都在各個包房里忙碌。但是櫻兒給的賞卻是最高的,唱一個曲兒就有幾錢銀子。
幾個曲子過後,櫻兒問那些女樂們,「你們這幾天是不是都很忙碌?怎的嗓子都有點啞,而且听你們的口音,好像都不是京城人士?」
那幫女樂見櫻兒出手豪綽,問話又斯文和氣,連忙拜了又拜,回道,「這位夫人,奴婢們告罪了,這幾天,不,這連著兩個月,幾乎天天晚上都要唱到很晚,不但是我們,只怕是其他班子都是這樣。我們原是近郊的戲班子,一個月前,突然听說京城大量的要唱曲兒的,所以很多班子都往京城趕。」
櫻兒笑道,「那听說京畿鬧饑荒,你們家里可遭了災嗎?」
「回二位爺、夫人,家里的確遭了災,京畿周圍確有不少吃不上飯的。這不,既然這里要唱曲兒的,咱們出來倒是掙了不少銀子。」
櫻兒問道,「听說京畿的糧價已經漲到八兩一斛,大大高于往常,怎麼,你們有沒有受餓?」
「哎喲,夫人,虧得有這些銀子的梯己,咱們買不起很多糧食,但是總算沒有挨餓。」
「那這麼多人往京城里涌,人人要買糧食,京畿可有缺糧的?」
「回夫人的話,這里的糧食價格最高,周邊的商人們都是爭相把糧食往京里運呢,咱們窮家小戶的,買不起就少吃些,但是都沒有怎麼挨餓。」
「那你們還會到別的地方去嗎?這里只有你們幾個唱曲兒的,可其他人呢?他們不會唱曲兒,不也是要挨餓的?」
「夫人,奴婢的嬸娘在旁邊那條街上擺了個賣胭脂水粉、鮮花的攤,這里出游的人要比往年多,所以這些小買賣也能多掙不少錢」
「你們女人家都出來賺錢,那麼你們家的一些青壯年人呢?他們在做些什麼?」
「夫人有所不知,今年京中有不少地方大興土木呢,好些官宦富貴人家都在修園子整房舍,說是今年木材磚瓦的比往年便宜得多,做活的工錢也便宜,所以奴婢的哥哥和弟弟都在這里工地上得了份差事,雖然工錢沒有往年多,但總好過在家挨餓吧。」
櫻兒又換了幾撥唱曲的,問了相同的問題,回答也差不多。
櫻兒打賞讓她們退下,回過頭來,看著十三,「十三爺,可看出什麼門道兒?」
見胤禛和十三都茫然無語,櫻兒笑著道,「我提示一下,十三爺不妨想想範文正公。他當年做杭州知州的時候,也遇上過荒年的。」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將領。蘇州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讀書。宋仁宗親政後,擔任右司諫一職。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歷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後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于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謚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