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余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靈寶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靈寶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于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關于老子,歷史上其實不只是李耳一人。上古時老子為倉頡,西周時老子為伯陽父,春秋時老子為李耳,戰國時老子為周太史儋,東漢時老子為「三張」。太上老君,是多神合成的形象,其中以「三張」的成分居多,應是道教嗣師張衡。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于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
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相傳其原形為老子。
北魏前稱︰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約自北魏起,又稱太上老君。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發,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于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清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書》的《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文獻記載】
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神化格,道教奉為教祖。
據《史記》載,老子曾為中國周代守藏史,因見周德日衰,退隱西游,不知所終。秦漢之際,黃老道德家推崇黃帝老子為先王聖哲,與儒家之堯舜周孔相仿。漢初關于老子的傳言不一,司馬遷作《史記》已不能確指。此後因黃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漸神化,東漢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邊韶作《老子銘》說︰「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因為有這種社會傳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經書《老子想爾注》乃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時,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則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傳七部經教體系中,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是《三皇經》,老君所說《道德經》是太玄部首經。唐太宗時焚禁《三皇經》,以《道德經》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後為老子加封尊號,推為宗室遠祖,並建太清宮專奉老子,儀規同于朝廷,而實為宗室祖廟,太上老君遂最終確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東漢以後,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時道士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集成其說。
《雲笈七簽》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道家思想】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于「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于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贊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于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復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他被神聖化,始于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于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太上老君度化尹喜】
春秋末年,老子駕一條青牛,拖一架木板車,向函谷關而去。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他心中的真仙,就強留老子住了幾天,並召來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給他們講經說道。老子盛情難卻,還給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文章,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羊,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
西出函關佛事拜,
東來魯國聖人參。
西游記中人物形像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道教最高神,因而稱為太上老君。他住在兜率宮練金丹,常騎青牛。他有個法寶叫金鋼琢,非常厲害,在捉拿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時立下功勞,卻又被他的青牛偷去,在金?洞多次斗敗孫悟空、托塔天王、十八羅漢等神仙,最後老君寶扇一扇,收走了金鋼琢,降服了青牛精。他是一個息事寧人,輕易不與人爭斗的老好人。
【道經記載】
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這是最早關于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極太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于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瑯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雲︰「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這是不可動搖的信仰,否則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老子演化而來
在我國信仰里,由歷史人物而演變成的神明,最為顯明的要算這位太上老君了。單憑他的名頭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證明︰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級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原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莊學派的開創人,被奉之為道教的鼻祖。自然,歷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得多,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是「神」。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漢代之前的老子大概還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現的,他被神聖化開始于東漢。東漢時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立了五斗米道,為了與佛教對抗,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且尊稱為太上老君。後來稱之為「太上道德天尊」。在道與佛的抗爭之中,道教徒們還創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說老子曾點化及指教過外來的佛教。且在早期道教中,老子是最高的神,之後降為正規道教中三清的第三位。
由老子演變而來的太上老君地位雖然不及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崇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相傳其原形為老子。北魏前稱: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民間的供奉。傳說農歷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生辰。
驪山老君殿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聖閣」、「朝元閣」。後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陝西省博物館內,殿內現供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殿內窗明幾淨,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為陝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
巍寶山老君殿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又名清微觀、清霞觀。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詔王細奴邏之地,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南詔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內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現改為泥塑像,白鬢胡須,神態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師,右陪祀張天師,上懸「大赤天宮」、「青霞再現」二匾額;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左側舍額懸「片石含青」匾,內藏《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石碑一通,殿後有「老君打坐石」等名勝。
【太上老君是誰】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春秋時楚國苦縣人(現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現在的河南鹿邑縣以太上老君是鹿邑縣人而得名,太上老君又名李耳,老子,老子郵票首發式在鹿邑舉行,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在當天會舉行盛大廟會,來慶祝老子的生日,全世界各地道教友人前來祭祀。
【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
【元始天尊簡介】
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138看書網中記載︰棍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只有有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志四》始賦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于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于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于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文獻記載】
先天尊神-玉清聖境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來︰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生於太無之先,稟自然之氣,初稱元始天王。東晉葛洪的《枕中書》稱,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游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歷世神仙體道通鑒》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居天最高︰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思想來源】
天地初開,萬物肇基化始之人為盤古氏,是天界之祖,在道教神仙譜系中地位最高。居玉清天元始天尊的觀念產生于魏晉時期,其思想最早來源于戰國荀子的「性惡」學說。人類初始之時,不知美丑、香臭、善惡、仁義、父兄、夫婦,也無倫理道德觀念的約束,其實只是另一種野獸而已。
東晉葛洪的《枕中書》稱,「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人類初始的狀態如同一個混沌玄黃的雞子,此時所謂的「人」就是一個「混蛋」。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原始人類之中,使人初備人倫,有了道德觀念,人類由此開化,擁有了人性。據「性惡」學說,每個人都是以「混蛋」的身份來到這個世界,要使這個人不危害社會、危害他人,必須要使他接受教育,歸于大化,要使他不斷地學習、改造自己,這樣才能使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不對人類及時進行教育,「混蛋」終究是「混蛋」,人類將給這個世界帶來無窮的禍患。
【元始天尊和道教】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
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138看書網中記載︰棍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
此時,還只有有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于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元始天尊名稱的由來】
關于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歷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于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闢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
【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元始天尊的最早記載】
「元始天尊」首見於東晉葛洪的《枕中書》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
元始天尊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游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歷世神仙體道通鑒》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居天最高︰據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
《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奉祀︰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奉祀】
奉祀︰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