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更新時間︰2013-03-07

第十七章軍政合一

曾守山在永州的名聲似乎越來越大,而且還越來越好。這除了歸功于他的謙遜禮貌和勤勉之外,魚龍幫事件和鄉紳領袖李潔鑾的稱贊也起了不少作用。民間一直暗傳,魚龍幫瓦解之事是山字營的手筆,也曾有人委婉的問過曾守山,但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不過這種曖昧不明的態度讓人越發覺得肯定。

李潔鑾多次在人前點評曾守山和山字營的作為,大加贊嘆。這位榮休的部堂高官在永州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雖然不是那種直接控制型,但作為鄉紳之牛耳,名流之領袖,他的言語左右著永州的輿論。正因為如此,他的稱贊使曾守山的聲譽鵲起,間接地為山字營創造許多有利條件。

而曾守山巧妙地抓住了這個契機,多次拜訪李潔鑾,並和鄉紳富商的往來越來越密切。他以前應酬的重點是官方大員,而自此以後他的應酬逐漸向這種官府和民眾之間的階層傾斜。

另外,曾守山以後學的身份拜訪了幾位宿儒以及府學的教諭,另以私人財產資助府學中的幾位貧苦學子。這些為他贏得了不小的聲譽,尤其是士林的稱贊。但和學界的往來其實是曾守山非常樂意同時也非常頭疼的事情。這種矛盾主要是因為他實在太不擅長詩詞歌賦,但學界人士崇尚的是「無詩不可言,無禮不可立」,所以每當論及這些方面他都是啞口無言。不過好在他態度恭謙,行為舉止皆合禮度,大家看在他又是武官的份上,也不是太計較。

不過在拜訪吳立山時————他被永州人稱之為詞苑之鴻儒、士林之巋望,還是被劈頭蓋臉地指責了一番。說他出身于大儒曾邦侯門庭,又從學三年怎麼可以如此不學無術。曾守山很想告訴他,大伯根本就沒教過自己詩詞歌賦。不過還是沒敢把伯父牽扯出來,只是辯解說,詩詞歌賦沒什麼大用,不學也罷。結果引來吳立山又一輪批評。曾守山很是郁悶,自己擅長的是策論,好不好。為什麼楊項律在荊門可以憑借精妙立論打下大大的名聲,要不是被自己趕緊拉走幾乎都要自成門派了,輪到自己,卻灰頭土臉。但曾守山沒有絲毫憤怒,因為他知道有些老先生罵你是覺得你還可以造就,不罵你則說明對你徹底失望。所以他態愈誠,禮愈恭,向吳立山請教。結果吳立山跟他說了一番話,其中有些東西成為日後曾守山執掌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吳立山說︰「詩詞歌賦雖然看起來跟實務沒有什麼關系,對治國治民沒有什麼幫助,還不如讓學子們學習專門的刑名錢糧、地理水文。盡管很多人認為要把詩詞歌賦從取士考試中剔除出去,但幾百年來各朝各代都沒有這麼做,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是因為,治國之道有治人無治法,而詩詞歌賦最能陶冶心性,涵泳情操,如此方能培養出心正之人,以心正之治人治理國家,老百姓才有希望。至于實務可以後來學,而性情最難養成。」

吳立山的話中有一些和曾守山的意見相左,例如他說的有治人無治法,但曾守山不得不承認詩詞歌賦對心性情操的作用,所以後來他在改革之時堅持把詩詞教育留下來。

大年將至,盡管山字營在抓緊訓練,但永州城里還是開始呈現一片喜慶的氣氛。秦青犧牲了一些私人時間,還是堅持到軍營里教了三次軍歌。在曾守山的高壓下,各位中層軍官基本上都學會了包括軍歌在內的四首歌曲。雖然跑調的不少,但在訓練之余能有此一項娛樂活動來調節緊張情緒,官兵們興致還是非常高的。

胡魯基本不管親衛隊的訓練,她的主要工作是下午陪秦青閑聊,負責接送秦青到軍營,晚上回順風巷給曾守山做飯。曾守山倒是一點也不擔心,因為蘇佳楠完全擔負起親衛隊的工作。

到大年三十,秦青已經來軍營教了三次,見軍官都大體掌握了曲調,便宣布功成身退。她毫不客氣地要曾守山請客吃飯,但竟然沒得到應允。曾守山說他馬上要啟程去橙步縣,請客吃飯的事情只能放到年後了。秦青假裝生氣,然後說拖到年後的話,就要在永州最豪華、最高檔的地方去吃。

促使曾守山下定決心去橙步的是一封來自劉溫瑜的信件。

曾守山在永州立足之後,和總督衙門和桂陽府的信件往來渠道也隨之建立起來,不過信息的交流和通報主要還是通過驛傳。自總督衙門的來信,曾守山得知整個荊楚的備戰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而來自桂陽的信件中,曾守山的父親曾邦泉告訴他,隨著天氣轉暖黎江成的匪軍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調動,大戰一觸即發,並讓曾守山抓緊訓練新軍,隨時有可能要投入戰場。

自有了親兵以後曾守山開始讓專人送信給武昌和桂陽兩處,不過還是送些平常信件。至于送密信,他還得對這些人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不過當劉溫瑜派人找到曾守山,曾守山立即讓此人帶了一封密信回去。

劉溫瑜在信中只說了兩件事︰一是告訴他橙步縣令盛軒淮是曾家重點培養的人物,並讓曾守山注意相互配合和支持。但劉溫瑜在密信中沒有提到任兵州,看來這些都證實了他的猜測。第二件事就是讓曾守山爭取抽出時間回一趟楠山,看看王伯安先生的身體情況,並征詢他是否願意出山擔任地方長官。劉溫瑜透露說,荊楚總督有心要替換掉個別州府的長官,而王伯安就是他們考慮的首選。曾守山認為此事不宜遲,便決定當即動身。

通過劉溫瑜的來信,曾守山了解到大伯已經啟動了全面掌控荊楚的步伐。他知道大伯以前應該和荊楚上層的一些關鍵人物來往密切,並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對于荊楚政局的中下層的掌控是比較乏力的。當然,在中下層的地方長官中替換上自己得心應手的人,或者把原來的官員改造成需要的那種類型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甚至是無法想象的阻力,同時這還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

曾守山想起陳敬齋曾經給他提過的一些官場伎倆,其中就說過督撫的一些手法。從名義上講,即便是總督也不能對知府級別的官員任意罷黜,更不能生殺予奪,不過這並不妨礙督撫的一些巧妙操作。例如如果督撫想把一個從四品的知府從崗位上弄下來,他可以說該知府文理優長,學識通達,然後把他調為管理教育的部門,而實際上那將是一個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空閑部門。這其實鑽制度的空子,沒有罷黜之權,但卻可以調換他們的崗位。當然也有更直白的方式,那就是搜集知府的罪證然後奏報朝廷加以罷黜,不過這個過程會耗費較多的時間。一般來說戰時督撫的人事任免權還是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不過也有個限度,最關鍵的就是看你在政局中角力,在角力中,實力和技巧缺一不可。

大年三十的中午,曾守山拒絕了和美女秦青吃飯的享受,帶著胡魯和一小隊親衛士兵前往橙步。

南方已經擺月兌了前一段時間要命的冰凍天氣,雲霧散開,陽光普照,溫度很快回升。曾守山他們一路風馳電掣,在入夜後一個時辰即已趕到了橙步縣城。

盛軒淮竟然是一個看起來懶洋洋,眼神有點狡黠的年輕人,曾守山再次收獲了人不可貌相的實例,真是無法把這麼一個年輕人和出奇招勇奪募兵第一的成績聯系起來。他年紀大概比曾守山要大上五六歲,不過在官場里如此年輕的知縣還是非常少見的。

曾守山一行在橙步留宿一晚,盛軒淮本來正在家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曾守山他們的突然造訪讓他有點意料不到,但還是飛快地安排了接待工作。曾守山對他的印象很是不錯,可能是因他懶洋洋的神態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也有可能因為除夕之夜打攪而滋生的歉意,又或者是對他能在全民休息之日仍能有條不紊安頓接待事宜的欣賞。

匆匆一晤,曾守山並沒有和盛軒淮深談。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清晨曾守山一行迎著晨霧前往楠山。

當初曾守山和胡魯下楠山時,順著緩緩的山勢縱馬馳騁,速度很快,但這次上山耗費的時間明顯多了不少。快到申時時分,曾守山一行才到達楠山牧場。

…………………………………………

下午的太陽在楠山之上,似乎沒什麼作用,溫度還是比較低。山上和山下簡直是兩個世界。難怪曾邦泉把這里當成避暑勝地,溫度就是比山下低了不少,當然這里的冬天比山下也難熬很多。

王伯安似乎最適合在這里居住了,據他說,自來此已有半個月但病情沒有發作過一次。曾守山和楊項律陪著先生在此心曠神怡的草原上散步,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兩人都微微落後于先生半步。胡魯並沒有跟著,而是帶著親兵小隊在楚園里休息,山上的牧場管理嚴格,即便是曾守山的親兵也不讓隨便走動。

曾守山看到王伯安先生精神不錯,又听到他親口這麼說,十分高興,笑道︰「先生身體無恙,是弟子們最開心的事情。」

牧場上的草還是枯黃的,不過遼闊的視野和純淨的天空,在無形之中讓人放松。曾守山覺得此時和先生、師兄在草地上散步,隨意地聊天是件十分舒服的事情,舒服得讓人覺得是奢侈。很快,王伯安先生親手打破了這種輕松。

「你這麼快回來看我,應該是有事和我講吧?」王伯安溫和地問道。

曾守山暗嘆一口氣,該說的還是得說,道︰「我伯父十分掛念先生的身體,所以讓我來看看。另外總督衙門那邊特別希望先生能出山治民,因此我還有另外一個任務就是來打听先生的意向。」

曾守山並沒有掩飾荊楚總督對先生出山的渴望,但這將完全取決于先生的身體狀況和本身的意願。

楊項律瞪了曾守山一眼,說道︰「先生在這里才安頓下來,你便上山做說客。」

面對楊項律的責備,曾守山全然接受,只尷尬的笑了笑。

王伯安道︰「這事不能怪守山,他只是個跑腿的。」又對曾守山說道︰「走,我們到十錢的駐地看看去。邊走邊說。」

還沒走幾步,卻見付十錢帶著幾個往這邊來,曾守山連忙迎上行禮。其實自曾守山進入楠山,付十錢便已知曉,只是正好手頭有些要緊的事情,所以辦完才過來與在曾守山相見。

「那十個小子听話吧?」付十錢見面就問曾守山道。

「特別優秀。十錢叔,你真是了不起啊。對了,這是你新招的成員?」曾守山指著他後面幾個人問道。

「是啊。那就好,那些家伙還沒學完就拿去做事了,我還怕他們誤事呢。」付十錢笑道,听到他教出來的年輕人成才,他非常開心。

曾守山後來才慢慢知道,這個楠山牧場背後其實也有一個龐大的支撐體系和供應鏈條,當然這些都是極機密的事情,曾守山也是進入這個圈子之後才知曉的。

得知曾守山是來勸說王伯安出山,付十錢也力贊他出山,他說,不然真是負了一身學問,當然前提是身體允許。

王伯安看著曾守山道︰「守山,你的意見呢?」

曾守山實話實說︰「其實我不應該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我的意見可能會被理解為我伯父和我父親的意思。」

王伯安溫和地笑道︰「說吧,沒關系的,你和項律都說說。這是當作你們倆的一次考試,對良知之學的考試。致良知者,必明出處之義。」

出處便是指讀書做官者的出仕和隱退,對出處的選擇最能看出一個士子的節操和品行。而一旦面臨這種問題都是一種兩難的境地,最難選擇,而此時也確實能檢測良知之明。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也許不是什麼兩難的境地,自然是出仕做官啊,沒得想。

楊項律沉吟片刻方才說道︰「如今黔民正于水深火熱之中,外有強敵虎視眈眈,曾總督又確是國之干城,于情于理先生都很難有不出山的理由。不過您身體狀況如此,現在實在不是出山的良機。即便強行復出,萬一,我是做最壞的假設,萬一舊病復發,則徒增困擾。甚至有可能先生抱負未展,反拖累曾大人,誤己誤事。弟子口無遮攔,請先生恕罪。」說完對王伯安一揖。

王伯安灑然一笑,道︰「直言不諱亦是美德,你何罪之有?」又看向曾守山,道︰「你的意見呢?但說無妨。」

曾守山听得先生的問話,卻半晌沒有回,似乎思緒已飄向那藍天白雲之間。

楊項律催了一句,道︰「守山!」

曾守山收回心神,對王伯安等人歉意地一笑,然後道︰「我這次出來做事,雖然還不到一月,但深切地體會到說話容易,做事難。」

王伯安沒有奇怪曾守山答非所問,反而饒有興趣地問道︰「守山這次有所得。不如說出來跟大家分享,如何?」

曾守山點頭一笑,然後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明白了軍政合一。」

王伯安對曾守山鼓勵地點點頭,示意他繼續。

曾守山接著道︰「簡單地講就是,戰爭並不是打仗這麼簡單而已。衛青、霍去病帶大漢之兵可以橫掃虜庭,但如率領的是本朝之兵,縱使他們天縱之姿,也必不能取得那般絕世功勛,能保得相持之局已是萬幸。」

又道︰「例如我來永州募兵一事,如果永州上下一心,同心協力,永州可在半月之內提供不下五千的生力軍。如此,前線便可多五千可戰之力,而如今永州暫時卻只能提供不到一千五的士兵。如果永州能夠像先生治下的九江又或像我大哥所治理的荊門那樣,它至少可以支撐一萬軍隊的後勤軍需,且是源源不斷,並不需要涸澤而漁。而現在即便永州知府任兵州帶頭勒緊褲帶,它也頂多提供五千人軍隊的供給,因為永州他確實沒錢。如果再多要的話,就如搜刮民脂民膏一般了,只怕平叛未成,永州先反了。」

「所以說,軍便是政,軍政合一。如以正奇相合論之,上有良政治法,下有軍民同心,此便是正;外有良將勇士,內有不測之韜略,此便是奇。雖說正奇相合,但沒有正,哪能有奇!」

曾守山所說有理有據,更有實例佐證,王伯安也微微點頭,曾守山趁熱打鐵,又道︰「現在我伯父為總督,我相信政治會逐漸好轉,但他沒有三頭六臂,不可能親自治理每個州府,所以更需要像先生這樣的大才鼎力相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