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更新時間︰2012-12-10

第二十章天下為棋

曾邦侯的目光從燈花轉移到劉溫瑜身上,靜靜地看著他,慢慢地道︰「我想請你來下盤棋。」

劉溫瑜斂容道︰「多大的棋?」

曾邦侯道︰「有足夠大,足以讓你施展。」

劉溫瑜呼吸略有急促,問道︰「何為棋盤?何為棋子?」

曾邦侯道︰「天下為棋盤,人人為棋子。」

劉溫瑜沉默,好一會才道︰「為什麼是我?」

曾邦侯突然笑道︰「為什麼不能是你?平生抱負未展,你可甘心?」

劉溫瑜道︰「公爺知我,我亦知公爺;但您素來守靜守正,為何此時突有雄心?」

曾邦侯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轉而道︰「你對當今之世如何看?」

劉溫瑜沒有忌諱什麼,直接道︰「民怨沸騰,強敵環伺,如同火藥桶,一旦有引線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曾邦侯這才點題,道︰「既然大亂將啟,我豈可獨善其身。請你來這就是希望集我等之力,留下一塊淨土,保住一絲血脈。」

劉溫瑜道︰「公爺您讓我來下棋,您自己當如何?」

曾邦侯正色道︰「我亦棋子耳。」

劉溫瑜道︰「您為棋子,我豈能為下棋之人。」

曾邦侯搖頭道︰「你錯了,下棋之人同樣為棋子,如前所說,人人皆為棋子。」

劉溫瑜努力平息自己的情緒,雖然他已做好來萇沙替曾邦侯做事的打算,只是沒想到曾邦侯所圖非小。劉溫瑜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亦曾以天下為己任,但這些年光陰的沉澱使他不再熱血沸騰,輕言天下。盡管他認同曾邦侯為天下「留下一塊淨土,保住一絲血脈」的仁心,但仍然有個巨大的疑問。劉溫瑜再次沉默。

曾邦侯沒有急著要劉溫瑜表態,只是靜靜地在那喝茶。曾邦泉在這等事上向來全听兄長的,所以也不言語。

好一會,劉溫瑜打破沉默,一雙眸子精光熠熠地看著曾邦侯兄弟倆,問道︰「這一切都是您建立在天下將大亂的假設上,試問,如果天下尚有挽救的機會,或者沒有大亂,您的布局還有什麼意義,說句不好听的,和造反有什麼區別?」

听得劉溫瑜咄咄逼人的問題,曾邦侯仍然安坐如山,似乎他早就知道他會有此一問。曾邦侯正視著劉溫瑜的眼楮,沒有絲毫躲閃和退讓,平平靜靜地道︰「溫瑜老弟,我所欲者,糾集當今志同道合之人,共務實不務虛,做點實事,留下點生民產業。我們團結齊聚,只不過讓這等人能繼續堅持下去,不為外所害。其實我也沒什麼高德大義,只是想創造些條件,讓想做實事的繼續做,想走正道的繼續走,如此而已。天下如有可能不陷入大亂,是生民之大幸,我等當盡其所能以扶將傾、挽既倒。如天命無常,天傾地覆,我等亦當保下元氣,以圖逆勢而上。如要說與當今皇室同進退,共生死,我確實沒有此心。皇室利民則扶助之,皇室害民何妨替換之。愚忠我沒有,要說忠,忠于生民 類吧。」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語,曾邦侯也只是平平述來。曾邦侯忽想起曾守山的那番話來——我所求的只是「讓人變得更強,讓人活得更好。」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絲驕傲︰曾邦侯雖被世人稱為大儒,其實對忠君忠民之義一直無法釋然,縱觀歷史,忠君和忠民根本不是一回事,忠君不一定利民,利民不一定忠君。曾邦侯為官三十載,徘徊其間,憂愁反思可仍無法得其要領。直到四十余歲方才跳出藩籬︰何必彷徨,利民足矣。天地生意最可觀,生生不息,方乃至善大仁。至那時,曾邦侯才真正的圓融貫通不惑無礙。後來與陳旺廷論道,陳旺廷最服此義,更從中有所得,而後突入生生不息之境,創立義理之力。曾邦侯感嘆,他和陳旺廷都是苦思篤行方才明悟,佷兒曾守山卻在如此年輕之時即明此理,可嘆可敬!旋又更好奇,曾守山十五年的「痴傻」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劉溫瑜听得曾邦侯如此敞開明亮、掏心掏肺的話,心中感動,更知道曾邦侯已深思熟慮。于是劉溫瑜再無所疑,眉頭一展道︰「公爺之心可昭日月,小子得之矣。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天下無事,則避黨爭而保志士,止浮華而做實事;天下有事則至少退保一方,以圖後起,絕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

曾邦侯笑道︰「溫瑜不愧我忘年之交。誠然,誠然。」

劉溫瑜心中已做決定,道了聲這是公爺抬愛,繼而正色問道︰「如此,公爺需要我做什麼?」

曾邦侯知道劉溫瑜已決計加入,像劉溫瑜這等人很難直接說鞍前馬後效勞之類的話。曾邦侯明白劉溫瑜雄心不已,壯志未酬,而且他出現在萇沙就意味著已對自己的邀請已十分應了八分。盡管如此,當劉溫瑜明確表示願意加入,曾邦侯還是老懷大慰。別人或許不知這個一直混得不怎麼樣的青年人,但曾邦侯卻深知他的本事。

曾邦侯意味深長地看著劉溫瑜,道︰「溫瑜,如由你來下棋布局,你想怎麼做?」

劉溫瑜這回沒有任何猶豫,道︰「既然公爺已經指明了方向,那我就斗膽一言。要想下棋布局首先得弄清楚形勢,其次得有棋子。公爺手中有什麼棋子暫且不論,先來看看當今形勢。」

曾邦侯、曾邦泉兩人對望一眼,知道劉溫瑜最強一面即將展示,兩人相視一笑,並朝劉溫瑜微笑點頭,鼓勵他繼續。

劉溫瑜面容平靜如水,只是眸子似乎更有神,站起身來,繼續道︰「當今大名帝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二,一是內憂,流民日增;二是外患,女直擾邊。朝廷近些年基本上把主要精力用于解決這兩件事上,但很不成功。不是因為澄光皇帝諸詹暨不想解決,也不是地方督撫和將軍不盡力,而是他們在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其實無論流民也好,女直也好,這些都不是根,試想本朝在太祖太宗之時,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外族何曾為患,流民何曾成憂。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把大名王朝的力量整合起來,內憂外患將迎刃而解。」

劉溫瑜邊走邊說,越說越有狀態,繼續道︰「所以,問題的關鍵在如何把力量整合起來。如果能把力量整合起來,天下也將轉危為安,如果萬一哪一天天下大亂,公爺您想護得一方平安,為天下保留些好種子,也必須想法設法把力量整合起來,否則會被天下大勢大潮卷將進去,尸骨無存。」

劉溫瑜稍作停頓,喝了一口已有些發涼的茶水。曾邦侯起身給劉溫瑜的茶杯里續了些開水,沒有說話,也沒有繼續坐下,只是踱了兩步,似乎被劉溫瑜的分析引起了思考。

劉溫瑜接著說道︰「實際上,當今的王朝已經很難把社會的力量整合起來。因為他官僚系統已經成為一個畸形的怪物,無法為各行各業的生產、繁榮創造條件,反而在很多地方由于官吏的貪污搜刮以至于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官僚系統甚至在破壞民眾的持續生產的條件和熱情;曾經整合社會力量的利器已經失去效應了。民眾的生產無法繼續,直接導致流離失所,因此各地流民疏不勝疏、導不勝導,原因就在于此。而流民日增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為了生存會進一步破壞社會生產,從而制造更多的流民,于是進入了惡行循環。當社會的生產逐漸減小,乃至社會的消耗超過社會的生產,這個社會的秩序就需要重建了。」

「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大多是由此而來,通過戰爭滌蕩芟夷,摧毀原來的官僚系統,重建社會秩序,然後在新的王朝統治中產生新一代官僚,歷經若干代,再次腐朽,再次進入惡行循環。」

「所以皇帝諸詹暨和個別大臣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解決當今的重大問題,因為他們依靠的還是那個已經成為社會負擔的官僚系統!」劉溫瑜開始論述平心靜氣,到後來語氣漸昂。

曾邦侯在認真听劉溫瑜的分析,但未置可否。

曾邦泉這時眉頭一挑,問道︰「如劉先生所述,當今社會確實問題層出不窮,難道只有戰爭或者是徹底的改朝換代才能解決?」

劉溫瑜微微搖頭,道︰「戰爭確實能使社會換血重生,但它的破壞力實在驚人,戰爭過後,社會的生產能力往往倒退十年、二十年。公爺、侯爺兩位熟讀經史,自然知曉我所言不虛。所以要盡量避免戰爭的到來。尤其是當今女直在關外虎視眈眈,一旦大明帝國內部亂起,女直極有可能趁虛而入。到時華夏大地上可能再次出現異族為主,如元朝之時,遭受百年苦難,到那時真可謂之大浩劫。」

曾邦泉發現劉溫瑜時而透露出來的悲天憫人的特質竟然和大哥曾邦侯十分相似,但他不管這些,繼續逼問道︰「萬一上天不憐我生民之艱,戰爭再起,如前年黎江成匪亂,而女直趁機入關,劉先生以為我等當如何?」

劉溫瑜心中長嘆一聲,曾邦泉到底是一員戰將,心思只在戰略布局之上,對如何避免戰爭的興趣遠沒有如何打贏戰爭來的大。

劉溫瑜對曾邦泉道︰「侯爺直接叫我名字即可,您叫我劉先生,我實在當之有愧。」

曾邦泉擺擺手道︰「劉先生雖然年紀比我小,但學問綜博無涯,先生二字當之無愧。我雖未曾中得進士,但也讀過一些書,尊師重道一刻也不敢忘。你學問先達,該稱先生。」

劉溫瑜見曾邦泉理辭俱無可挑剔,也就不在這個問題上堅持了。

曾邦泉再次問道︰「如果真到那一步,我等如何自處?還請劉先生有以教我。」

劉溫瑜望了一眼曾邦侯,曾邦侯此時站立在密室窗前,似乎在思考。曾邦侯看到劉溫瑜投射過來的眼光,笑了笑,走了過來。邊走邊說道︰「邦泉你心急了罷?我們先且听听溫瑜有沒有什麼法子避免戰爭。」

曾邦泉看著劉溫瑜道︰「我認為戰爭已幾乎不可避免,劉先生自己也說當今就像是火藥桶,一點即爆。劉先生你說呢?」

劉溫瑜哈哈一笑,道︰「盡其人事,听其天命。當今之世,大部分人得過且過,懵懵懂懂,但公爺、侯爺二位比他人看得遠,既然知道世之大亂將至,當然會盡可能想辦法去避免。只是當今朝政糜爛如此,難有作為。何況皇帝老兒一味地講平衡之術,姑息縱容朝廷派系斗爭,以為這樣他就可便于駕馭,把天下人盡當成傻子。卻不知這樣下去,正人良臣難有出頭之日,更別說為百姓做主。長此以往,消耗的只是大名王朝的生機。」

曾邦侯指著劉溫瑜贊道︰「溫瑜此言,當真是鞭闢入里!」

劉溫瑜繼續道︰「既然如此,我等當自救。公爺所想所為,也只是為此‘自救’二字而已。侯爺所問亦在正理。」

「我等要有所準備,當先佔東南諸省。以公爺、侯爺之資望,集中各種資源,先謀東南之省、宿省、紺省以及菀省。」講及此處,劉溫瑜眸子精光大盛,原本平平之相貌,此時更覺神采逼人。

曾邦侯很是疑惑,問道︰「縱觀歷史,但凡有所為,無不是由北至南,或據關中形勝,或有燕趙鐵騎,或擁中原繁庶,漢唐宋元莫不如此。東南起事而有天下者只有本朝太祖一例而已,在此以往據東南者最多只是個偏安一隅而已。」

劉溫瑜斬釘截鐵地道︰「不然,本朝太祖之所以能據東南而奄有天下並不是巧合。學者大多以為是天下氣運轉至此處,其實並未透徹。」

「哦,怎麼講?」曾邦泉倒有幾分不恥下問的勁頭。

劉溫瑜的語氣不容置疑,道︰「歷代以下,人口南遷,南方逐漸開發,生產能力超過北方,士子文脈亦是如此,而南方千里更以東南尤強。此過程由三國以至南宋,極其漫長,但此趨勢卻愈來愈強,最終在南宋之時得以完成。所以以往據東南者頂多偏安一隅,而本朝卻能取得天下,其根即在此處。簡單言之,人口與生產能力才是奄有天下的根基。」

曾邦泉也被劉溫瑜的論述折服,點頭贊道︰「劉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頓開,真當浮一大白!」

劉溫瑜這時連稍微的謙虛都沒有,繼而道︰「如不能佔據東南,必佔荊楚。荊楚當萇江上游,生產能力本也不弱,足以供給大軍。立足荊楚,揮師東進,再佔東南,進而謀取天下。如東南與荊楚都為他人所佔,則大事難成。」

曾邦侯端起茶杯,示意劉溫瑜,道︰「要論觀古察今,只怕無人出你之右。溫瑜,來,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曾邦侯、曾邦泉和劉溫瑜三人各各舉杯示意,縱懷大笑。

曾邦侯放下杯,凝視劉溫瑜,問道︰「依溫瑜之見,如要在現今形勢下佔據東南或荊楚該當如何?」

劉溫瑜笑道︰「公爺是在考我也。」曾邦侯亦笑。

劉溫瑜繼而道︰「既然如此,我且試為籌劃,僅供公爺參考。當今形勢之下,未雨綢繆,莫過于謀督撫之位。」

曾邦侯會心一笑,點頭道︰「溫瑜請詳細論之。」

劉溫瑜道︰「朝廷現在諸事紛擾,一籌莫展。天下一旦有事,更是無可奈何,到時必定更多依賴地方督撫。而且地方督撫權重,在多事之秋往往不敢輕易替換。如操作得當,督撫實可統治一方,莫可撼動。因此現今我等當集中資源謀取東南及荊楚之督撫職位。無論條件如何,至少也得謀上一二省份的巡撫,如此方才有根基。」

據大名王朝制度,原以布政使、按察使及指揮使分管一省民政、刑獄及軍事,後因事多齟齬,設巡撫以統三司,治理一省,實乃封疆大吏,所以巡撫向來權重。而總督更統管多省巡撫,更是位高權重,只是總督不常設。

講至此處,劉溫瑜停住了。

曾邦侯嘆道︰「溫瑜,你若早來一年多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