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章 延皇祚儲君正位

渭水,黃河第一大支流,為關中漕運要道,與涇水會和之處,水濁清分界明顯。張籍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杜牧之《阿房宮賦》說「渭流漲膩,棄脂水也」渭水是清的,涇水是濁的。

皇太子李亨率領次子平陽王李系、三子建寧王李倓、四子汝陽王李泌、五子臨川王李僅。四個成年兒子和四個少年幼成的兒子。還有幾個女兒,李輔國、張良娣、余良娣、韋妃等家眷以及兩萬多兵馬,百余大臣一路奔著去靈武。靈武歸朔方鎮管轄。

大隊人馬來到這渭水之濱,佇立水畔,看到渾濁和清純水質的分界,李亨感嘆不已,人又何嘗不與這水相似?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同樣是涇渭分明,清水處碧綠清澈可見底,渾濁處泥沙翻涌,混膩不堪。

遠處旌旗飄飄,塵煙迭起,李亨誤以為叛軍追來。與之交戰廝殺,後來還是高長春兄弟發現了太子的旗號,方知大水沖了龍王廟。李亨也看到了對方身著大唐官兵服飾,並認出了高家兄弟。

高長春兄弟忙上前幾步,拜見︰「末將叩見太子殿下!」

「二位將軍請起,你們怎麼在這里?」

高長春回答︰「末將兄弟在回京途中與王爺、公主失散,久等不見,遂率廣平王府一千兄弟與五百御林軍加入戰斗,幾次勝負之後,進了潼關。哥舒翰大人奉旨出關,末將兄弟協同守城。後來,叛將田承嗣率五萬大軍攻打潼關,經過兩日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退出,潼關失守。尚未回京,已聞知王府已被叛軍佔領,長安淪陷。皇上,殿下與王爺西出延秋門。

「末將兄弟率僅余八百余人一路趕來,聞听殿下赴靈武,皇上幸西蜀。楊國忠兄妹真是人神共憤,如果不是他們一再出損招,潼關不會失守,京城也不會淪陷。」

「他們逍遙不了幾天了,本王已密令陳玄禮與豫兒,找時機除奸護國,你們兄弟打算隨本王去朔方,還是去追趕聖駕?」

「王爺陪在皇上身邊嗎?」。高長春問。

「豫兒護送皇上到蜀中後返回來會合。」

「那麼,末將兄弟追隨太子殿下。」

太子大軍一路行進,渡過渭水之後,來到彭城。太守李遵出迎,以糧食衣物奉獻。到平遙時覓得五萬匹良馬,又招募士兵四萬余人。更有許多百姓從軍,共收六萬余人。軍威日盛。還有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路轉運使魏少游,節度判官崔漪等人共議,請太子移駕靈武城內。暫定靈武為大唐中央政府。適逢吐蕃議和,回紇內附,各地守軍堅守據賊,吐蕃貢上寶馬萬匹,回紇支援兵力五萬。至此,再加西北朔方軍十萬,太子李亨擁有兵力二十五萬。

李亨對復國還京又有了必勝之心。大唐朝廷仍然擁有著民心,平定叛亂收復失地指日可待了。太子頒布東宮懿旨,命四位王子督率諸將加緊操練軍隊。此時,郭子儀、李光弼正率一只兵馬在山西戰場與叛軍交戰。

安頓好後,河西司馬、御史中丞裴冕,韓國夫人之夫工部侍郎崔禮,東宮總管李輔國等人密議,欲請太子正位為君。統帥天下官兵還擊叛軍。他們都希望太子登基好建功立業。

一般朝臣日日研商後一致同往參謁太子。

李輔國當著群臣道︰「馬嵬分手時,聖上曾欲禪位太子,殿下仁孝,不肯接受。奴才與眾位大人都希望殿下早正大位,以安人心。」李輔國是為了穩住群臣,讓他們相信,太子一旦及帝位,是受皇上合法禪位。皇上只在去年有過禪位之心,以後一直未提及。總而言之,皇上既然已經有過禪位之意,這就表明皇上對太子地位肯定無誤,並無更換之說。

李亨斥道︰「如今國家有難,皇上西幸,本王何敢擅襲尊位?那是謀篡君權,本王豈可做逆子二臣?」

作為三朝元老的張九齡、賀知章二人、德高望重,遠見卓絕。他們也希望太子正位。這樣一來,群臣更為一心,幾乎個個上表勸太子為君。

張九齡說︰「皇上說過禪位給殿下的話,便是承認殿下乃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而今天下不安,正需要君王至尊來安撫人心,統一號令。皇上西幸,無法及時詔令官兵與群臣,殿下正位,有利于軍隊統一奉行,更有利于平叛大事,臣以為將來皇上定將贊太子殿下當機立斷,以天下大計為重,絕不會怪罪。」

裴冕接著道︰「將士大多是關中人,豈不日野有思歸之心。之所以不懼艱難崎嶇,遠涉塞外者,亦望太子一統山河,以建尺寸之功也。若太子守經而不以人心,一旦離散,再要凝聚不可復也。願殿下免徇私情,為大唐社稷考慮!」

優柔不絕的李亨仍然不肯︰「父皇硬朗,未奉詔書,本王擅登尊位,乃是不忠不孝。」

四王子、五王子極力勸父王順天意人心,正位為君。

無論群臣與眾王子如何勸說,李亨仍是堅持沒有詔書,不可逆天。一百多位大臣聯名上書勸請已達五次。群臣更是長跪靈武宮外,請太子以社稷為重,盡快正位以君王至尊統帥舉國官兵討伐叛軍。

這時候,從未有過任何意見的三王子建寧王李倓也來見太子,說︰「父王,孩兒認為,眾位大人所言在理,一路之上無數百姓投軍,他們也希望父王能統帥天下官兵早日還國家以太平盛世,名不正則言不順,父王若一直以太子身份發布懿旨,不足以震懾各方軍隊。望父王順應民心軍心,允登大位。」

李亨最在乎的還是長子、三子的意見︰「倓兒,你也認為為父應該稱帝麼?只是不知豫兒的意思怎麼樣?」

「孩兒相信,若然大哥在此,也會支持,非常時刻,不能以常情論之。」

天寶十五年秋,七月。靈武行宮聖德殿上,張掛儀仗,一切擺設仿同長安金鑾殿所建。金龍玉階之上,一張繡龍黃金椅,黃龍御書案,案上擺著天子龍泉劍,全副皇帝儀仗排立。

今天天氣晴好,喜鵲在殿外歡鳴,柔和溫馨的秋陽,多情的灑在魚貫而有序的入殿的文武百官身上,讓人莫名的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殿前兩株紫玉蘭花正隨風飄進醉人的芳香。

十級金階之下,紅氈鋪地,龍柱繞梁,彩帳高掛。兩側朝班,站滿了文武大臣。太子李亨身著帝王龍袍皇冠,在宮女、太監簇擁下登上御階。李輔國宣布︰皇太子今日即皇帝位,改天寶十五年為至德元年。

群臣俯伏階下,山呼萬歲。

太子李亨即位後,史稱唐肅宗皇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帝。

李輔國宣布新皇第一道詔書︰「皇長子廣平王李豫進位為福王,二皇子平陽王李系為越王、三子建寧王李倓為齊王、四子李泌封為衛王。五子臨川王李僅為彭王,七子柳陽王李珽為涇王」幾個皇女也由郡主進位為公主。肅宗留于長安慘遭殺害的子女也都有了親王、公主的謚號。其余朝臣俸祿加一倍,回京後再行封賞。

次日,肅宗又頒布第二道詔書︰「太子妃韋氏封為淑妃,冊立張良娣為皇後。余良娣為賢妃,其他嬪妃分別冊封為修儀、婕妤、德儀、才人、貴人等。

大臣們大為驚詫。太子妃為何不立為皇後?反立張良娣為後呢?許多人都知道,皇上並不愛韋氏,多年來專寵張良娣,冊封韋氏為四妃之一,可能還是因為福王李豫之故。否則,韋氏還不知會落到什麼地步。

肅宗時常駕臨校場,勉勵將士們勤加練習,早日出征。為國立功。朕自有獎賞。校場上歡呼雀躍,山呼萬歲。

肅宗又頒布第三道聖旨︰任命張九齡為相,他已是第三次為相了。張皇後之弟張全為中書令,張強為太尉。可參與國家大事。張氏一門可謂平步青雲,由六品地方官吏一躍而為一品大員。

肅宗靈武繼位順天應人。大得人心的舉動。至少當時的形式對此舉沒有異議,反而贊賞肅宗臨危受命,挑起重擔的明智之舉。後來宋朝的儒生多以肅宗未奉父命,擅自稱尊,謂是乘危篡位、以子叛父。此等危急存亡關頭,欲維系人心,不得不為。盡管肅宗多次推月兌不見得是出自內心。江山社稷對人的誘惑可以讓任何人失去理智。只能說形式對李亨有利,成全了他。況玄宗有欲禪位之心,曾宣之于口。今日肅宗靈武登位之事,可以說恪遵前命,理猶可恕。篡叛之說,似乎太過火。玄宗西去,遠離戰場,不能率軍討賊。太子若不稱帝,何以約束激發四海民心?只是肅宗即位,當時就改年號,確實不妥。

肅宗即位數日後,郭子儀回到靈武,他也曾上書請太子登基,聞听此事,幾欲奏請皇帝盡快確定統兵主帥。肅宗含笑請郭卿平身。「愛卿一路辛苦,前方戰況如何?」

郭子儀回答︰「回皇上,而今我大唐軍隊正以壯大。軍民平亂之心正盛。叛首安祿山終日享樂,不再攻打州郡。臣欲請皇上召回福王殿下,冊其為帥。分兵收復兩京,以便早日聖駕還都,迎太上皇歸闕。」

肅宗準奏,命齊王李倓帶著子即父位的奏表和召皇長子福王李豫回靈武參與平叛軍機的詔書赴蜀。

李白詩雲︰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見古代要入蜀地須經多少險關荒漠,翻越多少高山峭壁。江楓親見古代的蜀道險峭荒涼,陡壁突兀。較之現代由秦嶺入蜀難得多多。

江楓一路護送玄宗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于在離京兩個月後到達劍南節度使高素節的官邸{今四川成都}。高素節早已做好迎駕準備。把三國蜀主宮宇修飾成了皇上的行宮。

成都乃是西川首府,雖是極繁華。但是其殿宇宮室與御用之物都很匱缺。玄宗不計較生活貧乏。喜山川險峻,城郭堅固。賊氛已遠,大可安居。

玄宗只覺眼前少了最愛的人,想起馬嵬驛之事,時時悲嘆。高力士再三寬解,仍是難以釋懷。高素節想盡辦法尋來數名蜀中美女伴駕。數十位朝臣,以韋見素為首。上表奏請為討賊之計。玄宗勉強打起精神,下詔︰由皇太子分總節制諸路大軍,詔命永王李璘充任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以薛平為永王太傅,長沙太守李岩為副使,即日對叛軍發動全面反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首先出兵收復長安與洛陽。

這個時候,這里的人尚不知皇太子已正位為天子。詔書尚未發出,忽報皇太子奏疏到。

玄宗忙命宣太子的使者上殿。

李倓走上殿堂,從容下拜︰「孫兒李倓叩見皇爺爺!」

「倓兒,你父王命你來見朕,有何奏表?」玄宗問。

李倓心里有些擔憂,父王未經皇爺爺允可,即登皇位。如果皇爺爺怪罪,父王即為篡位謀叛,自己與大哥、四妹佳佳都在劫難逃。是以他奉上奏表的雙手竟微微顫抖。

看著奏表,玄宗怒氣沖天,可見當日楊國忠奏稱太子意欲篡位之事並非空穴來風。太子李亨他真的擅自稱帝了。

江楓與李倓四目相對,他們都知道奏表的內容,一旦太上皇不肯承認新帝,要論反叛篡位之罪,他們兄弟與佳佳這三個李亨子女將難逃一死。

不過片刻,玄宗就轉和,對眾臣道︰「吾兒李亨已順天應人,即位于靈武,朕還有何可慮?當在蜀中安心休養,等待還京之日!」

李亨與表中向父皇請罪,祥敘軍民群臣再三請允,為統一號令,兒臣不得已為之,倘若父皇不予承認,兒臣願領擅位之罪。玄宗咋看之下,的確怒不可置,太子竟敢如此違逆于朕。但轉念一想,現今天下不安,父子之間決不可再出紕漏。若論太子篡位之罪,則必殺豫兒,倓兒和佳佳。朕如何舍得?何況為國平叛正需豫兒、倓兒兄弟這般人才。再說自己這番回京還是會傳位給他。何不順水推舟,承認他呢?

群臣大多後悔沒有追隨太子,今後皇上成了太上皇,朝政軍國大事已歸新帝手中。他日還京,不被罷免就以不錯,還有何望升官發財?

江楓心道︰一切都沒有月兌離歷史軌道,這就是歷史上的太子李亨靈武繼位了。

玄宗下詔︰「自今以後,奏疏于朕,俱改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請皇帝旨意,仍奏聞于朕,待克復兩京之後,朕不再管國事。韋愛卿,奉玉冊、御寶趕赴靈武行傳位禮儀,諭諸臣不必復命,既留行宮輔佐新皇。福王李豫即刻去靈武,協助皇帝共議復國大計!」玄宗很果斷明快,毫不拖泥帶水的作出了決定。這也表明從今之後,大唐的皇帝已經是李亨了。

李倓宣讀新帝聖諭︰宣福王李豫至行宮議政。

廣平王李豫已進位為福王,李豫也由皇孫躍升為皇子了。

江楓望了望李永佳,竟然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舍不得與她分開了,想了許久,才以韋氏念女為名,把她從玄宗身邊帶著同回靈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