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還是因為王天成為武者的時候沒有多久,所以還無法想象,武者在玄月大陸和李唐王朝的地位。
玄月大陸,武者為尊,就武者的實力來說,一個普通的九品武者,雙手之間的臂力就有三四百斤,(李唐的一市斤大約等于地球的二分之一公斤)而達到了先天的武者,更是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上萬斤的東西都是輕而易舉。
想想吧,當先天武者提著上萬斤的巨石出現在軍隊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足足超過了萬斤的石頭,砸向敵人嚴謹的軍陣,又會是怎樣慘烈的一幕?
普通的一名先天武者,就可以抵擋一支千人的軍隊,這可不是笑話,在玄月,這是**果的現實,參加軍隊的武者,更是不在少數。
為什麼皇室要殘酷的打壓武者?寧可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無他,惟武者的實力太過逆天爾,所以皇室要把危險消除于萌芽之中,當然,他們所謂的打壓,也只是一些剛剛修行武功的普通人,或者一些實力比較弱小的武者,他們才敢打壓。
因此,一但成為武者,在李唐王朝也就代表著地位,實力,財富,擁有常人無法想象的特權,甚至于只能供給天子行走的馳道,他們也敢正大光明的在上面行走。
誰敢管?哪個當官的又能管?別看那些當官的權利不小,在百姓面前他們或許還可以作威作福一番,但是面對武者,他們永遠都只能小心翼翼地當大爺對待。
「哦。」王天淡淡地應了一聲,算是作為了回答,然後又好似混不在意地問道︰「對了,我們現在到哪了?距離洛邑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回稟公子,現在已經很晚了,所以在下也不好確定到了哪里。不過據在下估計,我們大約已經走了七十多里地了吧,洛邑據二龍山,大約也有個三百多里地,估模著,後天早上應該就可以到達洛邑城了。」韋立恭恭敬敬地回答,對于這個突然的主人,他不敢有一絲大意。
「哦。」王天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旋即便說道︰「我要打坐調息了,快到了再叫我吧。」
武者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受經劫難的王天也不肯放過一點增加自己實力的機會。
「諾」
同樣身為武者的韋立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手中的馬鞭一抽,重重地又打在馬上,那匹雄健的壯馬吃痛,立刻長嘶一聲,頓時馬車前進的速度又加快了不少。
月色昏沉,星光黯淡,幾顆泛著微弱光芒地星星如同寶石一般地垂掛在夜幕,為陷入了黑暗的大地帶來一絲淡淡地光明。
遠方的馳道上,一個模糊的影子,呼嘯著往前奔去,發出轟隆的巨響。
……
天漸漸破曉,淡青色的天空瓖嵌著幾顆殘星,大地朦朦朧朧的,如同籠罩著銀灰色的輕紗。
陡然,第一道曙光從東方升起,一個金色的太陽從地平線中冒出頭來,將無盡的陽光傾斜到大地上,整個天空在陽光的照耀下都顯現出白色的光芒。
高達十數米的城牆,輪廓逐漸清晰了起來,傾斜出一副巨大的黑色陰影,將在城門下聚集,準備進城人們的身影籠罩了起來。
洛邑,這個即使是在整個玄月大陸都數一數二的大城,興建于距今四千五百千年的梁朝。
自梁朝開國之君,雄才大略的武王伐紂成功,便在此令人修築都城,因其在洛水之濱,故此得名——洛邑。
梁朝建國八百余載,都城一直都是洛邑,後來梁幽王無道,為博佳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從此梁朝逐漸沒落了下來。
直到後來戎狄進犯,幽王再次點燃烽火,結果諸侯擁兵自重,冷眼旁觀,不派一兵一卒發兵勤王,戎狄圍困洛邑長達三年之久。後因城中糧草斷絕,城門小校偷偷投敵,開城投降,放戎狄之兵進城。洛邑第一次被外族攻破,所有的王室被斬盡殺絕,梁朝血脈自此中斷。
此後,神州大地便陷入了紛亂不止的戰國時代,大國吞並小國,小國依附大國,烽煙四起,戰火連天,鮮血染紅九州的每一寸土地。
過了一千五百年,一代始皇橫空出世,親率虎狼之師,兵出函谷關,立時二十余載,終于掃平六國,這才結束了戰國時代。
孰料,楚國名將項燕後人項羽,修得蓋世神功,在烏江斬殺了一代天驕始皇陛下。剛剛統一了神州的大秦,頃刻間土崩瓦解。
而後天下又被小吏劉邦所得,剛剛一統山河的劉邦,驕傲地站在洛邑的城頭上宣布︰改國號為漢,立腳下洛邑為其都城。
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洛邑再一次風光無限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漢朝立國六百余載,黃巾起義暴發,無數頭戴黃巾的起義軍,在張角的帶領下,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沖進了洛邑的城頭,瘋狂地砍殺一個又一個皇室血脈。
歷經三千年風雨的洛邑,古老的城牆上,再一次濺灑了鮮血,大漢王朝國祚危急,有傾覆之險。
幸而上天佑漢,出身粗鄙的皇叔劉備,在血海拼殺中,剿滅了一個又一個梟雄,最後在名臣武侯諸葛的輔助下,一統海內,延續了漢朝六百年的國祚。
後元兩年,天子年幼,剛剛登基不足兩年的孝靈帝年僅四歲,便被擅權的外戚姬宏篡奪帝位,立國號為周,改元昭和,史稱後周。
而後姬宏被其子姬廣也就是後來的周殤帝所殺,後來因為得罪了世家,周殤帝在龍椅上被殺,其子嗣也全部消失無蹤,那一夜皇宮血流成河,成為了人間煉獄,隋朝幾乎一夜之間滅亡。
歷史往往的那樣的相似,一代聖君李世民秉承天命,剿平了各路有野心的諸侯,歷經萬般磨難,最終創立了李唐皇朝,改元貞觀,改咸陽為長安,命為都城。因其蓋世功績,後被尊奉為聖主。
洛邑經過了四千五百年的風風雨雨,一代代地重建,又一代代地毀于戰火,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曾經輝煌無比的皇朝走向了沒落,雖然在李唐沒有被定位都城,但經過了上千年李唐天子的修繕,大體上也恢復了原貌。
作為陪都,洛邑城牆高達十七米,呈整齊的正方形。是在整個李唐的範圍內,是除了長安最為高大的城池,號稱神州第三大城池。
因其地處戰略要地,未免柔然突破長城防線,兵臨城下,各代李唐皇室對洛邑城的修建更是不遺余力,洛邑的城牆通體都用一米寬兩米長的巨石堆砌而成,由于洛邑周邊都是平原,並沒有大山,所以所有的巨石都由七百里外的首陽山上采集下來,又一路運到洛邑城頭下的。
巨石的縫隙間被澆灌了糯米和金汁,以保證城牆的堅固,城牆厚度達到七米,城牆上足以讓七人並行,那淡青色的高聳城牆給人種沉重的壓抑感。密密麻麻地半永久性的木制欄桿擺滿了城頭,不但可以抵擋從地面發動的大部分遠程攻擊,而且城牆上的守衛者可以很輕松地從欄桿的空隙射殺地面的進攻者。
再加上星羅密布于城頭的那些防御武器︰重裝弩、連擊弩、投石車、弓箭手,絕對是所有想要圍困它的入侵者的噩夢。
各種工匠們心思可謂是巧奪天工,將一切都考慮到了。不但從離它不遠的洛水河里引入了一條寬度達到十米的護城河,而且洛邑的底下還有充足的地下水,各種大大小小的井更是多如天上的繁星,只要城內糧草充足,同時也有足夠的士兵守衛,攻下它,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