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章︰歐洲艦隊(一)

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低地國家,位于歐洲西北部的比利時同樣擁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出眾的人文歷史。北部港口城市安特衛普是著名畫家魯本斯的故鄉,目前世界上許多美術館都陳列著他的杰作;素有「小威尼斯」之稱的西部小城布魯日有著「歐洲最美麗的景點城市」之稱,其精巧的建築和布滿全市的運河,每年吸引著多萬來自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南部的山城那慕爾則有許多別具風格的城堡。比利時擁有長達65公里的海岸線,寬闊的海灘上布滿細沙;著名的阿登山高地的丘陵和森林則是享受大自然的勝地,也是冬季滑雪的好地方;斯巴是有名的礦泉水產地和溫泉療養地。

但是這個國家的光芒卻往往會被它的那些更為絢爛的近鄰所掩蓋,畢竟比起郁金香般奔放的荷蘭、紅酒般浪漫的法國以及黑森林般嚴謹而堅毅的德意志來,與之相比,如「虞美人」(注1)般兼具素雅與濃艷華麗之美的比利時自然往往相形見拙了。但也正是由于位于德國,荷蘭和法國三大強勢文化之交,德意志的堅毅,尼德蘭的冷靜和法蘭西的熱情便在此過渡成比利時特有的樂觀和獨立。

而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腳步,比利時更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兼收並蓄的文化氛圍而成為整個歐洲的政治中心。作為比利時王國的都,位于比利時中部斯海爾德河支流桑納河畔的布魯塞爾,在經過了數個世紀的沉寂之後最終成為了巴黎、柏林、羅馬、倫敦、馬德里等歐洲名城共同仰望的中心。隨著1966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1967年歐共體(今天歐盟的前身)都決定將自身總部的辦公大樓設在布魯塞爾之後,這座城市便儼然成為了「歐洲都」。

目前設在布魯塞爾的外交機構數可能已經居于世界的位。有過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及過個官方團體在此設立了辦事處。此外,名目繁多的國際會議也常在此召開,當然伴隨著北約由于美、歐沖突而日益走向衰弱的今天。半年二度的歐盟腦會議便自然成為了眾多會議之中的最為奪目的亮點。

大多數法國人都並不喜歡布魯塞爾,雖然這座城市有著「小巴黎」之稱,不僅法語是這里的官方語言之一在這里所有正式告示和街名都用法語和荷語兩種語言書寫。而且市中心的建築的風格也的確與巴黎的拉丁區和聖日爾曼區有些相似,就連上世紀5o年代建的原子模型塔也被布魯塞爾人驕傲的稱之為「布魯塞爾的埃菲爾鐵塔」。但是法國人還是對這個城市難以釋懷。因為在布魯塞爾的南郊,有一片起伏的開闊地,那是令法國魂喪的地方滑鐵盧古戰場,1815年法國拿破侖戰敗的地方。至今在一座高約5o米的圓丘之上,還屹立著一頭鐵鑄雄獅,據說是用當年遺留在戰場上的槍炮鑄成的。而獅子山腳下,有一個滑鐵盧古戰役展覽廳,那里陳列著法國著名畫家杜默蘭于1912年完成的一幅長達米,高約12的環形壁畫,描繪著那場震撼世界的戰爭中兩軍激戰、以及拿破侖騎兵潰敗的場面。

當然那百年前的硝煙早已遠去,但是在2o世紀布魯塞爾卻同樣重復著巴黎終結者的角色。1966年當強項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由于不滿英、美在北約軍事指揮權上的壟斷地位(注2),而悍然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法**隊不再受北約的指揮和調遣之時,事實上戴高樂並不願意與北約正式決裂,因此他還特地注明法國仍是北約的政治成員,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但同樣高傲的美國卻不願再給法國人任何機會。北約總部迅從巴黎遷往了布魯塞爾。從此原本設想在北約之中揮更大作用的法國卻徹底的被北約孤立了。

而當初成立歐盟的時候,巴黎也曾是總部的第一候選,但由于法國人長期以來的高傲令歐洲其他國家認定這樣的選擇有可能造成大國對于歐盟的壟斷,于是,在當時歐盟舉足輕重的幾位比利時的政治家為自己的國家贏得了機會,二線城市布魯塞爾成為「歐洲之都」。當然,這還得益于布魯塞爾優越的地理位置,通往西歐的主要城市,火車兩三個小時即可。果不其然,「歐洲之都」為這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後來別的國家眼紅了,于是法院設在了盧森堡;議會設在了德國的斯特拉斯堡,卻始終沒有花落法國。

此刻在眾多保鏢的簇擁之下,驅車行駛在布魯塞爾的充滿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街道之上,法國總統薩科齊雖然面前上保持著一個政客家所固有的冷靜和從容。但是在他的內心之中卻依舊忐忑不安。車窗外座落于這座城市中心的大廣場之上依舊游人如織,略顯老舊的青石地面伴隨自然地勢起伏,形成自然、優美的曲線,與四周的建築相映成趣,別具特色。而昔日「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行宮,如今早已成為了比利時的國家博物館。

面對著這個廣場,薩科齊不僅想起了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說過︰這個廣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估計這位巨匠當時的心情應該遠比自己來刻的要好,于是便有了如此之高的主觀評價。雖然從這個角度薩科齊無法看到在大廣場往北那條名叫「狗街」的轉彎處豎立著的世界著名的「小于謙」像。但是薩科齊依舊可以想象出那個高半米左右光身叉腰撒尿的頑皮兒童形象。據說這位名叫于謙的小男孩曾用一泡尿澆滅了進犯者的導火索,拯救了全市居民,故立此像來紀念他。但是此刻在薩科齊的腦海之中,這個形象卻更象是眾多歐洲小國在用不名物羞辱著法國這個曾經的歐6霸主。

在大廣場的一角坐落著一座古樸的咖啡館,大門上方一只被粉刷一新的天鵝,通體潔白正振翅欲飛。毋庸質疑,那就是馬克思當年撰寫《**宣言》的地方「天鵝咖啡館」。「一個幽靈,**的幽靈正在歐洲徘徊。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黨人和德國的警察,都為驅除這個幽靈而結成了神聖同盟……」那一代偉人振聾聵的言語此刻又如噩夢般在薩科齊的耳邊振響。難以置信在近年之後,這個幽靈竟依舊存在著,不過他游蕩的範圍從歐洲轉移到了整個世界。而自己今天所要作的竟依舊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一起「結成神聖同盟」為驅逐和戰勝它而努力。

與為數不多的建築都不過3層,顏色灰暗的宛如一排倉庫的北約總部相比,坐落于比利時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號的歐盟總部顯得氣派的多。高大的白色外牆和門口林立歐盟成員國國旗,令這座擁有23萬平方米辦公面積的貝爾萊蒙大樓更象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畢竟據說這座大廈原本就是為了新的北約總部所建的。但是從此刻薩科齊的視野之中,一座比利時舊式火車站恰好擋住了視線,老舊的車站和身後現代化的歐盟大廈極不搭調。或許這就是歐盟的現狀,雖然擁有著美麗的前景,卻必須通過那些古老的束縛。

歐洲外交、安全與防務聯合政策在1948年到1992年間的歷史幾乎是一段不斷失敗不斷嘗試的歷史,雖然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逐步接近的同時,歐洲外交政策卻一再遇到了各國政府強烈的抵制。直到柏林牆倒塌以及東西方沖突結束,歐洲外交政策才開闢了新的前景。1年在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的歐洲理事會會議帶來了轉機,當時各國的國家與政府腦就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框架內擴大歐洲政治合作達成了一致。隨著1999年5月《阿姆斯特丹條約》的生效,歐盟通過任命高級代表哈維爾.索拉納()賦予了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一張面孔和一個聲音。

但是這種形式上的統一卻並沒有為歐洲一體化帶來更多實質性的進展。《阿姆斯特丹條約》的共識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論建構和單純「政治外交語言」層面。隨著伊拉克戰爭打響後,歐盟各成員國對戰爭立場各異,充分暴露了歐盟在政治領域的致命缺陷。伊拉克戰爭中,世界听到的不是歐洲用一個聲音說話的鏗鏘呼聲,而是整個歐洲分裂的刺耳雜音。歐盟也因此進入了自其成立以來最為嚴峻的危機之中。

而歐盟于1年啟動的「制憲進程」,令長期于政治理論的法國乃至整個的政治精英為此付出巨大努力。但這一部幾近修正的《歐盟憲法條約》卻在5年被法國和荷蘭兩個歐盟創始成員的民眾卻因為無法體現國家在擴大的歐盟中的地位,而且會損害法國人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傳統,法國人的就業會受到新成員國移民更多的威脅。而遭到了公決的形式否決了。

此後歐盟經過長達2年的「反思期」,經過艱苦談判終于在去年達成《里斯本條約》,希望借此將一體化進程**困境。但是這一努力卻又遭到了愛爾蘭等西歐小國和波蘭等新加入的東歐成員國的否決。強調民主的歐盟不得不再次推倒重來,即歐盟各國將圍繞新條約文本再次展開談判,以使這些國家選民的訴求能夠得到全部滿足。面對著這無休止的談判和修改,以薩科齊為代表的歐洲政治精英們顯然已經失去了耐心。他們迫切需要尋找到一個全新的突破口。而這次生在南美洲的恐怖襲擊,卻或許就是一個契機。

從理論上說,法屬圭亞那庫魯歐洲航天射中心的政治危機更適宜放在北約體系下解決。畢竟共計14條的《北大西洋公約》其宗旨就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御」,任何締約國同它國生戰爭時,成員國必須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而類似于庫魯歐洲航天射中心這樣恐怖襲擊時間完全可以參照美國在事件中的表現。北約完全有理由啟動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因此也被認為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因此完全可以啟動北約共同防衛機制。而面對南美洲的危機,同屬于西半球,擁有周密的軍事基地網和強大反恐力量的美國無疑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但是此刻的北約還有法國這個不完整成員國置喙的機會嗎?雖然法國在人力資源和經費方面都是北約主要來源國之一︰名法**人參與了北約軍事行動。法國提供的資金更分別高達北約非軍事預算總額的15.3%和軍事預算總額的13.8%。從第一次海灣戰爭到阿富汗反恐,法**人更是甘受華盛頓方面的驅策。但是北約早已不那個與華約抗衡的軍事政治防御體系,美國掌控下它已經逐步變成了攻擊型工具。美國改造北約成為自己戰略工具的手法是運用非正規手段吸引前華約國家加入,並多次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區域內爭端。在這個意義上,北約不再代表北大西洋沿岸國家的共同利益,而是僅僅是為了履行美國的國家利益而存在的。

因此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法國歷來倡導歐洲的共同防務建設,認為這是確保法國和歐洲自身安全的根本途徑。但是在冷戰早已結束,西歐各國滿足于「和平紅利」而東歐各國又以美國馬是瞻的情況之下。歐洲聯合防務困難重重、進展緩慢。而更多的人在質疑在已有的北約基礎上,又何必再搞歐盟的聯合防務。以至于法國政府只能不斷重申歐洲防務和北約這兩個防務體系是互為補充,而遠非競爭關系。北約應當成為大西洋兩岸磋商的最佳場所,使美國人和歐洲人能夠在滿足安全需要之時,隨時準備在北約使命框架內共同采取政治或軍事行動。對法國來說,北約盟國之間由來已久的緊密聯系是一個不可估量的經驗,必須懂得保護和揮該經驗,以應對當前和未來面臨的挑戰和威脅。但是這些話語在意見紛亂而無明確壓力的歐洲各國面前幾乎等同于空氣。

現在薩科齊自認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理由。法屬圭亞那生的恐怖襲擊足以向歐洲各國說明,他們所處的世界並不安全。曾經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武裝其世界上最龐大軍隊的歐洲理應再度拿起武器。

注1︰虞美人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徑較小,花瓣單薄,質地柔女敕而著稱,是比利時的國花。

注2︰法國退出北約戴高樂先後對美英表示︰法國應和美英一樣承擔起它在世界上的責任,要求修改北約章程,建議在北約內建立三國指揮機構,否則法國就保留修改公約或退出該組織的權利。美英拒絕了戴高樂的建議。于是開啟了法國甩手不干的序幕。

作為8年下半年度的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領導人,召集這次歐盟腦緊急會議的法國總統薩科奇按照法國人的習慣本往往應該擺擺架子,姍姍來遲的最後一個步入會場。但是今天他卻必須在會議開始之前便試探一下歐盟27個成員國之中幾位重量級大佬的反應。

歐盟總部貝爾萊蒙大樓前那代表著歐洲統一的「藍天金星旗」正獵獵飄動,雖然事先為了避免驚動媒體而采用了「歐盟非正式腦會議」的名義。但是在歐洲這個高度達的信息社會里,對于天性敏感的新聞界來說顯然早已沒有秘密可言。何況就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的庫魯歐洲航天中心遭遇恐怖襲擊之後的一個小時之內,「切.格瓦拉」旅就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其庫魯歐洲航天中心的行動相關錄象,並宣布對此事負責。因此世界各國的媒體自然會將此次歐盟腦的緊急峰會與庫魯歐洲航天中心想掛鉤。此刻在歐盟總部貝爾萊蒙大樓的門前早已聚集了無數的記者,薩科奇剛剛走下車便面對著絢目的閃光燈和無數從保鏢的人牆艱難延伸出來的話筒和錄音筆。

「在會議結束之後,歐盟方面會召開記者招待會的。現在不開放采訪……。」面對記者們洶涌的人浪,雖然相關的工作人員一再進行解釋。但在走入歐盟總部的大廳之前薩科奇還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保鏢們的簇擁之下躲避著記者們的糾纏和滋擾。

歐盟腦會議也被稱位歐洲理事會,是歐盟各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它由歐盟成員國國家元或政府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國組成。主要負責制訂「總的政治指導原則」,其決策采取協商一致的原則。自1975年起,歐盟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必要時舉行特別會議。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歐盟腦會議已經改為每半年舉行兩次。但即便如此依舊無法滿足歐盟所面對的各類危機。因此不定期召集歐盟各國腦的緊急會議便日益頻繁起來。

由于歐盟理事會主席國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因此頗有「幾分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意味。但是對于象愛爾蘭、盧森堡這樣的小國來說,它們擔任輪值主席國的任期往往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意義。畢竟雖然在歐盟之中成員國的地位平等,但是國力卻依舊有所區別。小國永遠無法主導大國的行動,即便在所謂平等和民主的框架之下。但是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位置對于象英、法、德這樣的大國來說卻相對比較重要,大多數時候這些歐洲大國都會利用自己的任期在歐洲推動自己的政治構想。

法國是于8年7月1日起正式接替斯洛文尼亞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奇早在宣誓就職後不久就確定以恢復法國在歐洲事務中心影響力作為其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因此他把法國擔任有盟輪值主席國視為良機,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因此當法國外長庫什內前往斯洛文尼亞接收作為歐盟主席國的「信物」之時。當晚巴黎甚至將舉行一系列節日般的慶祝活動,薩科齊不僅在凱旋門舉行簡短儀式,象征法國正式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連巴黎市中心的埃菲爾鐵塔都被映射出象征歐盟旗幟的藍底金星燈光色彩。法國政府更正式開通了名為「歐盟主席國法國」的官方因特網站,在預算中設立了1.9億歐元的特別預算,任命了跨部門的協調歐盟主席國事務秘書長。

顯然在內政上無良策,薩科奇迫切想在外交上賭一把,像前總統德斯坦那樣青史留名,在歐盟建設的功績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薩科奇期望利用法國擔任主席國期間完成「歐洲憲法」《里斯本條約》的批準程序,組建以法國為中心的「地中海聯盟」。只可惜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寶座早不是金碧輝煌的龍椅,而是個被掏空了坐墊的破椅子,即坐不踏實,又坐不舒坦,還得小心有人從下面暗算。很快法國人就現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根本不是一個一展雄風的契機,相反卻是令高盧雄雞成為了一只灰頭土臉的出頭鳥。

除了歐洲內部關于落實能源、環保計劃和改革農業政策焦頭爛額的糾葛不清。全球化環境下世界各地不斷出現的危機也不斷令法國在歐盟各成員國各懷鬼胎的推搡之下一再的「賠了夫人又折兵」在一再在「伊朗核危機」、「巴以黎巴女敕沖突」、「蘇丹達爾富爾乍得內戰」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上飽受重創之外,法國在自己的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內還意外的「人品問題爆」撞上了本不應生的「俄格戰爭」。

面對著在外高加索咄咄逼人的俄國熊,法國的立場可以說是左右為難。雖然在對俄譴責聲中調門一致,但是由于歐盟消費的石油和天然氣約有三分之一都需要從俄進口,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擺月兌對俄能源的倚重。因此法國的立場更傾向保持與俄羅斯的對話,希望在格魯吉亞問題上形成歐盟的共同立場,不主張因為這一問題對俄實施制裁。在這個問題上德國和意大利等中歐國家大體站在反對制裁俄羅斯的這一片。

但是英國和親美的東歐國家卻提出了一系列對俄采取「懲罰」措施,英國相更用強硬的態度表示歐盟不應被俄羅斯的能源所控制,督促歐盟各成員國「徹底地」重新審視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在快與其他油氣供應國建立關系,譬如從里海尋找更多能源的同時,用經濟制裁和強硬的外交手段迫使俄羅斯尊重格魯吉亞領土完整,並把軍隊撤回到南奧塞梯沖突生前的位置。反正背後有強大的美國為後援,又剛剛開闢了印度南部的市場,英國自然可以表現出自己捍衛「民主、自由」的強硬。而將無法與俄羅斯決裂的法、德打上「軟弱」和「綏靖主義」的標簽。而最終法國主導的歐盟通過的決議依舊主要圍繞法、俄兩國總統達成的解決南奧塞梯沖突六點原則協議展開,沒有涉及有關制裁俄羅斯的內容。為此英國相布朗還表現出了極度的不滿。

此刻昂走進會場的英國相戈登.布朗雖然依舊保持英國人特有的紳士風度,卻對向自己投以友善目光的薩科奇表現出空前的冷漠。畢竟在歐洲航天事業上英國一直采取冷眼旁觀的姿態,因此庫魯歐洲航天中心的危機對布朗和英國而言都可以說是「事不關己」。不過薩科奇相信由于「切.格瓦拉」旅所提出的政治述求之中包括了關于「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問題,最終英國人還是不得不來淌這一趟混水的。

緊隨在英國相戈登.布朗身後的是波蘭總統萊赫.卡欽斯基,這位曾以「上陣親兄弟」(注1)而著稱的波蘭國家領導人,在薩科奇眼中是一個兩面三刀的標準小人。自萊赫.卡欽斯基接管波蘭以來,這個國家雖然不停的接受著法、德等歐盟國家在經濟上的「哺乳」,但是在政治和外交領域卻以英、美馬是瞻。俄格戰爭爆之後,波蘭曾一度躍躍欲試。但是隨著美、歐對強勢的俄羅斯表現的無可奈何。波蘭政府就立刻改變風向,表示盡管波蘭和俄羅斯之間存在重大分歧,但波蘭願意與俄羅斯保持正常關系,同時裝出一幅可憐象來乞求「俄羅斯政府限制俄羅斯軍方領導人表威脅性言論和聲明。」對于這個曾經是「歐洲墊腳布」的國家,薩科奇自然毫無好感。但是畢竟波蘭目前已經成為了前華約集團東歐各國的代表,而這些國家的軍事力量又是在接下來的歐盟聯合行動之中不可或缺的炮灰。

因此薩科奇早已計劃借助日益崛起的俄羅斯,用唇亡齒寒的道理逼迫以波蘭為的東歐各國加入到歐盟的行動中來。美國雖然強大,但畢竟遠隔重洋。要想不成為第二個格魯吉亞,東歐各國必須與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今天你為歐洲而戰,明日歐洲才有可能為你而戰。」

此後6續走進會議大廳的是以口無遮攔和多情著稱的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西班牙相薩帕特羅。對于同樣擁有多名女性內閣成員的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薩科齊並沒有多少好感。和大多數浪漫多情的法國男人一樣,一山之隔(阿爾卑斯山脈),同樣熱情奔放的意大利男人無疑都是一群只會花言巧語的下流胚,自己才是真正的「風流而不下流」的極品男人。這或許也可以歸入「同行是冤家」的範疇之中吧。而對于年僅48歲的西班牙相薩帕特羅,薩科齊雖然了解不多,但是對于他的前任西班牙前相阿斯納爾(),那個留著性感小胡子的馬德里男人,據說和自己手下的女司法部長達蒂關系曖昧,甚至搞到珠胎暗結,由于達蒂拒絕說出孩子父親的身份。甚至連薩科齊本人都被拉下了水,被懷疑是那個尚未出世的孩子的父親。

不過雖然對這兩位的印象不佳,但是薩科奇卻深知,在今日的歐洲西班牙和意大利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法國不可或缺的盟友,這兩個國家加上南歐的克羅地亞、希臘等國不僅是法國致力推行「地中海聯盟」的主要支持者,更是法、意、西、葡4國聯合組建的兩支聯合軍事力量,即「歐洲6軍」和「歐洲海軍」的主要成員國。其中歐洲6軍將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建立參謀部,需要時可調動一支由1萬名職業軍人組成的多國快部隊。歐洲海軍不設特別機構,但4國海軍將隨時準備一起參加可能的海上行動。一旦歐盟拒絕聯合行動,法國也可以聯合西班牙和意大利拼湊起一支小型遠征軍。

姍姍來遲的是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相對于自己內閣之中爭奇斗艷的4位燕瘦環肥的美女政客相比,默克爾的出現總能令薩科奇倍感「冷靜」,這位長酷似食堂大媽的德國第一位女總理,除了外型令薩科奇反感之外,其政治主張更令薩科奇生厭。曾經擔任過民主德國最後一屆政府副言人的默克爾顯然很在意在即的出身。因此在上任之後便一改其前任施羅德所奉行的「法德同盟,內合歐洲、外聯中、俄」的外交政策,積極的推行著美國的價值觀外交,走上了親美的道路。在這一點上同為「親美派」的薩科齊除了抱怨「連我的馬屁也敢搶去拍」之外,倒也不能挑剔什麼。但是默克爾希望孤立**等西方認為的價值觀不同的政權,推行「新冷戰思維」,不斷的批評中、俄的人權現狀和外交政策。卻給整個歐洲不斷制造著麻煩。

「歐洲和地中海的夢想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將一起成功,也一起失敗。我們將一起在地中海締造和平,就像昨天我們在歐洲締造和平一樣。」而對于薩科奇雄心勃勃的「地中海同盟」。作為歐盟大國的德國先對法國構想表示懷疑;德國總理默克爾更認為薩科齊試圖構造另外一個聯盟來對抗歐盟,加強法國在歐盟中的地位,跟德國對抗。最終令薩科齊不得不積極活動,並作出了巨大讓步。本來在薩科齊的構想中,地中海同盟僅僅包括歐盟中的幾個地中海國家,但是是歐盟27個成員國集體加入,使得地中海同盟實際上成為「歐盟+近東」聯盟。

眾所周知,德國和法國在歐洲歷史上曾是屢屢兵戎相見的「冤家」,戰後雙方達成了「歷史性和解」,從而為歐洲聯合進程啟動和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被譽為「火車頭」和「動機」。因此,歐洲廣泛地存在一個共識,即德法如果不一致,歐洲聯合事業將一事無成。所以,歐洲普遍歡迎德法的團結。阿登納和戴高樂,科爾與密特朗不僅共同促成、展了德法友誼,而且他們個人之間也形成了親密的私人關系。如果深入考察一下歐洲聯合進程中兩國的地位,人們不難現,正是由于歷屆西德和統一後的德國領導人在政治上讓法國扛大旗,而自己甘願扮演謙虛角色,不謀求大國地位,使兩國關系在幾十年的時間內維持了穩定。在經濟上,盡管歐盟內部始終不乏爭吵,但德國一方面慷慨地以最大的淨攤款國身份為歐盟各項開支出資,另一方面積極揮了主持人或調解者的作用,注意平衡歐盟大小成員國之間的利益。這種政策增強了歐洲國家對德國的信任,提高了德國在歐盟內的地位。

施羅德就任德國總理之後,德國開始顯示出作為一個歐洲大國的姿態。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舞台上的這種角色轉換一度使得一向自認為在歐洲享有特權地位的法國感到很不舒服。法國政界、輿論界甚至出「歐洲不能按德國的笛子跳舞」這樣刺耳的聲音。但是由于德國和法國在伊拉克戰爭上共同的反對立場和歐盟國家公開分裂成兩個陣營,德法關系重新熱乎起來。對于法國來說,德國與美國關系的疏遠提供了法國重新吸引德國的機會。但是隨著默克爾的上台和美、德關系的全面回升,「法德聯盟」開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裂痕。

為了穩定和德國的關系,薩科奇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思,甚至提議和德國分享法國的核武庫,讓二戰戰敗國德國合法的擁有核武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薩科奇現施展自己男性的魅力遠比政治上的妥協來的有用,因此薩科奇開始頻繁的對這位未曾婚配過的德國女性動攻勢,過去較長時間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每次見到默克爾時都是采用傳統的頗有紳士風度的法式「吻手禮」,而如今的薩科奇則打破傳統,每次和默克爾公開會晤都會吻了對方的臉頰。而面對眾多記者和攝像機,薩科齊還主動主動地把手輕輕搭在默克爾的肩上。與此同時,默克爾的表情也總是微笑著默許了這一切,絲毫沒有當年被美國總統布什的手搭到肩膀時的那種驚恐和不安。此刻為了保證法國在庫魯歐洲航天中心的危機之中可以得到德國的支持,薩科奇主動起身走向默克爾,張開了自己熱情的臂膀。而本次歐盟腦緊急會議的序幕也就在這兩位同為53歲的領法、德領導人英語熱烈地聊天之中拉開了序幕。

注1︰卡欽斯基兄弟卡欽斯基兄弟倆曾是波蘭昔日影壇明星,1962年在轟動一時的電影《偷月二人行》**同扮演一對「小無賴」。在當選波蘭總統之後,萊赫.卡欽斯基曾任命自己的孿生哥哥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出任總理。波蘭政壇一度出現兄弟二人共掌大權的局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