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里格」()生態研究站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卓有成績和特色的野外研究基地之一。它位于南美大6法屬圭亞那原始森林的縱深處,那里的生態系統屬于亞馬遜熱帶雨林。由于避免了一切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加之擁有現代化的野外研究設備,生態站建立後的十幾年當中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科研工作者前去從事熱帶生態學研究。
其實,漢語中的亞馬遜一詞可以延伸出三個不同的概念︰第一是眾所周知的亞馬遜河,它是全世界最大河流,全長公里,起源于秘魯,橫穿巴西,流入大西洋;第二則是亞馬遜平原,本意是指由亞馬遜河及其支流灌溉的森林平原,其地域北起圭亞那高原,南止巴西的馬托哥羅梭(),東邊與大西洋相接,西邊延伸至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第三就是亞馬遜森林,其範圍出了亞馬遜平原,泛指與亞馬遜平原森林類型一致的南美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目前位于巴西境內熱帶雨林的破壞已經日趨嚴重,但法屬圭亞那的森林卻完好地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狀態,同時,它也是這個世界上少數幾個人跡罕至的地方。
作為一個創建于1987年的生態站,「努里格」生態研究站的建立凝結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地理和生物學家的心血。當時那片原始森林還從未有過現代人涉足,在還又沒有衛星勘測地貌的技術,地理和生物學家不得不在這茫茫的原始叢林中在當地土著的帶領下徒步尋找合適建站的位置。最後他們在北緯4度o5分,西經52度4o分的地方現了一座外型傍依著溪流的果山。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果山是不多見的特殊生態類型︰它本身是塊巨大的花崗岩,由于沉積了薄薄一層沙土,岩石表面零星生長著風梨科草本植物和灌木杜鵑。在果山和平原接壤處,植物類型逐漸向高樹林過度,形成一條特殊的植物演替帶,因此也為研究亞馬遜森林的進化過程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此刻正乘坐著直升機從法屬圭亞那府卡宴前往努里格生態站的中國籍女生態學家薛佩珧,透過身邊的舷窗俯瞰著自己眼前這片曾無數次出現在夢中的雨林。
雖然不是第一次乘坐直升機,但是當飛行高度不足米之時,腳下那浩瀚的林海郁郁蔥蔥一望無際,而在萬傾綠中點綴著一簇簇的紅,那是開滿鮮花的樹。河道嵌在雨林里,巨莽般蜿蜿蜒蜒。這樣的美景卻同樣令薛佩珧感到激動不已。大約飛行25分鐘後,在機前方的方向蒙朧朧現出一座突兀的果山,駕駛員用法語告訴每一位乘客,生態站的大本營就在那座果山的山腳下。果然很快一片空地和幾頂木架結構的帳篷便顯現出來。不知是為了試探身邊這位遠道而來的黃皮膚美女的膽量還是想炫耀自己高的本領,從法國空軍退役的飛行員故意不著急降落,而是操縱直升飛機緊貼花崗岩石壁繞果山兜風。飛到「懸」處,機體與石壁的距離僅有一米左右,擔心于他同歸于盡在這異國他鄉土地之上的薛佩珧不負所望的尖叫起來,引得同行的男士們哈哈大笑。
或許是薛佩珧那富有磁性的尖叫極大的滿足了自大的法國飛行員那份與生俱來的虛榮,炫耀夠了特技之後,靈巧的操控著直升機緩慢的降低高度,最終平穩的降落在了位于果山腳下的直升機場之上。「歡迎來到‘努里格’!」頂著直升機依舊強勁的氣旋,現任生態研究站站長法國動物學家沃伊內特教授帶領著生態站的相關人員微笑著迎了上來。畢竟在人類對自然漫長的探索過程中,不斷接替而來的「新鮮血液」才是推動科學不斷前行的真正力量。
在簡單的迎接儀式之後,包括薛佩珧在內的5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態學家便開始了其在「努里格」生態研究站的第一項工作︰從直升機上卸下補給品,並將無法處理的生活垃圾裝上直升機。這種工作模式源于法國人特有的矯情生態站的科研人員被要求嚴格維護這熱帶雨林自然狀態下的原始平衡︰處理不掉的垃圾全部要用直升飛機運回城市;絕對禁止釣魚和狩獵,盡管一尺長的魚就在河里游來游去,大豚鼠甚至跑到營地里的餐桌。而采集植物和小型動物標本被控制在最低限度;甚至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盡可能保持肅靜。
在忙碌完手頭髒亂的工作之後,站長沃伊內特開始為薛佩珧等人安排住宿及科研小組。沃伊內特不無驕傲的向新人們介紹著生態站所把握的先進科研方向通過不同領域密切合作,從各個側面研究整個生態系統。比如︰陽光對附生植物分布的影響,木本植物的植被分布與土壤特性的關系,蜂鳥與植物的協同進化,石雞的求偶炫耀及其對婚場的選擇,鳥類的集團活動行為,蝙蝠對種子的傳播作用,靈長類動物的取食對策及其對森林植被的影響等等。不過在貼近于原始叢林的生態站卻遠沒有舒適的生活環境。所有的科研人員都生活在當地土著居民所搭建的木板棚中。
薛佩珧的科研課題是棕色卷尾猴的取食行為及其對種子的傳播作用,因此被分入了沃伊內特教授的靈長類生物組中。「你是一個勇敢女孩!」在基地中心的站長辦公室內,沃伊內特教授遞給薛佩珧一杯咖啡不無嘉許的說道︰「我看過你此前在權威的雜志上表的那些文章,從那些關于岩棲獼猴(注1)、懶猴(注2)、熊猴(注3)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你對動物學富有熱情,要知道研究靈長類生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熱情往往比專業知識更為重要。」作為研究靈長類動物行為的專家,沃伊內特教授曾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和南美洲長期從事野外研究曾多次在《自然>》雜志上表文章,可以說是夜行性靈長類動物的權威。多年以來的野外工作另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與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相比,動物學家的研究往往更為困難。畢竟他們所關注的是野生動物的習性以及他們的生存環境,只要有足夠的研究手段,人類已經可以隨意的操控微小分子的運動。但是對于靈長類的生活環境,研究的手段卻依舊只有攝象機而已。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往往每天天不亮就開始活動,在樹梢之間奔來躥去,爬山過河。為了研究它們,生物學家必須同時完成觀察和記錄,又得注意不要踩上毒蛇、陷進犰狳洞、掉下獨木橋、撞上帶刺的棕櫚。而在最開始的階段,靈長類動物往往具有本能的反跟蹤能力,見了人就跑,總會令研究者疲憊不堪。河流是它們常有的擺月兌方式。當研究者們好不容易才在河岸邊追上猴群,可它們卻三下兩下就躥到對岸;等研究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淌過了河,它們又「流躥」回來。而倘若研究者守候在一邊不動,這些頑皮的家伙便長久地逗留在河岸的另一邊,或者在不可預測的某一刻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
「它們和我們同樣是造物主的寵兒,可是今天我們肆意的開卻正逐漸將他們趕入絕境。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我們在進化道路之上先行一步嗎?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研究喚醒人類對這些我們的近親在生態環境的關注。」作為一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者,薛佩珧清楚的知道她所從事的事業實際上正在走向沒落,在過去數千萬年里,靈長類動物曾在這個星球上曾經繁盛一時。但是在最近的1個多世紀里他們卻迅的走向滅絕,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在它們之中誕生了一種對自然環境需索無度的人類。這些從森林走出,並迅佔據這個星球的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度破壞著世界上所有的森林,將自己的近親逼入絕境。
按照慣例新人進入「努里格」生態研究站的第一個夜晚都將接受最盛情的款待。在觥著交錯間,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聚在一起,用交流各自的研究成功替代菜肴來下酒。在「努里格」生態研究站總有一些頗有學術價值的自然現象和動物行為被不斷地現著。比如生活在亞馬遜熱帶雨林石雞就是是一種美麗而有趣的鳥,每天清晨和傍晚,十幾只甚至幾十只雄鳥聚在婚場上以「歌唱」和「跳舞」做求偶炫耀。來自美國的特瑞博士便通過細致的研究現光照對石雞婚場的選擇和求偶炫耀行為的生有直接影響,這是因為雌性總是在光照最適中時造訪婚場,在這種光強下,雄鳥羽色的艷麗表現得最充分。這項研究曾獲得法國青年科學家現獎。而博士研究生杰爾蘭則研究熱帶鳥類的「集團活動」行為十幾種鳥類往往長年松散地結合在一起生活。在她專心致志的研究過程中,她有一次觀察到了奇跡︰十幾種幾十只大大小小的鳥聚在一塊兩平方米的地面上翩翩跳起「鳥芭蕾」,正如中國神話中描述的百鳥朝鳳的情景。這是人類次現這類有趣群體舞蹈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正是解釋鳥類「集團活動」的關鍵。這些大自然的神跡通過口述和攝象機展現出來,令這些醉心于動物學的研究者們歡欣不己。
但就在品味著沃伊內特教授私人珍藏的法國紅酒之時,常年在野外工作。練就敏銳听覺的薛佩珧卻意外的听到了從基地周圍的雨林之中傳來的異樣聲響。「雨林之外有人在活動……。」一種強烈的不祥預感,令薛佩珧倍感忐忑,她謹慎的將自己的疑惑轉達給了沃伊內特教授。「這不可能!我的孩子別擔心。」喝著紅酒的沃伊內特教不以為然的笑道。畢竟在沃伊內特教授的眼中「努里格」生態站是個絕對安全的「禁區」。經法國5位部長簽字,以生態站為中心的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被政府批準為國家自然保護區,非生態站同意任何人不得進入,甚至直升飛機也無權低空飛行。動物學家就是權威在這里得到良好的體現,保護區也有了真正的內涵。
「應該是我們生態站的守護神奎茲吧!」來自美國的動物學家伊恩博士此刻已有些微醺了。「奎茲?」不安的薛佩珧迫切希望知道真相。「它是一頭成年的公美洲豹,我和它在雨林之中接觸過幾次。我們生態站的很多人都見過它。奎茲是我們為它起的名字。在這里生活的越久你越會對這種動物產生不自覺的敬畏……。」伊恩博士放下酒杯回答道。「就象那些印地安人一樣?」伊恩博士的解釋多少讓薛佩珧恢復了平靜,畢竟在她的理念之中即便是象美洲豹這樣的大型掠食動物也遠沒有自己的同類來得可怕。
美洲豹又名美洲虎,它是美洲大6上僅有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南美洲各處都可以現它們的蹤影,連極南邊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也不例外。至于北美洲,不久前美國南部各州還能現美洲豹,但現在已經絕跡。因為早在印第安人來到美洲之前,美洲豹便已棲息于美洲大6。因此,印第安人認為美洲豹從宇宙誕生之初就已存在。在古代印第安人心目中,美洲豹集凶猛與靈敏、冷酷與華貴于一身,因而被奉為祖先神、保護神而加以崇拜。「美洲豹崇拜」廣泛存在于墨西哥至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之中,極具印第安文化特色,至今仍存留于印第安社會之中,並被南美洲各國作為文化遺產而受到保護。
印第安人心目中的美洲豹支配著生命的生與死,同時掌握著破壞力與生命力。由于美洲豹晝伏夜出的習性,印第安人將美洲豹金色帶黑斑的毛皮賦予了白晝的太陽、夜晚的星星的象征意義,認為美洲豹是「夜晚的太陽(即月亮)」。在印第安人的多重崇拜觀里,美洲豹這位神靈具有多樣的權威︰他的威力統治著黑暗與冥間,同時又能使人口繁衍、食物豐足。而這一信仰衍生出了美洲豹是人類的祖先,是戰爭之神,美洲豹賜給人類雨水與食物等一系列神話傳說。美洲豹作為這些神話的主人公,以守護神的形象掌控著印第安人關于人類與自然界的感悟與記憶。
「雖然美洲豹現在已是受保護的動物,但仍面臨絕種危機。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不斷開森林,破壞了棲息環境,再加上它們帶斑點的美麗毛皮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使得數以千計的美洲豹遭到人們屠殺。和它的同類相比,奎茲算是幸運的了。」伊恩博士繼續向薛佩珧傳輸著關于美洲豹的知識。「它們長得和豹很像,不過體形較大,因此沒有豹那麼柔軟靈活。所以它們在雨林之中很難不出聲響的潛行。不過作為獨來獨往的獵食性動物,它們會獵食貘、樹懶、烏龜和其他小動物。偶爾也會爬樹,但技術不太高明;它們比較喜歡在6地上或水里狩獵。美洲豹需要的領域範圍,由5平方千米到平方千米不等,主要依照範圍內的獵物多寡來決定。而在我們的生態站周圍就是奎茲的領地。」
「它不會攻擊我們嗎?」薛佩珧好奇的向伊恩博士請教道。「得益于諸多的努力,生態站及其研究人員逐漸被雨林中的動物們所接受。蜂鳥每天早晨在帳篷前的花間快活地采蜜,好奇的食蟻獸曾競爬上我們的房子,幾十只一群的野豬差一點襲擊了我們栽種的香蕉。」沃伊內特教授寬慰著這位新來的女孩子。
「提及美洲豹,初入雨林的人常為之談「豹」色變。的確如果人獸真正交戰的話,既使一個成年壯漢也絕對無力招架一只兩百公斤重的成年美洲豹的攻擊。不過事實上,原始森林中的猛獸是不會輕易攻擊人的,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人對獸來說是既陌生又奇怪的直立動物,它們對人有畏懼感;第二,在生態平衡狀態下猛獸能夠捕到足以充饑的獵物,因此沒有必要冒無意義的危險。」伊恩博士突然拍了一下自己厚重的大手。「在叢林中遇到奎茲千萬不要逃跑,因為這反而會刺激它們的追殺行為;只要拍手出響聲一般來說能對動物產生威懾作用。」他的話語引起大家會心的微笑,畢竟對于大自然而言,人類才是最為危險的生物。沒有人知道就在距離生態站數百里的樹頂之上,數十雙銳利的目光正通過夜視儀器留意著這科學家的一舉一動。
凌晨時分「吼猴」那低沉、渾厚的雄獅般的吼聲將薛佩珧從醇酒帶來的甜美夢鄉中叫醒。「出吧!我們去感觸雨林……。」隨著沃伊內特教授慈祥的聲音,薛佩珧早早的收拾好設備走入了叢林。沒有到過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人們總會以為,只要一進入熱帶雨林,各種野生動物便可迎面而來,比比皆是。其實不然。正是因為熱帶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多種生物要和諧共存,就不存在任何的優勢品種。另外,由于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它受人類影響較小,雨林中的多種生物和人類保持著相當的距離。這就意味著,雨林中的多種動物對于人類還仍然存有畏懼。一旦現有人類活動,就會很快逃離。
「在雨林中行走,要特別小心螞蟻窩。一不小心就會捅了螞蟻窩,被螞蟻圍攻;那被咬後的滋味讓你體會三兩天是沒有問題的。」雖然經常示意跟隨者們不要出聲音,以免驚動雨林的主人們。但是面對著雨林中隨處可見的螞蟻窩和樹上的螞蟻包,沃伊內特教授還是小聲的提示道。在濃密的熱帶雨林中緩緩前進,很快一行人便來到了生態站附近一處山洞,根據沃伊內特教授的介紹在建站初期,他曾經在這個洞**里見到過古老印地安人用過的泥瓦罐。在溪流旁的石頭上,迄今還清晰地保留著那些已經作古的土著人磨石器的痕跡。那里有深刻的刀痕,有平磨的痕跡,充分展示了當年印地安人運用自然條件生存的智慧。
「我們今天的任務很簡單就是攀登果山……。」在「努里格」生態研究站里攀登果山是觀測研究亞馬遜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一條路徑。從中可以觀測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隨高度分布的變化。眾人順著早已開闢好的登山路徑漫步向上,一會便來到果山頂。薛佩珧極目四望,鳥瞰濃密的熱帶雨林樹冠,比在直升飛機上觀看還要親切、踏實。但是就在眾人心曠神怡的欣賞著眼前的美景之時,一聲刺耳的槍響卻從生態站的方向傳來。「是遭遇了猛獸的襲擊嗎?」被槍聲驚呆了的薛佩珧只能向沃伊內特教授尋求幫助,但是她卻意外的現這位生態站的站長顯然比自己更為震驚。「‘努里格’生態研究站里是存有自衛武器,但不過是一些老式的單獵槍,可這是自動步槍的聲音……。」顯然沃伊內特教授也同樣對眼前的局面無法理解。
「快用步話機……。」不知是誰提醒了一句,沃伊內特教授才如夢初醒般的打開了隨身攜帶的通訊設備向生態研究站呼叫。現代化的技術設備為這些動物學家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初入雨林的人容易迷路,生態站為每個人配備了步話機和雷達射器,以便于相互聯絡和尋找丟失者。「我是沃伊內特教授,听到請回答……」沃伊內特教授緊張的呼叫著。「你好!教授,我是薩拉魯瑪,現在你的生態研究站正在我們的控制之中。」而在無線電的那邊傳來的卻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聲音。「你是誰?」沃伊內特教授控制著自己緊張的聲線繼續問道。「我想你的記性不好!我是薩拉魯瑪……砰……。」隨著一聲刺耳的槍聲過後,這個自稱薩拉魯瑪的男人繼續說道︰「你們這些研究動物的似乎都這樣健忘,我剛剛告訴他們不要亂動,就有人用試圖逃跑來逼我開槍。」
「你要我們作什麼?」沃伊內特教授痛苦的閉上眼楮努力控制著自己繼續問道。「回到你的生態研究站來,我們面對面的交談,其他的見面再說吧!」無線電中可以听到薩拉魯瑪的笑聲。「好吧!」沃伊內特教授關閉了步話機。但卻將自己隨聲攜帶的設備和給養交給了薛佩珧。「你們快走……。」老人顫栗著說道。雖然他並知道回去將面對什麼,但是他確信必須幫這些孩子遠離危險。
注1︰岩棲獼猴也被稱為台灣猴,僅產于我國台灣,最早被現于南部沿海的石岩地區,所以又有「岩棲獼猴」的名字,以後在中部內6海拔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也有現。目前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光復、彰化、玉里、延年、烏來、泰順、太平山、台中、台東、三峽、扇平、明潭、屏東、南投、木柵、台南、墾丁、宜蘭、恆春、關山、嘉義、高雄、清水溝、溪頭、八掛山、鞍馬山、花蓮、太魯閣等地。
注2︰懶猴又名蜂猴、風猴。體型較小,身長約28厘米至35厘米,體重1.5千克左右。尾極短且常隱于毛被中。體成圓柱狀,四肢短粗而等長。全身被濃密而柔軟的短毛,背毛紅褐,月復毛灰白,自頭頂至尾部有一道棕褐色脊紋。毛茸茸的圓腦袋兩側長著一對小耳朵,耳毛的棕紅與頭側的灰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主要棲于熱帶溝谷雨林中,迄今僅見于中國雲南南部和西部(屏邊、河口、綠春、金平等縣)。
注3︰熊猴別名︰蓉猴、山地獼猴、喜馬拉雅猴、阿薩姆猴,廣泛分布于中國的雲南、西藏、廣西、貴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