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一日,高勇返回奉天。這一日,奉天城一如既往的車水馬龍,忙碌中的人們絲毫沒有發現,他們剛剛與心中神明一般的秦王高勇擦肩而過。熙熙攘攘的城市,一點點積聚了各方匯總來的力量,為了新的一年,為了新的帝國,為了新的皇帝陛下。漢朝已經如過眼雲煙,成為了史書上的一個稱謂。沒有西漢立國初期封殺埋沒秦國一切信息的惡劣手段,高勇秉承著繼往開來的原則,客觀公正的記錄漢朝功績,甚至追溯到秦朝,將戰國至東漢這數百年之間發生的歷史重新整理,用公正的筆觸重新書寫歷史,還原了一個個歷史事件的真相,平反了一個個悲劇般的英雄。
史筆如刀,卻抹殺不了真相。高勇西行,除巡視邊疆外,還重塑秦皇陵,拜祭漢陵,以立中華正統。且因國號復秦。故此,對于秦的歷史更是溯本尋源,集合了治下絕大部分史學家,將塵封于書籍中的秦國奮斗史重新纂刻流傳。其中跌宕起伏,尤以秦襄公救周、商鞅變法、血戰六國、統一天下成為了全書的四個**,洋洋灑灑百萬言,可謂是當代最偉大的著作。撇除用意,單單這本書就足以與《史記》並肩
隨著這本《大秦帝國》刊印發行,整個十一月都成為了秦的天下。士人、學子紛紛寫出心中感想,軍中將士則仔細分析其中的重大戰役,再與各種兵法相互印證。一時間,人人都在談論秦,人人都在議論秦,歷史功過後人評說。年輕人感慨于秦的艱苦奮斗,悲嘆于他的疏忽而逝,短短十五年竟然成為了最後的絕唱。而其中的蕩氣回腸,數代人的前僕後繼,十余次的險象環生,都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人。
談古論今,以史為鑒,這是全書的核心所在。故而,高勇鼓勵人們議論品評,從自身角度去理解去看待,進而明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緊隨其後的十二月,《楚漢爭霸》也將刊印發行,其中塑造了絕世霸王項羽,也全面描繪了漢高祖劉邦,讓人們知道歷史,知道國家建立的艱辛,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盡管一個個名字都成為了歷史書中的字符,可他們的事跡依舊在激勵著後人奮勇向前。為增加直觀感受,高勇干脆下令將各個時期的地圖一並刊印,讓百姓們切身體會到國家強盛、開疆擴土的宏偉壯觀。
待明年元月,《大漢帝國》亦將緊隨其後,成為歷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最接近的一部。只有對比,才能明悟,才會懂得珍惜。
三本書中,各方學者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找尋事件的脈絡,參與其中的人士,無論官職高低、名望大小,哪怕是普通一兵,只要能尋到痕跡,就統統收錄書中。過往時代或許力不從心,可從崛起于玄菟郡開始,每一次戰斗,每一次戰役,那些傷亡將士、立功將士的姓名資料都盡可能的留存下來,抄錄于史書之中,成為帝國建立過程中一磚一瓦,為後人永世銘記。
歷史終究是歷史,讀史書,明今世。帝國興衰不可免,唯有全民一心才能讓帝國的興盛更持久,衰敗更短暫。至少,眼下秦王當政,國勢無雙。
※※※※※※
匆匆陪伴家人兩日,高勇便立刻來到統帥部,與眾參謀軍師商議明年的軍事安排。糧食豐收,豫州、徐州、涼州的迅速恢復,讓高勇手中有了多余錢糧,可以應付一場中等規模的會戰。可是,原定的南下方案,卻被孫泰的《悍狼計劃》狙擊。一南一北兩個方案,令高勇猶豫不決,也同樣令賈詡、郭嘉、劉曄等人決心難下。
「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賈詡輕嘆,眉毛快擰到了一起,手指輕輕敲打桌面,糾結的很。
與之相比,郭嘉要好一些,可是表情也十分困惑,大概是在抱怨,為啥要一起提交。「曹操、孫策的新軍訓練的有模有樣,新政也推行的很順利,敢于反抗的本地豪族幾乎都被清剿,剩下的噤若寒蟬。倒是漢帝劉協,被曹操圈在皇宮內無法外出,心月復重臣也手無權柄。近一年來,曹操、劉備發展迅速,向南擴張不少地盤,實力增厚。孫策仰仗水軍便利,也積攢了不少實力。綜上,對付他們越早越好。」
劉曄很少出言,這一次卻是破了例,「主公,卑職建議南下以前幾次決定戰略方向的會議上,卑職都是旁觀者,很少發表意見。而恰恰如此,讓卑職看到了許多,想到了許多。外敵只是暫時的,歷朝歷代都不同,時強時弱無定論。可內患卻是永久的,它就象傷口,撕裂的愈久,彌合所需的時間就愈多。攘外必先安內,國家一統,方能拿出全部實力一致對外也許會耽擱幾年,但等國內統一、令行禁止後,無論是北征還是南下,都是易如反掌此外,身為翰林院的掌舵人,卑職清楚研究中的新式武器的厲害,無論是火炮還是火槍,卑職都不希望它們用在同胞的身上」
斬釘截鐵的發言,讓高勇第一次認真審視這位沉默寡言醉心研究的大智之人,與歷史上的評價一一印證,「攘外必先安內」高勇輕輕的重復這句話,感觸頗深。郭嘉、賈詡卻是雙眼一亮,品味出了其中深意。看著幾人目光神色的變化,高勇微微抬頭,「可是決定了?」
幾人相視一笑,齊齊指向了最終的結論……
※※※※※※
鄰近新年,各種事情紛至沓來,從預算決算到官員任免,從官府機構改革到軍隊布防審批,整個奉天城已然徹底取代了洛陽、長安,成為新帝國的心髒,一切政令、軍令都從這里出發送達全國各地。政務院直轄的三省改制全部結束,兩監、三府、六部也基本調整到位,各種權利責任關系基本理順。如今,機構改制開始向州一級延伸,以幽州、冀州為模板,復制到其余幾州。督察院的工作相對最輕,只需要嚴密監視督察各級官吏、民生。倒是最高巡回法庭成為了意外忙碌之地,因為不熟悉機構改革而導致辦事效率降低,引起不少百姓、商戶上告。雖說都是一些小事,卻也從側面體現出法制的深入人心,至少有人敢于狀告官府,這在以前以及另一個時空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對此,高勇欣慰,並特別叮囑**官國淵務必公開、公正的進行徹查,給予上告人特殊保護,借以達到徙木立信的效果。
十二月底,高勇發出秦王令︰特準開疆擴土有功將士休假三個月,並將在五月一日登基大典上,與歷年來退伍的功勛卓著的老兵共同觀賞盛大閱兵式。同時,統帥部下令轄下各部隊分別抽調歷年來的功勛卓著將士組成士兵方陣,開始預備閱兵慶典。到時,各方主要將校將齊聚奉天,共同見證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
此消息一經放出,再次引動天下大震。百姓無不翹首期盼,期待著這古往今來最盛大的儀式。而更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因功受傷的老兵以及功勛卓著的老兵,也紛紛接到邀請,來年到奉天與秦王一齊閱兵
萬民沸騰,軍士激昂,只待秦王登基。無論效果如何,單單這份心意,就足以感動萬千將士。古往今來,只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何人記得這些默默無聞的普通兵士?而如今,秦王不但將他們的名字記錄在史書上,更要與他們一起見證新帝國的誕生,僅這份心意,就足以讓百萬將士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建安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這是最後一次在新報上看到前朝的年號,從元月一日起,整個北方將啟用新年號「新元」預示著新紀元,新開始。毫無意外,這最後一份新報,成為了各方收藏的珍寶,連續增印了三十次,仍無法滿足百姓瘋狂購買的需求。除了年號變更,在這最後一份沿用漢朝紀年的報紙上,附贈了自漢高祖創立漢朝以來愈四百年的大事紀。刊載的目的,就是讓天下百姓對前朝有個清晰地認識,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此外,高勇如此,也是為了一步步開啟民智,引導百姓議政參政,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銘刻于心,並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是非功過,後人評說」輕聲念出高勇提寫的落款,曹操似笑非笑,眼眸中滿是回憶,許久之後方才一聲嘆息,擺了擺手道︰「呈給皇上御覽吧」帶著復雜的思緒,曹操邁步走入園中,雖是寒冬,卻仍有綠意盎然,江南的氣候的確是北方無法比擬的。然而,曹操卻對之嗤之以鼻,曾多次對部下講道︰沒有凜冽的寒風,如何有彪悍的戰意
如今,夏侯兄弟、曹仁、曹洪、曹安民、曹純、曹昂都各自領兵在外作戰,抓緊一切時間淬煉新軍,為了能夠與高勇一爭短長,為了爭一口氣。靜靜的丞相府,只有幾只鳥雀無所憂慮的嘻嘻。曹操見狀微笑搖頭,腦海中不知不覺間回憶起了年少時的許多荒唐事,「袁本初、袁公路、淳于瓊、夏牟、趙融……」往昔的一幕幕浮現,卻再也尋不到一絲一毫的快樂感覺。
此時,看著漢朝大事紀以及即將改元的公告,劉協的淚水止不住的流淌下來,漢朝完了在自己手中完了一旁的楊琦默然無語,只是偶爾偷望荀彧,卻也看不出絲毫異樣。可是他怎能知道,荀彧此時此刻的心情。
「高兄弟還是稱帝了,遙想當年初次見面後的秉燭夜談,疏忽間二十年過去,世界變了,人更變了。稚氣少年即將成為開創未來的皇帝,而自己卻隨著前朝悄然而逝。」荀彧的木然神情落在劉協眼中,瞬息被淚水淹沒。
「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忠心耿耿的臣下」劉協哽咽道,除了這句話再也說不出其他。雖然他仍不願相信,為何諾大的北方,上千萬百姓,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沒有一個人為漢朝說話?然而,殘酷的現實告訴他,當國家不愛惜百姓之後,百姓也將徹底拋棄國家。且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黃巾之亂;而黃巾之亂的根源呢?還是漢朝首先遺棄了他的臣民。
大江以南的人都在等待著北方何時更換旗幟,新的旗幟又將是什麼樣子?龍旗嗎?可高勇的帥旗卻是黑鷹?軍旗亦是黑鷹啊?還有一種猜測,就是軍功章上的十字,可那有什麼好看的?
元月,統帥部最後一次征集新軍服參考建議。此次軍服變更除了彰顯新帝國新氣象外,還要針對作戰地域不同、環境不同進行的特殊調整。畢竟從北到南,氣候變化巨大。北方千里冰封,一年中大半年都被寒冷籠罩,而南洋卻接近四季如春,甚至更南一些的島嶼上四季如夏;北方林木高大,蚊蟲相對較少,而南洋卻是蛇蟲居多,一樁樁、一件件的不同匯聚到一起,才促成了這次換裝。
除了常服、禮服依舊筆挺傲人外,作訓服、野戰服更加貼近實戰,顏色成為了必備,多功能背包、結識耐用的隨身物品,無一不是經驗汗水的結晶。唯一不同的大概只有火槍營、機炮營和火炮營,他們徹底取消了厚重鎧甲的配置,改為最輕便的甲冑。武器暫時不變,沿用火繩槍、燧發槍,只是據小道消息傳播,火繩槍在綜合評比中不敵燧發槍,恐有被取代的可能。至于火炮營,則全副身心的等待著行軍炮的列裝,到那時……哼哼,機炮營都得靠邊站
元月中旬,南洋捷報送達,于汶郡東部海域發現了一座規模遠遠超過棉蘭郡的超大島嶼,具體海圖正在勘測,將于一個月後送回
拿著這份甘寧親筆奏報,高勇做了一個美夢,以這座大島(新幾內亞)為跳板,大軍席卷澳大利亞,到時候該如何設立州郡呢?東南西北?還是前後左右?亦或甲乙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