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七十九章厚積薄發

第三百七十九章厚積薄發

可是,即使是這個據說只相當于「中國」三分之一的大遼帝國,實力也已經超過了現在西方的任何一個國家,甚至足以與昔年尚未分裂的阿拉伯帝國相比擬(不考慮文化方面的話,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成就綜合來看,是不在大唐之下的,科技方面可能還要略勝一籌。)。三分之一都如此強大了,那麼中國統一的時候又會有多麼可怕?即使睿智如伊本.路西德,也不免犯下了這種想當然的錯誤,畢竟關于國家大小和統治制度與國力之間的關系,歷史上是直到幾百年後的馬基雅維利,才開始進行系統的研究。

當伊本.路西德到達這個年代漢人聚居區的最西端沙州之後,才了解到原來遼國只是太後以及過世的先皇信仰伊斯蘭教(沙州以西的居民大都是過著游牧生活的回紇後裔,基本上是半自治狀態,他們除了要向遼國朝廷上繳貢賦之外,與其之間並無多少交流和溝通。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聚居地基本都是這種生存狀態,直到雍正時期推行了「改土歸流」政策以後,才有了明顯改變。建國後某些民族出現獨立傾向,除了外國敵對勢力從中搗鬼的因素外,也與此有一定的關系,幸虧第一代領導人在民族政策方面,做得極為出色,否則還真的不太好說。),而伊斯蘭教也並沒有取得國教的地位,各族臣民、尤其是漢人之中不信教的比信教的還多,而那本來就為數不多的信教者中穆斯林的比例也並不多,遠不能與中國土生宗教道教和好幾百年前就已經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相比。這在喚起了伊本.路西德的責任感(讓真主的榮光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同時,也令他心中為之一松,這里寬容的宗教與思想氛圍對他這種在思想鉗制的氛圍下長大的西方人而言,實在是太珍貴了

以伊本.路西德的學識和氣度,滿足蕭塔不煙為兒子擇師的要求自然是綽綽有余,而語言關早在路上就被他基本解決了,比起天賦,伊本.路西德的勤奮好學無疑更加令人敬佩,他的大腦似乎永遠不會停止思考,即使是在睡夢之中他也好幾次突然解開困惑已久的難題,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一個聰慧而又勤奮的年輕人,學起外語來自然沒有多大的難度了。而蕭塔不煙母子倆都多少會一點阿拉伯語,自然也對雙方的溝通有一定的幫助。

遼國年輕的皇帝耶律夷列一直比較厭惡神學,這本來是蕭塔不煙請人教授其神學課程時最大的阻礙,但伊本.路西德卻以其詼諧幽默的口才和博學多聞的見識很快便贏得了耶律夷列的好感與尊敬,這是他以前的任何一位老師都沒有做到過的。有了皇帝的支持,伊本.路西德的宗教思想在遼國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了後世所謂伊斯蘭教「真理派」(這個名稱是表示其與拘泥于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的傳統教派的區別,也叫做理性派,崇尚科學、實踐與嚴密的邏輯論證。以該教派的說法,即使是穆聖說的話,只要能夠被證偽,就不可繼續作為教義而存在,更不要說是別的先哲了。不過為了表示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尊敬,伊本.路西德等人對《古蘭經》采取了只刪不增的態度,經過其後幾百年中的不斷修正,《古蘭經》的篇幅暴減至原來的不足三分之一,因此該教派又被稱為修正派)的源頭,而遼國皇帝耶律夷列也被後世認為是該教派的第一個信徒

而蕭塔不煙很快又發現,伊本.路西德這個長相滑稽(有兩撇小胡子,眼楮也不大,擔任高官後又發福了不少,乍一看很像一只鼴鼠)的大食年輕人並非僅僅有著才智與學識,他對政治經濟與軍事戰略方面(一竅通、百竅通,在古代通才是很常見的,後世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且現代學校教育模式雖然有利于培養人才,卻同時扼殺了天才,所以二戰以後便很少再有毫無爭議的天才人物出現了。)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再加上現在大遼確實是人才匱乏,因此蕭塔不煙便決心對其破格提拔。她先是讓伊本.路西德參贊政務與軍機,當他的一些建議確實奏效之後,蕭塔不煙便毫不猶豫地將其再次拔擢,使其三十歲之前就高升到了宰相的位子上

客觀地說,伊本.路西德在軍政方面的才敢與其在哲學和科學方面的天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最多只能說是一個合格的宰相人選而已。然而,伊本.路西德剛到東方就得到重用,卻在無意之中產生了「千金市骨」的效應,在此後的十余年里,西方思想「異端」的穆斯林等各種宗教信仰(雖然由于伊本.路西德等人的努力,伊斯蘭教在遼國甚至是整個中國逐漸傳播開來,但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遼國依然推行宗教寬容政策,甚至對西方無論哪里都被視為異端的無神論與拜物教也一樣沒有任何歧視性的政策。這甚至超過了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的開明程度,那時的異教徒雖然有信仰自由,但稅負卻要比穆斯林高得多。當然,這個年代西方的無神論者並不多,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來到中國以後才不再信神的,畢竟人類總是會相互影響,而在中國不信神的人群太龐大了,因此無論多麼有力的宗教到了這里,也只能當個配角。而且還必須世俗化,以迎合大眾的口味,否則連次要地位都獲得不了)的學者紛至沓來,極大地緩解了遼國這些年人才不足的窘境。而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踫撞又最容易激射出智慧的火花,結果在那對孤兒寡母執政期間,遼國的國勢竟然蒸蒸日上,即使較之耶律大石在世時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眼看國勢日盛,蕭塔不煙本該高興才對,但她卻越來越感到沉重的壓力卻越來越大,甚至她那一向保養得很好的容顏也開始迅速老去。因為他那個年輕的女婿終于重回中樞、執掌大宋的權柄,而且這一次除非他自己不想干了,再沒任何人能夠趕他下來

紹興十九年底,趙對嶺南地區的前期改革終于基本完成,而包括新佔不久的南洋各地在內,衛王府治下不服從統治的反抗力量也差不多全被肅清,即使仍有少數遺民還躲在在山林地帶堅持斗爭,規模也都在百人以下,而且動靜也越來越小,怎麼看都只是垂死掙扎的無用功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衛軍的實力又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單論兵力,衛軍現在就有常備軍五十萬(含海軍)、民兵更是達到了百萬以上,而且在日趨完善的動員制度下,衛軍甚至可以保證一線部隊在每年減員不多于二十萬人的前提下、戰斗力不會明顯下降。

而裝備方面,衛軍依然保持著他們天下第一的優勢,而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火器——燧發槍的研發成功,則更是令他們的戰斗力更上一層樓。盡管由于沒有相關機械(西方在工業以前很早就已經有了能對鋼鐵進行加工的機械,而中國則需要從無到有進行一條龍的研發,趙又不是學機械出身,只能慢慢來。)輔助,完全得由手工制作,燧發槍現在的成本還相當高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