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百五十一章推而廣之

然而,趙要的只是「土地」,卻不要這塊土地上居住生活著的人,結果佔婆政府(以後還是都叫政府好了,讀起來順口點-得不又花費很大的力氣,消耗了不少錢糧,從瀾滄江三角洲遷出了十多萬人口。按趙的要求,能夠留下來的,只有尚未入籍佔婆的大宋僑民。結果該地只要是會說漢語的人家,無不自稱他們「身在異域,心向中國。」,哪怕已經來到佔婆三四代甚至更久的家族也說他們只是「旅居」,並不是佔婆人,趙雖覺好笑,卻也沒有揭穿他們,因為他很清楚,只有大開歸化之門(當然,素質必須保證,不然就反而會削弱自己的發展潛力了,但在南洋,除了與大宋相鄰的邊境地區,會說漢語的相對來說,基本都算得上是高素質人群,所以對他們的歸化,趙還是挺歡迎的。),才能減小將來一步步蠶食南洋諸國過程中將會遇到的阻力,而且也可以避免(至少是延緩)將來大宋沉溺于驕傲之中而最終盛極而衰。

獲得瀾滄江三角洲之後,趙立即調撥大量人財物力,在原佔婆國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最終將其建設成為整個南洋最大的城市。這座被趙稱為「安南府」的大都市,只是其龐大的南洋攻略的一個開端,它的建立也引起了整個南洋勢力格局的劇烈動蕩。

首先,佔婆從此一蹶不振,不光是因為失去了一大稅源地,更是由于迅速變得繁華起來(在工業**以前,只要有權有錢有人,一座大城市很快就能建立起來,就像明朝前期朱棣遷都之後的北京。)的「安南府」就像是一座黑暗中的燈塔,將佔婆僅存土地上的財富與人才毫不留情地吸走(在人類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城市都要比農村更有吸引力,而大都市的吸引力又要強過中小城市,而且越是強人就越要往城里跑。人進了城,他們的財富又怎麼跑得了呢?

一個大城市需要大片的農村來支持,否則光是糧荒就足以將它毀掉,佔婆剩下的那點土地和人口是根本無法支撐在趙計劃中將要發展成為百萬人口大都市的安南府的,不過趙也不必過分擔心,佔婆商人活躍于南洋諸國,借助他們的力量,南洋各國尤其是中南半島各國的物資與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向安南府。十幾年後當安南府的人口第一次突破百萬的時候,趙仔細回想了一下,衛王府為此所做的工作,不過是為其注入了第一筆投資和移民,並始終在該城駐扎足夠的軍力,以喝阻那些貪婪之徒,僅此而已。從發展模式與經濟基礎來看,安南府倒是很像歷史上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可見文明、財富與出人頭地的機會不管對哪個民族而言,都有著致命的誘惑力

不過即使如此,衛王府為此耗費的人財物力累計下來,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趙之所以要在南洋建立一個這樣的大都市,是因為他想建設的國家,是一個海洋帝國,而非中國歷史上一直延續著的大陸帝國模式。在工業**之前,世界上的大陸帝國都是以農村為基礎,而海洋帝國則是以城市為中心,極端的例子還是得數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甚至可以這麼說,哪怕拜佔庭帝國其他的國土都丟了,只要君士坦丁堡仍在,拜佔庭帝國就依然可以維持它的繁榮和富庶,而當這個城市遭到洗劫後,雖然拜佔庭帝國還有相當廣闊的疆土和為數眾多的人口與軍隊,但卻從此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了一個二流國家,直至滅亡

在趙的計劃中,他在南洋可不僅僅打算只建安南府這一個中心城市,南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而且山海分割、地形破碎,就算成功地將其納入大宋版圖,在電報出現之前,「山高皇帝遠」的情形將長期存在,同時南洋還是進入印度洋與大洋洲的跳板,至少也得有四個五十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輻射周邊,才能保證大宋中央政權對于南洋的控制力。在趙的構想中,中南半島需要兩個中心城市,東邊一個西邊一個,因為有縱向山脈的阻隔,山東與山西就像兩個世界;菲律賓群島那邊要一個,印尼那邊要一個,當然,這些歷史上後來才出現的地名在這個時空只會出現在趙的腦海里,卻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了。

瀾滄江三角洲是整個中南半島最富庶的地帶,歷史上後來建在這里的西貢(胡志明市)也是南洋最大的都市之一(要不是越南統一後被長期封鎖和制裁,曼谷等城市未必能超過它,新加坡地利極大,倒是很有可能,只是人口方面卻是無法相比的。),所以這里無疑是趙的首選,安南府的建設正說明了這一點;第二個城市的選址也是不必費神思考的,馬六甲海峽東邊入口處的那個小島雖然在水糧供應方面有些麻煩,可光是它的地理位置在南洋卻堪稱獨一無二,不選它實在是說不過去,因此後世的新加坡很自然地成為了衛王府第二個建城的目標,趙在它歷史上的多個古稱中選了一個最好听的,稍作改動後命名為「星州府」,星州府城建成後足以輻射中南半島西部,並控制戰略意義極大的馬六甲海峽(宋人多稱其為滿剌加海峽,以後都叫「滿剌加海峽」,不再說明了。);菲律賓群島的中心城市從長遠來看建在其第一大島呂宋島上比較合適,但考慮到經濟因素,似乎滅掉麻逸國後揀現成的也不錯,反正現在還早,趙準備到時候看情況再說;而爪哇島是整個南洋人口密度最大的島嶼,而且土地均為火山灰風化而成,十分肥沃,至于火山地震頻發的問題,反正這一帶都這鳥樣,換到哪兒都沒區別,因此第四個城市在爪哇島選址,自然是眾望所歸,倒是如何清除島上那幾百萬「印尼猴子」的祖先,而又不造成過壞的影響,也許更麻煩一些

趙的思慮一向深遠,不過就目前而論,他還有很多急務必須盡快處理。嶺南三路進行「改土歸流」的變法已經有些年頭了,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不過由于中國古代官吏怕「亂」的痼疾,步子邁得有點小,照目前的進度,至少也要兩三代人以後,朝廷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才能具有和漢地差不多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在趙看來,實在是太慢了點,他希望最多三年就能完成這個目標。為此他借鑒了孫默在交北的一些作法,比如厚賞重罰,不過由于嶺南並入中國版圖已久,即使是那些少數民族的部落,對于大宋也有相當的認同,所以並不像交北那樣對于行政主官有這那麼苛刻的要求。但如果需要動武,趙也不會客氣,正好讓剛擴編沒多久的衛軍各部歷練歷練。

孫默治理交北的經驗對趙的啟發還不只如此,在其後數年內,趙采用了孫默用過的方法,向南洋幾個財政狀況不佳的國家以及那些尚未形成國土觀念的原始部落大肆購買土地(是以國家為購買方,所以買的不只是所有權與經營權,還包括主權,就像歷史上美國向沙俄購買阿拉斯加那樣。),使得南洋超過一半的土地落入衛王府的掌握之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