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求 援(上)

「陛下,那是什麼?」,吳皇後雖然有巾幗不讓須眉之風,但女人的八卦天性還是令她忍不住發問。

「這是發煙劑,兒上次見朕時給的,說是點燃後會產生煙柱,經久不散,即使相距千百里都能清楚地看到,比一般的狼煙要強效得多。雖然這煙柱可能會引來金軍的大隊人馬,但這里已經是廣南東路的地面,衛藩離此不遠,如果兒看到的話,派兵來這里應該來得及吧?現在也沒有更好地選擇了」,趙構略松了一口氣答道,不合多說了一句,「也不知道兒在里面加了些什麼,光是狼糞應該沒這麼厲害」

「這是狼糞?」,吳芍芬月兌口問道,臉上的表情很不自然。

「不全是,不過應該主要是狼糞」,趙構很自然地回答道,看起來並沒有意識到這話里有什麼問題。

「陛下您一直貼身收著?」,這下不只是吳芍芬,其他的妃嬪也紛紛變色。

「是啊,保命的物件自然要隨身帶著」,趙構依然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這個那可是糞便陛下您不覺得髒嗎?」,某個大膽的妃子小心翼翼地輕聲問道,趙構對家人還是挺隨和的,所以只要沒有外人在場,宮里的那些妃嬪沒多少話是不敢說的。

「這是曬干了的,一點也不臭,不信你們聞聞」

場內頓時一片寂靜

輕松的氛圍並未持續多久,金軍的騎兵大隊很快便趕到了這里,在勸降未果後立即向這簡易的「大車防御工事」發起了猛攻。但是,金軍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都是只裝備了單刀、弓箭和皮甲的輕騎兵,既奈何不了馬車連成的路障,在對射中也沒佔到半點便宜,即使他們下馬換用長弓也是一樣。畢竟宋軍雖然只有不足百人,卻都是精兵,而且全都披上了重鎧,又有掩體可用,再加上皇帝皇後都親自上陣了,他們又怎麼能不人人效死呢?

結果人數已經超過五百人的金軍輕騎先是在對射中吃了大虧,沖上去想要強行破開車陣,卻又被陣內刺出的長矛戳了個不亦樂乎。苦戰一個時辰之後,金軍至少丟下了一百多具尸體,而宋人那邊死傷(輕傷不算,只包括那些失去戰斗能力的。)的還不足十人,他們都有整體式板甲保護全身,騎兵無力的短弓根本無法射穿,除非運氣背到被金軍的弓箭射中關節處的合縫,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傷害。連續幾次攻擊都被打退後,金軍的士氣也漸漸衰竭了,他們不得不改變了策略,退出敵人弓箭的射程遠遠監視,並以女真人特有的骨笛通知主力部隊「大魚在此」,對此他們心中不無遺憾,如果是他們抓住宋帝,功勞就更大了

見到金軍退去後,車陣內的侍衛與御林軍們頓時歡聲如雷,士氣更是空前高漲,如果不是他們都有足夠的軍事常識,只怕就沖出車陣追擊了。大家都知道,在騎兵的高機動性與強大的沖擊力面前,步兵失去障礙物的保護就只能任其宰割了,他們才不會那樣愚蠢。不管怎麼樣,敵人退去後大家總算可以喘口氣了,連皇後吳芍芬也斜靠著丈夫坐倒在地,已經有些酸麻的左臂也活動了幾下,這才感覺好過了一點。吳皇後武藝再怎麼高強,也不能完全無視女人在力量和體力上先天性的不足,連續射倒十多個金兵,對她的身體而言,負荷已經接近極限了。

在這幾次戰斗中,吳皇後以其颯爽的英姿和不讓須眉的神射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而且自己也有不少斬獲,相比而言她那個武藝其實也還不錯的丈夫雖然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卻要不起眼得多。其實趙構在弓箭方面雖然無論是力量還是精度都比老婆略遜一籌,卻也能在訓練中達到御林軍的平均水平,昔日出使金營時還因此令金軍主帥完顏宗望刮目相看。然而真刀真槍的實戰與安全平穩的訓練是兩回事,何況目標還都是高速移動中的騎兵,那就更難了。結果這位號稱「文武雙全」的大宋「中興之主」在這數次戰斗中將一壺箭幾乎全部射光,卻只射到了三個敵人,還都沒有命中要害,自己都覺得有些沒臉見人。除此之外,趙構還缺乏避箭的經驗,要不是身著重甲,又有侍衛保護,恐怕早就被人射成了刺蝟

盡管如此,趙構親自參戰還是給官兵們以巨大的鼓舞,這令他陷入了深思,原來皇帝在與不在竟有這麼巨大的差別,那麼自己當初逃離臨安,也許真的是一個重大的失誤。趙構不由想起長子就藩前對自己說過的一段話,「放眼古今中外,治理國家的方式無非兩大類,即人治和法治。在我們中土,人治一直是主流,即使秦國商鞅變法後一度偏向法治(注1),但很快就又回到了人治的路子上。這兩種方式各有千秋,要求也不盡相同,其中人治要有明君賢臣才能發揮正面的效果,更確切地說,人治需要國家有一個堅強的核心。在秦代大一統以後建立的皇帝制度下,這個核心只能是皇帝,不然必定會生出篡逆之禍。于是問題就來了,現在的士大夫們都主張皇帝要‘垂拱而治’,將實際的權力交給他們,可是這些人掌權之後卻還是搞的人治這一套(其實照宋代的路子發展下去,平安地過上幾百年,一直堅持「虛君實相」的朝廷很可能會逐漸轉為法治路線,然而北方諸蕃是不可能給宋人這麼長時間的,他們還指著搶劫來月兌貧致富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以自相矛盾的思路治理國家,怎麼會不出問題?大宋立國百五十年而積貧積弱,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也許對的是兒,而不是那些讀書人」,趙構出神了一小會,回復過來之後臉上卻又現出了苦澀,現在自身難保,想那些國家大事有用嗎?的確,雖然那些依舊虎視眈眈的金軍輕騎不敢再次沖擊車陣,可是只要他們留在附近,大家就別想離開,萬一金軍主力在衛藩的援軍之前趕到,大家就全完了。想到這里,趙構不由一陣驚懼,剛才放出的狼煙只有兒子才明白是怎麼回事,萬一今天他一直都窩在室內沒看到呢?就算趙看到了,他不可能想不到只要父親和弟弟死在金軍手里,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在皇權的誘惑面前,他真的一定會派援軍嗎?就算衛藩真的派出了援軍,他們並沒有獲得進入其他府縣的授權,那些地方官會放行嗎?如果不放行,衛軍會怎麼做呢?發現這個問題後,趙構頓有作繭自縛之感

注1︰商鞅死後,雖然他改革的律法制度基本都保留了下來,打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但從秦惠文王開始,人治的比重又不斷提高,漸漸偏離了商鞅的本意,為後來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禍根。不是商鞅不努力,實在是人治的根基太牢,不是一次變法就能糾正過來的,何況即使是商鞅的思想之中也一樣帶有大量人治的成分(至于後來的韓非、李斯,雖然也叫做法家,但他們的思想就更是偏了十萬八千里,商鞅的主旨是富國強兵,而韓非李斯的思想則更側重于鞏固統治者的地位,內容上商鞅以律法制度為主,尚可以說是法治路線,韓非、李斯則大大增加了權謀的比重,無疑是典型的人治路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