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六章秦檜的發現

這樣一來,朝廷不需投入一文錢,就可以從北方國土每年獲得幾百萬貫文的收入,這對自北宋中期以來就每年需要往北方倒貼無數錢糧的大宋朝廷來說,實在是喜出望外。但是,趙當初提出的這個政策在朝廷的那些文臣看來也有不小的風險,武將軍政一把抓,他們的自由度實在太高了,萬一再出現類似唐代後期的「藩鎮之亂」,那該怎麼辦呢?

因此他們為其增添了不少限制條件,諸如同一員將領所領轄地不得過兩路,總兵力不得過十萬(但民兵算不算兵,卻並未形成定論,所以還是滋生了不少問題。)之類。

其實,如果嚴格遵循趙當年擬出的原則,藩鎮根本不可能有多少余財招兵買馬,因為領土越廣闊統治成本就越高,而且數額呈指數上升。三路以上的地盤已經相當大了,如果按照要求上繳足額的人頭稅(「攤丁入畝」之後是按照耕地面積收取的,但名稱還是叫作「人頭稅」,由制置使自主收取的兩稅一般也就只能勉強維持花銷而已,而如果施政太苛刻,又沒法收買人心,所以朝廷根本無需擔心(如果搞得天怒人怨,朝廷只需將該地的將軍作為替罪羊即可,中國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滿足的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樞臣們這樣警惕也說不定確實是必要的「未雨綢繆」,因為中國人治的歷史太悠久了,中國人又實在太聰明,總能找到空子可鑽,所以限制多一點似乎確有必要。而事實上,別說趙當初擬定的原則了,就算是那些文臣額外添加的限制條件,身為大宋皇帝的趙構也沒有嚴格遵循,至少有兩位大員是明擺著的例外

目前駐防河南的張俊是第一個例外,朝廷不但不從他的轄地收錢,每年還要貼補他至少百萬貫文。這一方面因為趙構對他特別寵信,也因為故都開封重建需要大筆的資金,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但從更深的層次看,也許這是朝廷在補償張俊軍力上的損失,因為楊沂中(御林軍歸他管,唯…個沒有出鎮一方的大將。)與趙密兩軍都是強行從「張家軍」中剝離出去的,要不然現在張俊麾下少說也有二十萬精兵了

張俊在河南任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政績,軍隊方面因為征募了幾千名肯听話能吃苦的日本士卒,在軍中產生了明顯的「鯰魚效應」,戰斗力方面較以前有了不小的起色,但也不過就和韓世忠的軍隊一個檔次,無論是和趙的衛軍還是與精銳的岳家軍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且軍隊數量越多,差距越是明顯。但是,在這一兩年內,張俊「八面玲瓏」的功夫卻表現得淋灕盡致,特別是在秦檜上台以後。

論與皇帝趙構的關系,即使是秦檜也不能與張俊相比,這與他擅于揣摩聖意有很大關系。接到重建故都的任務第一天,張俊就明白皇帝根本就不想回開封,這純粹只是那些清流鼓噪罷了。因此張俊上任後,每年的撥款照拿不誤,建設工作卻幾乎一直在磨洋工。這樣一來,皇帝趙構滿意了,而他自己也趁機中飽私囊,至于清流,他們普遍清高好名、拖離實際,在朝廷上耍嘴皮子是他們的最愛,要他們下來仔細查訪一下可就是勉為其難了。

再說,就算他們得知實情,張俊也不擔心,他只需從自己撈到的好處之中拿出一份在朝里打點,很快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畢竟朝堂至上清流勢力雖然不小,但如果只有清流,大宋早就亡國了。而秦檜即使罷相期間,張俊也從不吝惜禮金,而且一直還是拿他當成在任的宰相對待,這便贏得了秦檜的好感,因此秦檜再次拜相後對其自然十分照顧,皇帝和宰相都罩著張俊,他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比起張俊,看上去岳飛得到的權力更大,由于河東地處抗金的第一線,趙構不但將其每年上繳的稅金全數賞還,而且還有少量的補貼。另外,雖在趙被趕到嶺南以後,劉接管了當時由岳飛代管的河北地區,令岳飛的地盤大幅度縮水。但趙構特意要求河北與河南兩地出產的余糧必須優先供應河東,為反攻燕雲做準備。雖然趙構是個胸無大志、知足常樂的皇帝,但既然已經打到燕雲邊上了,趙構自然希望能夠趁勢將其拿下,畢竟他也不喜歡頭上整天懸著一把利劍。

正是由于皇帝的特別關照,岳家軍的規模才得以出朝廷的限制不斷擴大,但秦檜精明過人,上台接管全國政務後沒過幾天就現了其中的問題,河東剛經歷過戰亂,人口算不上稠密,可紹興十二年購進(指的是官方渠道平價購糧)的糧食卻比秦檜預料的多得多,而岳飛又沒有上報河東災情,這就奇怪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這個時空,秦檜都是天下少有的理財高手,他很快就意識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額,只可能是由于河東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足。那麼這些異常增加的拖產人口是干什麼去了呢?可能性最大的,便是從軍,因為河東不可能一年多出十萬以上的商業人口(學者之類就更不可能了

注1︰所以人類打了幾千年仗,天下還有那麼多的國家和民族。若想對國土面積與統治成本之間的關系有個直觀的了解,建議去玩p社的游戲,如《歐陸風雲》系列、《鋼鐵雄心》系列

注2︰這多虧了當初趙的努力,要不然以岳飛那一向不把上司當回事的工作作風,早就已經失寵了。盡管如此,趙卻被岳飛「恩將仇報」,只能說像岳飛這樣的人,無論與其有著什麼樣的關系﹝小﹝小﹝小﹝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