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七十四章糧草問題

可以這麼說,只要蒙古人沒被打垮(因為他們有金人的支持,所以得打成一個小部落才行,要不然「五大兀魯思」肯定還是以蒙古人為首),大漠諸蕃就不可能再將遼人視為自己人,也即是說耶律大石要想借道漠北伐金復仇的話,就得一路打過去才行,而獲得大漠精兵的構想更是成了空中樓閣,不再有任何可能性。可是幾番交戰下來,耶律大石再怎麼能耐,也不得不遺憾地承認,要想打敗蒙古人不難,可若是想要將其徹底打垮,令其他部族對其徹底絕望,即使是他,也絕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做到。而他耶律大石雖然英雄一世,現在畢竟已經垂垂老矣,時間還來得及嗎?

要對付到處流竄的「恐怖分子」,需要比正面作戰多得多的正規軍,而耶律大石目前的兵力遠遠不夠的,很明顯他需要增援。可是耶律大石從來不喜歡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何況遼宋之間的盟約實在算不上穩固,所以宋軍那邊不能指望;而留守西域的蕭斡里剌那里雖然還有萬余精兵,但如果將他們也召來的話,就等于是徹底放棄了西域,這實在是劃不來

由于遼軍目前的困境,耶律大石夜不能寐,皇後蕭塔不煙看不下去了,指了指自己正要戴上的面紗,出言提醒道,「陛下,其實還是有支人馬可用的,您忘記了嗎?」

「皇後是說他們?可他們與我大遼敵對多年,怎麼可能成為我們的助力呢?」,耶律大石疑惑道。

「那是因為以前我們是‘卡菲爾’,但現在既然已經眅依了真主,昔日的敵人也就變成朋友了」,蕭塔不煙蒙上面紗笑道。

耶律大石聞言干笑了兩聲,以掩飾自己的尷尬,事實上他眅依伊斯蘭教只是做個樣子,遠沒有妻子那麼虔誠,所以一開始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但那些毫無理智可言的狂熱「聖戰者」是穆斯林中他一向最反感的人群,所以耶律大石很快就搖搖頭拒絕道,「那些瘋子違反了穆聖的教誨,自己卻渾然不覺,還以為真理始終在他們那邊,真是愚蠢之至!那些所謂的‘聖戰者’(注1)雖然人數不少,作戰也很賣命,但只知飛蛾撲火,根本沒有半點智慧,不過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傻蛋罷了」

「不怕死的士兵可是很難得的,而且他們的數量真的不少啊!簡簡單單就放棄了的話,不是太可惜了嗎?」,蕭塔不煙雖然要比丈夫虔誠許多,但在她的心目中,丈夫還是比真主更重要的(從這一點來看,似乎也不算是真的虔誠,呵呵。),所以她的提議固然有方便伊斯蘭教東傳的目的,卻更是為大遼的國祚所進行的深思熟慮,「何況,將他們留在西域,這些人一樣可能會弄出事端,不如干脆讓他們到前線來,也算是化害為利吧。那些人是不太好相處,但以你的能力,應該完全可以駕馭他們」

耶律大石天人交戰了一會,最後終于接受了妻子的建議,畢竟對他來說,個人的厭惡與反感,始終及不上實際的需要啊!雖然由于耶律大石長久以來的打壓,西遼國內的「聖戰者」數量有限,但如果將花剌子模等屬國的也算上,幾萬人是肯定有的,而在更加遙遠的西方,塞爾柱人等突厥系國家之中,宗教狂熱的「聖戰者」則還要多得多,或許十萬甚至幾十萬都有吧,只要得到他們的幫助,耶律大石就再也不用擔心兵力不足的問題了

但這樣一來,兵力的問題確實解決了,可人一多,糧草給養的問題就變得更加突出。按照當初趙與耶律大石的約定,遼軍東歸以後,糧草由河套地區的軍墾農場提供(當然是要付錢的,不過是協議價格,不但便宜,也不會隨著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趙還是很公道的。),但變亂之後,趙在與朝廷達成協議後,將其中願意隨他南下的人員都帶走了,本就地廣人稀的河套平原一下子變得更加空曠。

而剩下的官吏則歸順了朝廷,其中一部分不夠圓滑的適應不了大宋的官場,很快就被撤職甚至是找點碴問罪抓走了,而那些適應能力強的則很快被大宋官場的風氣感染,開始想著法子撈錢,這樣一來上行下效,河套地區軍墾農場的經濟效益直線下降,而且因為上頭盤剝過甚,農場的屯兵工作積極性也越來越差,農場的糧食產量自然銳減。

趙構與剛剛再次擠掉張浚成為獨相的秦檜(注2)不是沒有過問過此事,可是河套地區已經拖離漢人統治幾百年了,而且收復沒幾年,大宋在那里的統治根基很不穩固。而且河套雖然號稱「塞上江南」,但那也是相對來說,在宋代那里的生存條件還是比較惡劣的,至少和真正的江南相比是這樣

注1︰關于中古時期伊斯蘭教的「聖戰者」,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及,我這里就不贅述了。但耐人尋味的是,「聖戰者」中純正的阿拉伯人極少,絕大多數都是突厥語系的各族穆斯林,聯想到此時那些伊斯蘭化了的突厥貴族已經完全控制了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地區,而越來越將阿拉伯人視如豬狗一樣奴役,這不由不令人懷疑,也許伊斯蘭教極端化的開端,其實是由于蠻族對其的篡改和曲解,然後這些被「念歪」了的教義,再反過來誤導後世更多的穆斯林,就好像中國歷史上變質了的儒學那樣

注2︰張浚在政治斗爭上比秦檜差得遠,其在變亂中的活躍表現又令趙構頗為不滿,所以下台是遲早的事。而秦檜雖然撈錢很凶,但內政上也確有才能,該他管的工作還是會努力做好的。說實話,歷史上如果他不是參與謀害岳飛(是否主謀目前還未確定,但至少也是第二大推動力。),而且挾虜要君(民間前者影響大,士林後者影響大),也能算是一代良相了,畢竟宋代幾乎無官不貪(所以包拯才那麼突出,如果是在明初朱元璋那會,他毛都不是),黨爭也屢見不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