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四十六章 貨幣改革

︰「不江的行的確有效地彌補了衛藩在建設資金上的缺」一可以無限制地行,那樣的話。這種以「元。在行初期,一元相當于一兩紋銀的價值,算是以白銀標價紙幣,但後來就變成了以紙幣來標價白銀。為基本單位的紙幣只會迅貶值而被老百姓所厭棄。按照大多數國家的規矩,行紙幣需要足夠的金銀等硬通貨作為準備金。但中國歷來都不是一個盛產金銀的國度其實是中國文明史長,金銀礦現得早,又被眾多的人口攤薄了,古代中國又比較富裕,還有儲藏金銀的習慣,所以顯得少……衛藩一隅之地的保有量就更小了。

趙籌剛到封地的這幾年小因為衛藩人口有限,這個問題還不嚴重,但隨著衛藩人口的迅增加與經濟的蓬勃展,趙勇手上那些金銀總有一天會不夠的,而張俊雖然看好趙籌,卻也不可能一直做冤大頭。這還好在對外支付完全可以用銅錢來完成,要不然就更麻煩。近代以前白銀的最大產地美洲太過遙遠,而且尚未現,于是趙籌便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近代以前世界上第二大金銀產地日標,

趙籌很清楚,雖然近現代的日本是一個資源匿乏的國家,但古代他們「也曾闊過。」在歷史上中國明朝的那幾百年里,日本這個彈丸之地每年外流的白銀竟然不在整個美洲之下,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出產于後來成為歷史文化遺跡的「石見銀讓不過,在宋代這座寶庫尚未被人現,因此趙籌早就有心,在詹會龍他們打通新的宋日航線後。曾派出過一些勘探的人員,但為了避免走漏消息而便宜別人,所以不敢太過明目張膽,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只能全憑運氣。畢竟金銀礦脈基本都是純金純銀,很難誘蝕,所以在深埋地下的時候,想要在地表找出線索遠比鐵礦銅礦要麻煩得多,尤其是在既缺人才也沒設備的古代

其實,如果政權在百姓中威信夠高,即使沒有準備金也沒關系。只要行時謹慎一些即可,例如新中國建國初期行的人民幣,當時全國都空了,哪兒來那麼多金銀作為準備金啊?而衛藩不過是一個地方政權。並且在嶺南立足未穩尤其是外來人口不斷涌入,使得衛藩市面上長期維持著紙幣、銅錢與金銀同時流通的混亂狀態。,只能老老實實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趙籌沒敢禁止金銀等硬通貨參與流通,主要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

在趙籌的記憶中,歷史上無論是南宋、蒙元還是明朝,都曾經大量行過紙幣,但最後都大幅度貶值而失去了信用,被老百姓所拋棄。除了沒有準備金的概念注而濫紙幣這一因素外,紙幣的選材與加工沒有嚴格把關,也沒什麼有效的防偽措施,從而導致偽幣滿天飛注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趙籌自然不會重蹈覆轍小他規定只有水紋紙等昂貴的高級紙張才能都以嶺南特產的沉香樹的樹皮為原料,使得偽造成本大大增加。

而水印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每版紙幣行三年注3就要推出新版的規定,就更是令那些心存惡念的奸人無從下手,

雖說不管怎麼樣,紙幣的實際價值總是無法與金屬貨幣相比,但根據「劣幣淘汰良幣」注4的原理。鈔票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衛藩境內市場上的主要流通貨幣。要不是外來人口涌入太快。而他們對紙幣的認同度又普遍不高的話,趙籌估計到紹興十六年的時候就可以禁止金銀作為貨幣流通了,銅錢也大量回收,只作為輔幣使用了。

衛藩即使完全蠶食了夷洲,面積與整個大宋相比,依然只能算是一隅總地,而且台風等自然災害頻,看起來怎麼也不像一塊「龍興之地不過。這里卻有杰出的人才、豐富的資源以及忠心勤奮的臣民,這令當初勢力大幅度萎縮的衛王府迅恢復了實力,而若再考慮到質量的話,甚至可以說是更勝從前。

注︰似乎明朝後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在「小冰河期」的天災與官僚階層貪污腐化的**面前,紙幣還是不得不一再加印,那幾千萬兩銀子的「疑似」準備金根本就不頂用。再加上防偽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明朝的財政最終還是完全崩潰了」

注不南宋在行紙幣方面是做得最好的。這可能得益于其達的工商業基礎,由于南宋國庫之中的準備金不足。所以當時行的紙幣都會定期回收銷毀,以維持幣值的穩定。然而。開始幾年還好,到了後來,南宋朝廷郁悶地現,他們回收的每期紙幣居然比當初行的還多很多,更悲劇的是,他們根本就檢驗不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南宋不乏聰明人,肯定能夠想出紙幣防偽的好辦法,但是蒙元的軍事壓力很快令南宋朝廷無暇分心,而數額驚人的軍費更是逼得南宋不斷加紙幣,結果真幣也成了偽幣,南宋也隨之走向了末路」

注一開始是每版鈔票行三年,在其後的一年里可以到官辦銀行自由兌換新版紙幣,截止後作廢。後來因為現偽幣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猖檄雖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在比時代先進了幾百年的各種防偽措施面前,奸人即使有心犯罪,也力不從心,何況宋代中國版鈔票開始行後的三年內可以自由兌換新幣,自行時期滿八年才禁止流通。

注4因為良幣價值高。所以百姓消費時會優先拿劣幣出來支付。時間一長,良幣便被擠出了流通市場。這一現象不但可見于貨幣流通領域,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