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 站隊的難題

可是目前難得趙不在,虞允文又辭職回了四川老家,衛王府正處于無人主持的狀態,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放它白白溜走,只怕他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可是要他們在沒有得到皇帝許可的情況下對衛王府強行難,這些讀書人又沒那個膽魄。這時,男人們沒有解決的問題,卻被女人找出了一條捷徑。某位官太太從女人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結論,女人為了自己的孩子,是什麼事情都干得出來的,吳皇後雖然以前待趙很好,但現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

眾人一听,頓覺有理,便讓張浚的夫人進宮覲見皇後,以模模虛實。結果,吳皇後自從兒子出世後,本來就有心病,再被張浚的夫人一引導,就更加害怕趙以後有可能為了確保自己的儲君之位對兒子不利。吳皇後文武雙全,本是及其出色的女性,按理說應該很有主見才對,但母愛大多是盲目的、沒有理智的,吳皇後雖然一向精明干練,但涉及到兒子的安危,她立刻就方寸大亂,輕易地就被那伙人牽著鼻子走了。

其實吳皇後雖然一顆心都撲在了兒子身上,但他對兒子能否當上太子其實並不怎麼在意,可是自古到今,兄弟手足為了皇位而斗得你死我活的比比皆是,實在是令她憂心忡忡。本來,宋代的皇族在這方面堪稱歷朝的典範,很少出現類似的家庭悲劇,可趙自小就胸懷大志,長大後雄心勃勃,絕對是趙宋皇族之中極為罕見的異類。吳皇後雖然聰慧過人,卻也從來看不透趙的心思,在這種情況下,她又怎麼能確保兒子不爭皇位,趙便能放過他,而不及早翦除後患呢?再說現在趙敖還小,未來還有很大的變數,萬一他長大後因為自己嫡子的身份而萌生野心,而自己又勸不服他怎麼辦?到了那時,天下早已在趙的掌握之中,兒子又哪有半點機會,只是飛蛾撲火而已

「孩子,為了你,娘說不得要做一次惡人了」,吳皇後用滿懷慈愛的目光看著襁褓之中熟睡的兒子,輕咬朱唇幽幽嘆息道,兩道銀線無聲無息地順著面頰流淌下來

由于趙遲遲不歸,趙構的怒氣日益滋長,再加上吳皇後的反復勸說甚至哭訴,趙構原本搖擺不定的心思終于堅定了下來。但不管多麼生氣,趙構畢竟一直將這個長子視為自己最大的驕傲,也不想因此搞得父子反目,更不想引起內戰,所以一切都在暗地里進行。

為了規避風險,趙構必須盡快解決衛王府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本以為自己一紙詔令就可以就可以將衛軍打散重編,誰知除了郭浩、解潛等幾個加入衛軍不久的將領馬上奉詔以外,其他的衛軍諸將大多借口推托,像魏勝等幾個趙一手提拔起來的年輕將領甚至根本就沒將它當回事

趙構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心中愈不滿,暗道還好現得早,要是讓趙再干幾年,說不定連趙構他自己都得馬上下台了。趙構本來對皇位倒是不太在乎,但在張浚等大臣的提醒之下,他覺得如果趙失去了約束,而可以肆意妄為的話,不但小兒子會有很大的危險,大宋的國運也很可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于是,在張浚等人的諫言下,趙構下密詔拘押了那些衛軍高級將領部分居住在特區之外的家屬,逼其亮明立場,如果繼續抗命,則視同謀逆論處。這下衛軍諸將登時陷入了兩難之中,尤其趙此時不在,大家沒有主心骨,而且有關趙在異域出事的謠言也屢禁不止,動搖的人越來越多。不過,由于趙的建軍思想是自下而上,高級將領一個個倒向朝廷一邊雖然對衛軍系統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骨架還沒有散掉。

趙構在對兒子的才能愈贊賞的同時,也更加對衛軍的自成體系驚懼不已,潛意識里第一次將其視作了敵人。驚怒交加的趙構連忙下令宋軍其他幾支主力軍隊作好戰斗準備,如果衛軍還是不听調遣,那就算會傷及父子之情,趙構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不過,雖然氣得不行,但趙構終究是一個謹慎之人,深知將領們大多與衛軍並肩作戰過,多少有些情誼,萬一他們聯合起來擁立兒子即位,那情況就完全是一邊倒了,所以他派出密使藉著勞軍的機會與那些大將進行了一番接觸,以模清他們的立場。

然而,那些大將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誰會蠢到介入最敏感不過的皇權斗爭中去啊?趙構父子就算失和了,也總歸是父子,就算他們投對了陣營,日後上頭後悔起來,秋後算帳肯定還會落在他們頭上。結果,不是某地冒出子虛烏有的敵人,就是某某大將得了怪病下不了床,趙構對此很無奈

但張浚等人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抓到的機會白白溜走,他們目前權勢大不如前,誘之以利不太可能,那就只能動之以情了。結果,本來不欲手此事的岳飛,在意識到儒學的道統受到嚴重威脅的事實後,立刻下令駐守河東與河北兩地的十多萬岳家軍做好戰斗準備。

在金軍放棄河東以後,岳家軍利用金軍收縮防線的機會,將白溝以南的大宋舊土全部收復,兵力也在收編各路義軍(光復後他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加,其實現在如果連二線部隊和民夫也算上,如今的岳家軍已經有三十萬之眾。但是這些數字是肯定不會上報朝廷的,要不然肯定會被裁軍,岳飛很清楚,某支軍隊的實力強到打破平衡,在崇文抑武、強干弱支的宋代是不被允許的。

以這些年被戰爭破壞得一片凋敝的河東河北兩地支撐一支這麼龐大的軍隊,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二年開始還得向朝廷上繳貢賦,那就更加困難了。好在趙構認為岳飛處于抵御金軍的第一線,開銷會比較大,將絕大部分收到的貢賦重新返還給河東與河北兩地,只是象征性地收下了一點,岳飛才不致于焦頭爛額。

岳飛之所以甘冒奇險,暗中維持這麼大規模的一支軍隊,自然不是他心存不軌,而只是在為最後的北伐做準備罷了。可誰知道,岳飛本來想他們完成自己直搗黃龍、滅金雪恥的宏願,如今卻很可能先要將其用在內戰上,他不由連番嘆息。不過嘆息歸嘆息,改做的還是要做,「攘外必先安內」這個道理,岳飛還是明白的

不過為了避免朝廷過早現岳家軍現在的真正實力,更因為蟄伏已久的金軍需要留足兵力予以防範,不到情勢危急的時刻,岳飛只準備出動五萬精兵。因為他覺得,趙的衛軍雖然戰斗力很強,但畢竟大義名分在朝廷一邊,願意誓死跟隨趙的應該不會很多,何況目前衛軍群龍無,由他親率五萬精兵應對這次變局,想來應該足夠了

想到還在趙麾下效力的兒子,岳飛心中掠過一絲擔憂,但是想到朝廷不避嫌疑,讓自己肩負如此重任,這種信任太難得了(他不知道其實朝廷只是根本沒別人可以依),所以即使為此將來父子反目,岳飛也別無選擇。但自小岳雲就對父親唯命是從,想來應該是不敢與岳飛為敵的,那麼他的命運就可以想象了,岳飛想到這里,心中略感不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