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 力排眾議

這些只是陳規活著的時候趙感受到的價值,在他死後趙才發現陳規的貢獻遠不止于此,而令他頭痛的問題則接踵而來……最直接的,就是陳規這個好搭檔走了以後,劉在管理上的軟肋立刻暴露了出來,別說整個揚州衛了,就連第一師這個堪為全軍翹楚的王牌師也很快出現了軍紀渙散的苗子。

頭大如斗的趙不得不將劉從一線部隊調出,任命他來頂替虞允文的位子擔任衛軍的總參謀長,從此只做幕後工作。這倒是一手妙棋,不但劉可以繼續展現其謀略上的奇才,還解放了虞允文,使其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輔佐趙深化改革上面。只是這樣一來,就再也看不到劉在戰場上神鬼莫測的表現了,趙對此多少有些可惜。後來,他思量著也許效仿當年秦國對于戰神白起的用法,采用突然空降到某支軍隊接管指揮權,打完仗就還回去的方法是一條可行的路子

而隨著陳規病故和劉調離,衛軍的高級指揮官出現了很大的缺口,于是年輕的李顯忠和魏勝得到了提拔,而中級軍官之中的年輕人比例也大幅度提高,衛軍建立後最大規模的換血由此開始。

就在這時,馬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國內,並意外地在延安府見到了趙,比起返回揚州省下了不少腳程。听完馬擴的匯報,趙不但沒有責怪馬擴,反而對其大為嘉獎,以他的才能去和耶律大石這種英雄人物交涉,實在是難為他了。

雖然謀士們普遍認為耶律大石的要求包藏禍心,但趙卻不以為然,這些謀士沒有一個及得上耶律大石,又怎麼能猜準他的想法?最後趙不但決定親身犯險,西行萬里迎娶遼國公主,而且也決定接受耶律大石對于金國土地分配的提議。

不少人認為這無疑是養虎為患,而且大宋也將因為道義的原因,無法在解決金國後對遼國下手,這不是自捆手腳嗎?趙卻根本沒放在心上,在他看來,當改革完成後,就算是金遼甚至是大宋所有的鄰國聯合起來,也絕不是大宋的對手,又談何養虎為患呢?而與遼國結盟可以使得大宋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國內的變革之中,只要改革能夠提前完成,那麼預付的代價總可以再拿回來。

而對于謀士們提出的因為盟約無法對遼國下手這一點,趙不由感嘆宋人還真的是全無信義可言,這還沒結盟就先想著算計人家,未免太無恥了一點,也難怪當年處處樹敵。正是因為大宋國內守信觀念的普遍淡薄,害得趙現在得費力地為前人擦**,而且現在看來似乎還任重道遠。

不過,歷史上北方強權每次實力增強,對當時的中原大一統政權都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所以大家警惕性過高也有情可原,但趙對此卻有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即使大漠諸蕃完成統一,也很難對中土構成致命的威脅,例如明初對北元,甚至是宋初對遼國(注1),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這些時期,反倒是部落形態的大漠諸蕃更令人頭痛,因為他們可能會在漫長邊境線的任何一處發起進攻,令中原的大帝國只能處處設防,不但軍事上吃虧,經濟上的負擔更是沉重。而懲罰性的反擊,則因為路途遙遠,必須傾全國之力才能保證大軍的糧草補給,耗損更是驚人。另外,未統一的大漠諸蕃由于部落規模小,有著優越的靈活性,完全可以避而不戰,玩游擊戰術,不像遼國在宋軍進攻時很多時候不得不死守城池,這同樣令騎兵優勢受到了限制。

但如果中原大一統政權處于衰弱時期的話,則更怕統一而強盛的胡人帝國,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處于部落狀態的北方諸蕃討厭歸討厭,卻決不可能滅亡地廣人多的中原皇朝,但若他們統一了的話,就完全可以憑借實力優勢將漢人大一統帝國一點點蠶食掉,歷史上正是如此。其中金蒙清比較好運,踫上了中原皇朝的衰弱期,而遼國就比較不幸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即使北方諸胡族完成統一建立了大帝國,他們也和中原皇朝一樣跳不出周期律的怪圈,一樣會盛極而衰。因此,乘著目前大宋實力佔優的時候,促使北方諸蕃完成統一,不但現在容易對付一些,就算暫時解決不了,兩個大國將會一起衰弱下去,他們以後也不太容易獲得好的機會。至少,總比大宋漸漸衰落下去的同時,北方諸族卻在不斷的征戰中保持了野性,為將來的統一奠定基礎,剛好趕上機會將大宋滅了,要好得多了

當然,趙沒那麼悲觀,他只著眼了第一點,在大宋實力天下第一的前提下,一個強大的敵人遠比眾多弱小的敵人好對付。即使不論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光是分成無數部落後總兵力會大幅增加這一點,對不想留下後患的趙來說,就足以令他頭大如斗了

至于遼國有可能佔據過大的地盤,而宋軍卻礙于盟約而不能對其首開邊釁,這種情況趙也毫不擔心。在他看來,遼國未必有實力搶在大宋之前將燕雲十六州奪回,而只要這塊土地被大宋得到,無論大遼佔據多少其他原屬于金國的地盤,大宋也一樣具備戰略上的優勢。

而就算遼國運氣好,抑或是宋軍點子背,讓遼軍搶了先,那也不必擔心。契丹人雖然漢化已深,骨子里卻依然帶著祖先的野性和貪婪,連勝必然志驕,正是最容易沒事找事的狀態,只要稍加引誘,還怕他們不主動破壞盟約嗎?到那時宋軍實力本來就有優勢,又在道義上佔據了制高點,取勝豈非是易如反掌?

有人又問趙,萬一遼人這次特別老實,始終信守盟約,那該怎麼辦呢?趙听到後不由沖他連連搖頭,以契丹人的性格,若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話,那只能說明一點,他們是真心想要與大宋和平共處的。

注1︰匈奴、突厥、以及北元滅亡後的蒙古,都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內部依然是部落林立,所以大漠諸蕃在歷史上真正統一的例子,只有遼國和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國及其繼承者元帝國。另外,女真人以及後來的滿人不屬于大漠諸蕃,人口相對更少,但建立的兩個國家一個成功了一半,一個則完全征服了中國,可見衰弱期的大一統中原(文化概念,不是指特定地域。)皇朝對于統一的軍事帝國還是相當懼怕的

宋初和遼國交戰多次,互有勝負,看起來沒佔到什麼便宜,但是不要忘了,那時大宋的皇帝太宗趙光義是有名的軍事白痴,無數次瞎指揮,後面的真宗則更是庸碌之人;而遼國則是蕭太後臨朝,能臣良將輩出。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打成平手,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帝國形態運轉緩慢,使得北方強權的進攻方向有跡可循,騎兵高機動性的戰略優勢因此大打折扣,中原政權完全可以憑借國力的優勢硬抗。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