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 傾城之色

吳璘的兄長吳玠雖然極具軍事才能,但如命也是出了名的。吳璘雖然對此頗為不滿,但審美標準倒是因此大為提高,可當他見到任得敬的女兒時,還是不禁有些心悸神搖。傾城之貌也就算了,這位任大小姐的皮膚更是宛若冰雪一般,給人以晶瑩剔透之感。吳璘就納悶了,這西北干旱缺水,對皮膚的保養非常不利。所以即使出些美女,一般也只能粗看,不耐細瞧,怎麼會有這樣神仙般的女子?真是當得上那「肌膚若冰雪」的評價了

由于這是太子指名要的人,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吳璘都不敢有半點輕慢。任得敬的女兒對吳璘的態度非常奇怪,自己現在不過是一個階下之囚,而面前的卻是至少幾萬宋軍的主帥,而且她的父親又是昔日大宋的叛逆,即使吳璘殺了她或是佔為己有,都不會有任何問題,怎麼會反而客氣到這種程度呢?吳璘現在的樣子,簡直就好像是在面對他的主母一樣

意識到這一點後,這位心靈剔透的姑娘大致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她早就知道父親準備不久就將她獻給年已老邁的西夏王,作為他的進身之階,然後以此為基礎一點點實現他由來已久的野心。現在大概是父親見到宋軍勢大,于是又改變主意,轉而將她獻給某位大宋的權勢人物,以保全自己,或是謀求更大的利益吧?

雖然早已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父親野心的墊腳石,但再次確認後,任得敬的女兒心中還是不禁泛起一陣莫名的悲哀。然而,她卻不知道,任得敬雖然難保沒有這樣的心思,但卻有人趕在其行動之前就點了她的名

在宋軍北上攻略的重點——河湟地區,散居著一些吐蕃部族,這些游牧部族在興盛的時候人口超過過百萬,騎兵也有十五萬(注1)以上,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當初遼國未滅之時,西夏在遼宋之間騎牆,偏向遼國;而河湟吐蕃諸部則是在西夏和北宋之間騎牆,偏向大宋。

但在北宋滅亡後,孤立無援的河湟吐蕃被西夏完全征服,再加上大宋境內正在推行「改土歸流」之策,絕不會再允許這些半獨立的勢力存在下去,所以吳璘本來以為收復河湟地區需要經歷一番苦戰。

誰知絕大多數的河湟部落都是十分熱情地歡迎宋軍到來,原來當年他們在夏宋之間騎牆,日子過得很滋潤,依附大宋時可以獲得大筆的賞賜,而依附西夏時則可以進入宋境搶掠,反正總有創收的路子。可自從北宋滅亡後,河湟部族被西夏征服,失去了兩邊取利的機會不說,搶掠和互市的對象也沒了(注2),生活水平因此一落千丈。而宋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表現出來的強大戰斗力,又令那些原本懷著搶掠心思的部落不得不再三斟酌,宋軍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也就不足為怪了。

當然,在整編這些吐蕃的軍隊時,原有的部落首領以及那些長老們大多不甘心權力受損,而有所行動,但因為吳璘早有準備,在宋軍壓倒性的實力面前,先機已失的河湟吐蕃諸部根本無力抵抗。再加上長期赤貧的生活也令吐蕃中下層牧民普遍對他們的頭人失去了信任,而吳璘又沒有馬上派漢人官吏管理他們,多少緩和了一下大家的情緒,所以衛軍沒有造下多少殺孽,就輕易地將數十萬河湟吐蕃人完全控制。

接下來,吳璘又按照趙的指示,提拔各部一些出身低賤卻頗有能力的年輕牧民擔當官吏和將領,徹底解決了養虎為患的風險。這些人是靠著大宋的幫助才能夠身居高位,如果背叛大宋,他們將一無所有,其忠誠完全可以信賴,而隨著這些蕃騎的正規化,大宋缺乏騎兵的軟肋將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緩解,而吳璘他們進一步擴大征夏戰果的把握也無疑更大了

夏軍主力損失大半,西夏王李乾順驚懼交加,擔心宋軍趁勢直搗黃龍,連忙將殘存的兵力集中到國都興慶周邊。這樣一來,河套地區就變得異常空虛,吳璘立刻指揮大軍避實擊虛,拿下了這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地區。自從晚唐以後,這里就一直被各族胡人佔據,如今終于回到了漢人的手中。

河套地區農牧皆宜,無論對于漢人還是胡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價值。但在歷史上即使是漢唐盛世,漢人都無法長久地佔據此地,而與大漠諸蕃反復拉鋸,不過,衛軍這次卻是要永遠將這塊土地劃入中國的版圖,因為隨他們趕到這里的,還有兩個屯田師六萬多人

衛軍在河套平原大興屯田,不但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就近向河東的岳家軍供應糧草,這在不久以後發揮了決定性的意義。而此後越來越多的漢人農牧民來此定居,令大宋對此地的掌控愈加牢固,再沒有任何敵人可以將這個塞外江南奪走了。

宋軍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如疾風驟雨般奪走西夏近半精華地帶,令西夏國上下一片驚惶,由于漢化日深(說儒化日深更準確些),如今的黨項人已經不復昔日的悍勇,在唯一的名將察哥死後,西夏君臣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樣。而這時任得敬不但成功收聚敗軍,而且還帶著幾千個「敵人」首級「凱旋」而歸,立刻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國之柱石

注1︰游牧民族的軍隊數量很難界定,因為只要能夠騎射的,跨上戰馬、拿起角弓,就可以拿來作戰了,所以中國史書中寫到北方游牧民族時,兵力動輒幾十萬,即使一些大的部落,都有數萬兵力。但事實上,其中的大部分在平時都是干著牧民的工作,戰斗技能雖有,但除了騎術以外,射術就往往良莠不齊了,而戰斗經驗就更加算不上豐富,所以他們欺負欺負中原全無戰斗能力的平民和那些因承平日久而疏于訓練的軍隊尚可,一旦遇到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就根本不堪一擊,例如史上霍去病只帶一萬人就可以橫掃漠北

歷史上,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蒙古騎兵是大漠諸蕃第一次建立完全月兌產的正規軍(女真人不屬于大漠諸蕃,起家時的人口也太少;而遼國與西夏都是先定居建國,再進行軍隊正規化,戰意不能和尚未月兌離野蠻狀態的蒙古人相比。),所以蒙古騎兵最多時也不過三十萬,卻能橫掃天下。正因為這個原因,興盛期的蒙古騎兵遠比歷史上的匈奴人和突厥人要強大得多,直到明初被朱元璋父子反復蹂躪,打回部落狀態為止。

蒙古人之所以能夠征服半個世界,是因為他們將從小學到的戰斗技能、游牧民族先天的騎兵優勢、正規軍的管理模式、部落征戰中學到的統戰理論(歷史上成功的民族,都是擅用其他民族力量的,元首失敗就失敗在這上面了。)和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結合到了一起,再加上蒙古人當時涌現出一批卓越的領袖和名將,世界主要文明又偏偏集體處于衰弱期

注2︰富平之戰後,西夏與南宋不再接壤,河湟諸部既不能在西夏境內自搶,更不敢去惹強大的金軍,所以搶掠這一條路便無從談起。而河湟的特產對不缺好馬的金人來說並沒有多大的需求,就算能夠賣掉,價格上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何況以前大宋在的時候,吐蕃諸部盡可以強買強賣,但金人來了以後,他們卻反而成了被欺壓的對象,收入頓時銳減,有不少生存艱難的部落甚至無奈地遷出了河湟谷地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