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土歸流

岳飛雖然政治上一向不太敏感,但也知道這個重擔是不能隨便接下來的,無論是武將的嫉妒,還是文官的質疑,都可以令他死無葬身之地。但趙構同時表示,如果岳飛拒絕這一任命,便證明其信心不足,朝廷就不會讓那麼多軍隊留在河東冒險。再加上趙構許諾說,在其後的五年內,岳飛只要不犯大錯,他便不會將其調離,給他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而且為給岳飛適應的時間,紹興八年只需岳飛自負盈虧即可,無需向朝廷上繳稅賦,岳飛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接受了這一任命

雖然新制度一開始總會讓人有些不適應,但岳飛是軍政全才,麾下人才濟濟,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而以他現在十多萬人的強大軍力,岳飛也無需畏懼來自河北與燕雲金軍的威脅。就算打不出去,保住河東總沒問題,而如果金軍傾國來攻,以致連岳飛都保不住河東,那反而是他們滅亡的日子到了,因為那樣的話他們的後方可就全空了,大宋的強軍如今可不僅僅只有岳家軍,而且還可以走海路

文臣對此卻普遍很擔心,不是害怕岳飛守不住河東,而是擔心他日後擁兵自重,甚至起兵作亂,可見宋代文官對于武將的猜忌真是深入骨髓。但趙卻並不擔心,不光是因為他相信岳飛的人品,而是由于朝廷目前直接掌握的實力,現在衛軍已經建立了四個衛,實力至少也在岳家軍的兩倍以上,而且朝廷的人財物力就更非河東一地可比。趙構一向開明,如今隨著不斷的勝利,其信心也恢復了不少,再加上妃嬪們時不時地吹吹枕邊風,他更是放心地將軍事上的一切都交給趙處理,這等于是間接地給予了岳飛天大的信任。

不過趙並不想當出頭鳥,而且秦檜這個心術不正的小人獨攬相權,始終令其有些不安。于是,趙終于將虞允文放到中樞,擔任參知政事,此後大宋朝廷便形成了以虞允文主外、秦檜主內的格局。他的想法是,先讓虞允文出面將那些不怎麼觸動士大夫利益的改革推行下去,等到過兩年自己長大,基礎更為穩固的時候再對南宋的制度作根本性的變革。

誰知虞允文的個性嫉惡如仇,到中樞當上宰相沒多久就受不了大宋目前**至極的官場,攔在改革之前先行整頓起吏治來了。但這應該是秦檜的職責,輪不到虞允文這個外相插手,結果不但沒起到多大作用,反倒得罪了一大幫人,平空為其後的改革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好在隨著特區的進一步擴大,即使改革暫時不能推廣到全國,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效,所以虞允文造成的不利影響倒還算不上致命,只是改革的進度還是不可避免地大大延後了。

趙痛定思痛,意識到自己犯下了想當然的錯誤,虞允文現在雖然年輕,但因為經受的歷練遠比歷史上豐富得多,所以能力上的確完全可以當一個出色的宰相。然而,因為少掉了歷史上在家盡孝的二十多年,虞允文目前心性上的修為與人際交往能力卻遠沒有達到火候,協助趙理事時還不明顯,主持大局時卻顯得不夠圓滑世故。

可是,如今虞允文年屆而立,性格再想矯正過來絕非易事,要知道歷史上的他淬煉了那麼多年,一樣發生過因怒當庭毆打金使的事情。趙最後只能讓虞允文暫時延後經濟政治方面的改革,等到特區第一批新式人才培養出來以後再說,到那時朝廷有了足夠的人才儲備,誰不听話換掉就是

不過此事也並非全無收獲,虞允文只是揪出一些小嘍羅,沒收充公的家產居然就足以令朝廷財政寬松了不少,趙也由此意識到光靠高薪養廉的不切實際,沒哪個朝代官員的俸祿比宋代更高了,可貪污的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果然這招是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啊。

由于這一波折,原定的多項改革措施只有一樣馬上便頒布推行,那便是「改土歸流」。自漢代以來,中國古代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采取羈縻制度,即利用少數民族的舊貴族對其進行間接統治,到宋代改稱為「土官制度」。

這種制度雖然可以大大降低朝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難度,但因為世襲土官在當地本有根基,所以那些地區事實上成為了獨立王國。而且因為那些土官本來就是當地首領,即使受到朝廷冊封也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基本上不會有感恩之心。中央政權強盛時還好,一旦衰落下去,這些地區很可能就乘機自立了,對中國來說等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同時,土官制度與直接佔領相比,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節省朝廷開支,但因為其長期享有稅賦減免的特權,朝廷又因為面子的緣故而不時給予豐厚的賞賜,在經濟上將一直得不償失,而由于某些土官常懷謀叛之心,朝廷有時甚至是在出錢資助自己將來的敵人,世上最愚蠢的事莫過于此。

另外,土官本就是舊勢力的代表,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固執地排斥從漢民那里傳來的先進文化,不但阻撓了民族融合,而且對邊疆民族地區擺月兌貧窮落後的狀況也極為不利。而且土官的權力太大,普遍目無法紀,其中魚肉鄉里的也不在少數,而朝廷卻習慣于息事寧人,不但令受害者有冤難訴,也很自然對朝廷心寒,心中本就不強的國家認同感就更加淡薄了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改土歸流」都是勢在必行,而且這一改革不會觸犯士大夫們的利益,朝堂上的阻力較小。而由于統治中心南移,南宋朝廷對于嶺南地區的控制力較北宋時期大大增強,再加上此時嶺南地區實施土官制度的時間還不長,那些土官根基較淺,而且當地原住民也大多還未形成明確的民族認同,所以只要用人得當,朝廷派出的流官應該不難扎下根來。嶺南的改革,將會為新制度積累足夠的經驗,時機成熟後,再到工作難度更大的北方諸蕃聚居區和大理等地推行,就要容易得多了。

其實早在趙讓人提出此議之前,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聰明人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不過當權者普遍怕麻煩,才一直未能實施。所以趙舊事重提後,這項改革很快就開始落實下來,虞允文的性格缺陷在這件事上卻體現出了巨大的優越性。正是由于其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這項在歷史上磨磨蹭蹭花了幾百年時間才在清雍正年間基本完成的改革,只過了三年時間在形式上就差不多全搞定了。

雖然其間也爆發了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但長痛不如短痛,以後大宋境內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不再有人為的桎梏,國家認同感迅速得到了增強,而大宋的後方也更加安定繁榮。

而且在此期間趙還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獲,由于早有準備,趙曾經專門為開發嶺南培養了一批中下層官吏,雖然時間倉促,這些人的學識能力未必有多麼出色,但比起大宋官場上那些只知撈錢與和稀泥、卻不會做事的家伙總要強得多,而且他們還接受了當地語言的培訓,這是很大的優勢。

再加上虞允文對第一批流官的工作狀況異常重視,進行了相當嚴格的審查,結果沒過多久絕大部分科舉出身的流官都被刷了下來,而代之以干得更好而得到提升的小吏。結果,在不知不覺中,嶺南的大部分地盤都被趙一手培養出的人才所控制,這使得趙的改革在那些原本相對落後的民族地區反而進度極快,對堅定趙構的決心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