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火器研發

趙記憶中明朝後期的自制火器其實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某些方面甚至重新超過了歐洲列強……然而,由于質量不過關,炸膛的事故屢屢發生,于是士卒為了保險,便在實戰中減少火藥用量,結果在與建奴交戰時付出了血的代價。現在衛軍雖然規模有限,但即使沒有熱兵器,他們也足以在正面戰場與金軍抗衡,所以趙沒有必要冒險將不可靠的技術過早地用于戰場,死于事故之手可往往比戰敗更打擊士氣。

其實,以王府旗下軍工廠嚴格的管理制度,要制造出不會炸膛的槍炮也不是難事,但問題是趙一定要他們試驗出在不同裝藥量時槍管炮管炸膛的臨界厚度來,這就太難為工匠們了。

不說別的,雖然球墨鑄鐵的大量生產,令大宋的鋼鐵質量有了月兌胎換骨的變化,可是由于缺乏高溫溫度計等現代測量手段,哪怕是用相同方法生產出來的鋼鐵,質量也會有明顯的差異,趙居然想要工匠們將誤差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內,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

好在蕙質蘭心的陳靈及時意識到這一點,與工匠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改了趙想當然搞出來的火器研發路徑,而改在研發的同時進行試生產。這樣做一來增加了實驗樣本,提高了數據的可靠性;二來也容易尋找到最符合實際的質量標準,而不是像趙那樣僅憑想象;同時還能快速過渡到批量生產的階段,大大提高了新裝備換裝的速度。

「這不是和新藥研發里的‘小試’、‘中試’什麼的有些類似嗎?這小妮子還真有一套」,趙並沒有因為面子受損而心生不悅,反而異常高興,因為陳靈提出並不斷修正完善的「發明-試驗-應用」三管齊下的研發推廣路線,不但適合火器及其他軍器的研制,甚至連民品領域也一樣適用,這價值實在是太大了。

趙現在越來越感覺到陳靈是老天賜給他的,因為前世的他最害怕的就是工科類的課程,陳靈的出現正好彌補了他的這一缺陷,而在知識階層普遍不重視「理性」和「邏輯」的宋代,要有一個這樣的人才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盡管接受了陳靈的提議,但趙對于炸膛問題的重視卻分毫未減,他要求大炮必須在樣炮試射達到炸膛率小于千分之一(樣炮至少要十門,每輪至少要發三炮,標準為十炮,總炸膛率為多次統計後匯總的結果。)後才能投入實戰。火繩槍和研制中的燧發槍由于加工難度大,炸膛威脅也不如大炮那麼可怕,所以要求稍微低一些,但趙要求工匠對槍管某些部位加厚,以確保就算炸膛也是在較前端,而不會傷到正在瞄準目標的士兵的臉。

此後火器的研發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很多,不過這也不完全是陳靈的功勞,火藥質量的提高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隨著曬鹽技術的不斷改進,硝石的提純技術也日臻成熟,而木炭與硫磺這兩種不溶物則更是早就解決了質量問題。

到了這個時候,趙終于將記憶中的軍用黑火藥固定配比、紙包彈藥等技術成果透露了出來,顆粒化技術也在不久之後由某位粗心大意的工匠學徒無意中發明出來,從此火藥不但爆炸威力遠勝從前,而且不同批次的火藥之間差異大大縮小,對火器標準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不過就算這樣,實用型槍炮的投入使用還是遠比趙想象的要晚得多,他這才想起前世看過的某篇文章,里面說在工業革命之前,一項發明誕生之後要轉為實際成果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時間,看來並非虛妄。

不過,趙有集體技術攻關這一利器,只要不惜成本,在一兩個領域使這一過程加快十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一位工匠提出在樣品基礎上額外增加槍炮管的厚度以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的主張,就被趙采納,並在後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士兵們卻一個個因為額外的負重而叫苦連天

火器一旦大規模投入使用,勢必會對整個天下大勢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但在目前,趙還得先把冷兵器戰爭打好再說,要不然這些研發中的寶貝搞不好就都成金人的戰利品了。而劉雖然在順昌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可是趙卻不支持他乘勝北上的主張,一則是第一師自身傷亡也相當大,亟需修整;二則是一師兵力不足,與金軍交戰尚可,攻城略地則幾乎沒有可能,因為他們根本就分不出佔領新地盤的兵力來,而如果將與一師同屬「揚州衛」(注1)的兩個二線師也派上,鞏固佔領地倒是沒問題了,可特區目前顯然還沒能力支持七八萬大軍外線作戰,尤其是在趙不想耽擱特區建設的時候。

「也不能總是我們衛軍出力,其他的部隊也該來喝點湯了」,趙隨即讓虞允文以他的名義上書,譴責金人背信棄義的行為,要求朝廷立刻下詔聲討,並利用金國內亂的機會發動全面北伐。而那些統兵大將的奏折比這還要早一些,像岳飛這樣的行動派,就更是以「金軍入寇」為借口,在朝廷北伐的詔令下達前,再次北進中原,反正名義上河南現在應該算是大宋疆土,他這樣做也合理合法。

其實當初無人願意接手河南時,岳飛倒是表態可以從襄樊地區移防到河南,但趙構考慮到岳飛對金人恨之入骨,又常常自作主張,如果讓他過去,很可能會鬧出不必要的摩擦,到時候破壞和議就不好了,所以沒有同意,愣是讓河南地區在近乎無政府的狀態下維持了一年多。如果當初趙構答應的話,也許現在的中原局勢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劉說不定就沒有一戰成名的機會了

由于金軍違約在先,南宋主戰派群情激昂,即使以秦檜的能力也很難壓制下來,再加上這幾年來宋軍連續不斷的勝利令趙構的信心增強了很多,而母親和妻女的平安歸來又令他不必投鼠忌器,趙構終于下了主動進攻的決心。于是,趙構與秦檜等中樞重臣商議後,決定采取逐次進攻的方式,以岳飛的神武後軍為先鋒,若其進展順利,則張俊、韓世忠和楊沂中三位大將經兩淮地區直取山東與河北。

本來趙構是準備對衛軍委以重任的,但趙對北伐另有想法,便虛報了大量戰損,推托說衛軍尚需修整一段時間。而趙構也考慮到這最後的底牌不能有失,便將其作為最後的總預備隊使用,不過如果局勢有利,衛軍也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戰。

趙心底里對父親制定的作戰思路不太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最不劃算的「添油戰術」。不過,考慮到趙構長期以來對金人的恐懼和不自信,他敢下旨北伐就已經難能可貴了,要他豁出去將全部籌碼都壓上,就太強人所難了,所以趙也沒有上書提出質疑。

這樣一來,南宋這次北伐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將取決于岳家軍的戰果,如果他們出師不利,趙構難得鼓起勇氣發動的反擊就會草草收場。岳飛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收到詔書後再次從後方調兵,再加上陸續來投的各路義軍,岳家軍的總兵力第一次突破了十萬人

注1︰趙將計劃中的九個衛按照傳說中的上古「九州」來命名,第一師屬于揚州衛,第二師屬于徐州衛。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