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震 撼

听完翻譯之後,那名叫做張英的宋兵不屑地朝地上啐了一口,「既然不論生死,那就和戰場無異,虧你還是個大官,連‘兵不厭詐’的道理都不懂嗎?」

詹會龍雖然翻譯得比較含蓄,但听到宋人一個小兵也對自己如此不恭,平清盛的臉色還是立刻就變了,不過他內心的震撼卻更大……自「刀伊之亂」(注1)後日軍的作戰方式已經進入了集團戰斗的階段,但是依然講究「光明正大」而缺少奇詭的變化。

雖然日本的上層人物有不少都讀過《孫子兵法》等傳自中國的軍事著作,但以他們一根筋的思維模式,實在很難理解。小國寡民的現實固然令日本人異常團結,但弊端也是相當大的。不過深受漢學影響的平清盛卻終于受到眼前實例的刺激而有所領悟,這在後來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還好老子戴了護腕,要不然準給砍斷了,這刀還真夠厲害的」,張英將受傷的左臂袒露了出來,只見上面還戴著一只鐵護腕,可卻被剛才那個日本武士一刀斬破了,但正是有了它的保護,張英才不致斷臂。

平清盛再次被氣得不行,「居然還有暗藏的護具,宋人實在太奸詐了!」,不過他這時又想到張英剛才的話,臉色很快就恢復了正常,並沒有就此發難。這次宴會中小小的插曲給平清盛以極深的印象,他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是「宋人很好相處,但決不要激怒他們」;第二個則是「宋人非常狡猾,和他們打交道,一定要多留點心眼」

詹會龍隨即向平清盛表示了歉意,說張英原先是江湖人士(他將其翻譯成「野武士」,便于日本人理解。),不太懂規矩,僅此而已。詹會龍心知在處置權上是決不能讓步的,趙雖然一向強調律法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的人即使犯了法,也得由他自己來處罰,這護短的特點也被詹會龍學了過來。而除非真的能夠百分百地秉公辦事,適當的護短對于一個領導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與詹會龍對士卒的愛護不同,出身名門的平清盛卻沒有將死掉的那個武士放在心上,只是面子上感到有些難堪。這種差別既是由于兩人的出身不同,也因為兩國之間雖然距離不遠,卻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

但由于見識到大宋全面領先于日本的可怕實力,平清盛在對南宋缺乏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犯了日本人常犯的錯誤(即低估弱者、高估強者,為此日本歷史上吃虧無數次,但就是改不過來。),認為即使能夠順利開海通商、引進大宋的先進文化和各項技術工藝,也決不可能在他的有生之年與大宋抗衡,由此選擇了全方面向大宋靠攏的做法,並在後來成為日本親宋派的領袖

「那個武士本領不怎麼樣,但這刀倒真是不錯」,張子蓋下意識的稱贊卻無意中轉移了大家的視線,之前僵住的氣氛很快就重新變得活躍起來。平清盛現在總算搞明白了宋國船隊的基本構成,原來他們竟然是兩個首領,由于日本鎖國已久,平清盛對于中土只有書本上的了解,很自然地拿他們日本的情況來生搬硬套,將詹會龍類比于公卿,而張子蓋則被他認為是武士的首領

本國的寶刀受到宋人稱贊,平清盛也頗為高興,他為了表現自己的慷慨,干脆將那把即使在日本也沒幾個人用的野太刀送給了張子蓋。不過,在了解到眼前的這位宋國「公卿」居然現在還只是一個平民後,平清盛的腦子又變成了一團糨糊。出于名門大族天生的驕傲,平清盛不自覺地對宋國「平民」產生了一點下意識的輕蔑,直到詹會龍突然詩興大發,要來文房四寶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平清盛的態度立時大變

這倒不是詹會龍的這首詩寫得多麼出色,且不說趙一直以來都在打壓詹會龍詩詞上面的愛好,以促使其將精力集中到軍政等正事上去,結果詹會龍現在的詩詞水準比起他五歲時幾乎沒有什麼提高;而且中日對于詩歌的評判標準多少有些差異,平清盛雖然深受漢文化燻陶,卻也未必覺得詹會龍的漢詩比他高明到哪兒去。可詹會龍的書法卻引來了日方一片驚嘆,平清盛甚至不顧自己的身份,厚著臉皮要求詹會龍再題一些墨寶給他作為留念

詹會龍在書法上幼得良師,也確實頗有天賦,苦練七年寫出來的毛筆字自然頗有神韻。然而,他的兩位書法師父趙構與虞允文雖然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書法家,可現在他們都還年輕,書法還遠未大成,就更別說他們這位如今才十三歲的徒弟了。

而且,詹會龍因為年幼時便遭遇了滅家慘禍,心理受到了相當大的創傷,他的書法在趙構的灑月兌婉麗與虞允文的雍容大氣之外,又多了幾分激憤之意。並且由于詹會龍還太年輕,控制能力尚顯不足,這股郁憤之氣幾乎是毫不遮掩地從他的書法中流露了出來,在崇尚平衡的中國社會中,並不是很受人喜歡,虞允文也因此批評過詹會龍多次。

但日本人卻是喜歡走極端的,而且他們的民族性格中又有畸形偏執的一面,所以詹會龍在中國人看來並不十分出色的書法居然在日本一炮打紅。而且,後來連詹會龍自己也無法理解的是,他早期的作品居然比晚期的成熟作品更加受人歡迎,這個民族實在是太奇怪了

即使是在最重視出身門第的社會中,任何一個能在某領域達到極致的人都會受到普遍的尊敬,何況書法還是一個極為高雅的藝術領域。再加上平清盛雖然多少有些貴族習氣,但比起那些正宗的日本公卿來,他已經算是好得多了。所以平清盛再也不敢因為詹會龍的年齡和出身而對他有半點輕視,甚至還明白無誤地表露了招攬之意,先前詹會龍不是說他現在還沒有出仕嗎?

可這些話听在詹會龍耳中,卻無疑是莫大的侮辱,他即使在大宋也是少有的天才,怎麼可能到日本這個小國當官?而且,居然還只是一個大臣的家臣?不過詹會龍思維速度極快,馬上就意識到這是自己此前的話引起了平清盛的誤解,當即強忍怒氣婉拒道,「實在抱歉,在下雖然尚未出仕,卻是有主君的」

這時平清盛才意識到詹會龍現在才十三歲,又是平民出身,沒有官職是正常的。可像他這樣的奇才,又怎麼會被一直埋沒呢?要真是那樣,他也不會有機會第一個代表中原皇朝抵達日本了。

不過詹會龍雖然聰明絕頂,身上卻也有中國文人最常見的一種毛病,那就是好面子,尤其是他很不擅長向別人發出請求。結果磨蹭了很久,詹會龍愣是沒有將鹿兒島的事說出來,反而內心漸漸煩躁起來,便要告辭離開,這時平清盛卻著急了,因為他也有事要向詹會龍求助。

注1︰公元11世紀,日本沿海遭遇被稱為「刀伊」的通古斯語系海賊多次襲擊,雖然最後都被日本地方武裝擊退,但卻暴露出日本軍隊作戰模式僵化的嚴重缺陷。從此以後,日本人對戰爭的理解才月兌離了幼稚的「一騎討」階段,律令制下以健兒制、選士制為基礎的軍團軍制完全的確立了起來,各軍團在統領的指揮下統一行動,不會再有此前那樣原始的各自為戰、單挑獨斗了。

「刀伊」據日本史學家分析應該是女真海賊,但考慮到當時落後的女真人尚無那麼先進的航海技術,所以很可能是與渤海人甚至高麗人合伙作案。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