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農村改革(上)

于是南宋一下子獲得了四五萬紀律敗壞的軍隊,以及不少只知害民的官吏,雖然其中也有些許好人,但終歸不是主流。盡管如此,趙構對此還是非常高興的,一方面是他自認為由此可以看出他乃是人心所向的天下「正統」;二來嘛,南宋目前還很缺人,所以就更要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姿態來了

雖然在那些偽軍和官吏的分配上,趙構優先傾向于兒子的特區,但趙卻並不領情。雖然現在特區發展蒸蒸日上,而且大氛圍也已經煥然一新,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來一些人品不太好的家伙,也應該能夠改造成一個合格的人才。但隨著特區人口的不斷增加(由于奪回淮北和馬鞍山地區的劃入,加上山東移民的強制遷入和尋常的流民涌入,特區人口已經接近二百萬了。),和各方面建設的持續發展,僅靠其內部培養出的人才便完全可以滿足需求,沒有必要冒險任用那些人品不端的外來人才。

何況岳家軍上次遭受重創,亟需補充兵力,而且岳飛在改造和使用垃圾方面是極有心得的。既然如此,趙為何不做個順手人情呢?其實這段時間以來,靠著本地征兵,以及從山東義軍之間轉正,衛軍現有的兩個師已經嚴重超編,總兵力達到了六萬余人。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快速擴充兵力是很不明智的,應該加強部隊訓練,以提高軍隊的素質為重點

雖然衛軍趁虛而入佔領了淮北,但此地無險可守,兵留多了負擔太重,留得太少,又難以守住。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反而會成為拖累特區發展的大累贅,趙思來想去,在衛軍目前依然不具備北伐實力的現在,要想牢牢佔據淮北,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改造地形」。

所謂「改造地形」,說白了就是將「培高田地農業技術」推廣到淮北地區。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如今的「培高田地農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淮南也得到了迅速推廣。可惜由于太耗人工,到目前為止,淮南兩路也只有不到三成的耕地改成了培高田地。

盡管如此,效益已經十分驚人,紹興六年,淮南境內所有培高田地小麥的平均畝產超過了四百斤,這還只是一季的產量,令特區的官吏無不歡欣鼓舞。再考慮到培高田地在軍事、抗災與生態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就更是令趙振奮不已。

余糧一多,可以月兌離農業生產的人口比例便可以隨之加大,所以培高田地的推廣速度必然會越來越快。趙粗略估計了一下,若集中特區的民夫集中改造淮北的田地,應該可以在一兩年內全部完成,到那時,衛軍拿下山東的時機便成熟了

隨著培高田地農業技術的逐漸推廣,中國傳統的以小家小戶為基本單位的耕作方式與其顯得格格不入,所以趙便開始建立大型農場。由于集約化程度高,那些古代農業機械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畜力的利用也更加合理,雖然單產沒有明顯增加,但耕作效率卻大大提高了,對土地所有者來說,收益比將土地分給一戶戶的佃農耕種要高很多。而且農場的模式也利于各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抗災防災方面,比起小農經濟來優勢就更大了。

但這樣一來,特區農村的生產關系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為農場耕作的勞動力不再是所謂的佃農,而是農業工人。看不起農民是不對的,沒有他們辛勤耕作,大家都得餓死,但同為勞動階級,工人相比農民而言,在紀律性、視野、學習能力、競爭意識等多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不說別的,將農民訓練成合格士兵所花的時間,一般都要比將工人訓練成合格士兵所花的時間更長。

不過這樣一來,特區需要的農夫數量將大大減少,這些失業的農民應該如何安置,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在短時間內,農民們的不滿爆發出來,亡國都是有可能的。但趙現在卻並不擔心,由于特區有大量的基礎建設要做,而宋代的勞動生產率又低得很,哪怕是失業人口再多一倍,也一樣可以容納。尤其是現在的基礎建設都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有把力氣都可以干,這就大大降低了就業成本,比起趙前世安置下崗職工來,可要容易得多了。

由于趙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大宋,基礎建設的工程量是難以想象的,培高田地、運河網、馬路干道網絡都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想當年光是鄭國渠這一項工程就耗費了秦國十五年的民力,雖然現在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非農人口比例也大大增加,但即使特區的非農業人口全部投入基建工作,也得花上一兩百年時間(當然是以特區目前的狀況來計算的,後來隨著人口的激增,和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完成時間大大縮短。但即使完工後,這些工程的維護一樣解決了數十萬人的就業問題。)才能將那三大工程全部完成。

而那些不適于體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則有迅速繁榮起來的出版業等著他們,所以特區根本不必為失業問題而擔心。至于那些既沒體力、又沒智力的家伙,那就實在沒辦法了。畢竟大宋現在的生產力水平還沒到可以養活大量閑人的程度,不過也不必太過擔心,這些人就算造反,也決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在別的朝代,這樣大的基建規模足以導致全國動亂,甚至因此亡國,但宋代卻不必為此擔心。因為其他朝代都是強征的民夫,不給錢不說,甚至連口糧也得自己準備,對那些貧民來說,這幾乎就是死路一條,他們當然會造反了。

而宋代都是出錢雇佣民夫來完成的,大家有活干、有錢拿,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麼會造反呢?而且特區在趙的一系列制度下,官吏從中克扣貪墨的情形要收斂很多,民夫們就更加不會有什麼意見了。

其實所謂「透支民力是亡國之道」,這「透支民力」應該改成「盤剝民力」才對。如果是自覺自願的等價交換(或者是偏離程度不太離譜的不等價交換),民力再怎麼用也不會有問題,而極不公平的交換,甚至是以暴力手段來無償剝奪,將百姓逼上絕路,那就確實是亡國的前兆了

由于淮南此前連年戰亂,出現了大量的無主之地,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衛王府利用推行「攤丁入畝」的機會無償接收,所以建設農場所需的土地倒是多得很。但趙這樣做還是引起了很大的非議,尤其是一些逃難他鄉的地主士紳,幾年後回來一看,自己的地已經被王府佔了,自然是非常不滿,到處說趙的壞話。

其實這些人中也有很多是被留守的士紳或者王府安置的流民佔掉了田產,但他們背井離鄉,現在大多勢力大損,又怎麼斗得過那些留下來的地頭蛇呢?而那些流民則是賤命一條,他們可犯不著為了那點田產弄出人命來。于是,在他們眼中代表朝廷的衛王府就成了他們攻擊的主要目標

趙怎能受此鳥氣,他干脆立法作出規定,無論出于什麼原因,土地閑置超過兩年的都將被直接沒收,讓他們早點死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方便管理的無奈之舉,在淮南這種與敵國毗鄰的地區,土地所有權的更迭是非常頻繁的,如果逃離很久產權依然能夠保留,那豈不是大多數土地都只能閑置了?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