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八十六章 科教事業

當然,必要的陸運還是不可或缺的,畢竟水運會受到降雨和干旱的影響,不過若只是一些易于防守的大道,騎兵還是沒有空子可鑽。一則是根本沒有迂回空間,二則大道是戰車的地盤,騎兵哪能抗衡?

另外,培高田地技術也無法用于山區和缺乏灌溉水源的干旱地帶,但前者本來就不適于耕作,而且防御上也完全不必擔心(騎兵能上山嗎?那金軍下馬登山?吳玠的戰績已經說明了一切);至于後者,趙打算盡可能將其建設成林區,經濟效益只在動輒絕收的耕地之上,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生態效應,同時林區也一樣是騎兵最頭痛的地形之一

誠然,這一切都需要不少時間,而若想將其推廣到全國範圍,二三十年時間都未必夠用。不過嘛,對于年方九歲的趙來說,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了

農業固然是古代國家最重要的根基,但工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哪怕只是作坊式的手工業。工業實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科技與工藝水平,第二是生產能力,兩者不可偏廢。

從長遠來看,要提高科技水平,最根本的途徑是大力發展教育,事實上趙為此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比起見效甚慢的學校教育,也不是沒有捷徑可走。

大力推廣已有技術便是極其重要的一招,雖說南宋工匠弊帚自珍的情結相當嚴重,但在重賞的刺激下,還是有不少工匠獻出了其祖傳的獨門技術,而那些同時被幾家作坊掌握的技術竅門則更是被趙一網打盡,這些工匠也不是傻子,只有第一個獻寶的才有賞賜,慢了就只能喝西北風了,反正技術壟斷眼看也保不住,不如拿點獎賞更實惠。

與此同時,趙還在軍事經濟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開始招募文人修訂書籍,並在每個州府建立圖書館。因為趙很清楚,光靠學校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科技人才的,還需要經過實踐的歷練,在此過程中如果可以查閱到大量的專業資料,無疑將大大節省時間。

而這種理論學習與實踐同時進行的自學模式,某種意義上比死板的學校教育更有針對性。歷史上的瓦特就是這樣,在研發蒸汽機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才知道自己需要學習那些知識,然後有針對性地學習充電,才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將其成功發明出來。

而且,修書與圖書館管理的大量工作崗位還可以收容那些因為特區改革而失去飯碗的酸腐文人,大大緩解了特區的社會矛盾。值得一提的是,在特區境內大部分學校,趙對其中的教師們進行了如同換血一般的大清洗,將那些整天「仁孝禮義」的舊文人統統掃地出門。這樣一來,特區的學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的窘境,但趙卻另有絕招。

在趙的授意下,不同班級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內容,然後再互相教學,需要的教師數量便大大減少了。這樣一來雖然教學效果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學生們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卻大大增強了,再考慮到宋代需要學習的專業課程數量與難度遠不能和趙前世相比,所以還是很劃算的。

同時,由于學生之間經常是互為師生,特區還因此出現了互敬互愛、互相學習、師生平等的特殊師生關系,成為大宋那更類似于父子的傳統師生關系的重要補充,這就更令趙欣喜交加。

此後,特區各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那些沒有家庭影響的上萬孤兒更是受到了徹底的洗腦(這麼說是不是太難听了?),其中的絕大多數後來都成了永遠忠于趙的堅定支持者,甚至為此付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

在此期間,天才少女陳靈(趙為其取的大名,古代女子只有閨名,大多不夠正式。)隨著理論知識的日益充實,又有了一些重要發明。其中因游標卡尺(注1)而領悟到的遠程測距方法對偵查敵情與繪制地圖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而新式發石機的發明則令衛軍的攻城能力月兌胎換骨,對不擅攻城的吳璘來說則更是助其補上了唯一的短板,以後誰想贏他,沒有更勝一籌的實力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中國傳統的投石機幾乎都是一次發力的類型,也即是說,以人力或者畜力拉動杠桿,由其另一頭將石彈之類的彈藥拋射出去。這種發力模式下,不但射程近、威力小,而且精度也很不理想,因為無論是人力還是畜力,都是有限的,射程和威力自然也有上限而很難進一步增強;而且發石機的拋射力還會隨人畜的身體狀況而上下波動,很不穩定,精度自然上不去。

而陳靈在幾乎學全了趙掌握的基礎力學知識後,很快便融會貫通用在了發石機的設計上,並想到了二次發力的全新模式。在從趙那里學到了加速度與重力的概念,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了驗證後,陳靈對大宋原有的發石機樣式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

她讓人力畜力通過滑輪組將重物提到高處再突然放下,墜落的重物砸在杠桿上將另一端的石彈拋射而出。這樣一來,只要杠桿強度足夠,拋射力便幾乎可以無限增大。

而且由于只要下落重物的重量和高度不變,發石機的拋射力便不變,其精度自然也大大增加,而且還可以提前估算出來,為後來拋射依靠引信定時的炸彈產生了可能。

同時,由于借助滑輪組而大大節省了人力畜力,攻城部隊的規模也被大大壓縮,保護起來自然容易得多,野戰部隊便不再需要分出過多兵力進行保護了。

在其後的兩年里,陳靈又對彈道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這種新式發石機日益強大。紹興七年,第一期定型的新式發石機被趙命名為「飛雷炮」,它不但可以將五百斤的石彈拋射到一百步(一百五十多米)開外,而且幾乎做到了指哪兒打哪兒,同時它還可以發射火藥彈以及火油彈等特殊彈藥,令金軍聞風喪膽。

甚至在真正的火炮發明出來以後,「飛雷炮」依然以其更高的精度(早期的前膛火炮裝藥量不夠精確,火藥質量也良莠不齊,發**度是遠遠比不上二次發力的投石機的。)和威力(三百斤的火藥彈可不是早期火炮能夠打得出來的)在衛軍的戰斗序列中佔據了一席之地,這種情形維持了十年之久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發明是趙所創,卻由于陳靈的意外發現而產生了更大的價值,那便是金屬螺旋彈簧。趙讓銅匠搞出這玩意只是為了給戰車減震,以進一步增強車兵的戰斗力和戰車的地形適應性。誰知陳靈卻在因為好奇而進行的一些小實驗中意外地發現了「虎克定律」,而使得金屬螺旋彈簧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注1︰中國古代早就有了卡尺,趙見其式樣與前世的游標卡尺極為相像,便想制作出可用的游標卡尺。奈何他動手能力一般,還是靠了陳靈的幫助才最終完成,算是合作發明,不過陳靈不願居功,趙只能郁悶地多出一個新發明,他明明不想樹大招風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