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水域管理

雖然水分蒸發量的概念對宋人來說很難理解,但只要說明植被對于水土流失(減輕風沙危害的功能雖然也不難解釋,但對從未見過沙塵暴的江淮地區百姓來說,就算明白他們也不會在意……)的預防作用,他們就應該能夠理解植被保護的重要性。

而其中的道理不難解釋,農民也容易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再加上趙如今在特區的威望已經相當之高,所以保護植被的重要性很快便為特區的官吏百姓所接受。相對來說,馬鞍山等山區丘陵地帶的居民更容易理解,所以趙說得較為清楚,而平原地區土層較厚,趙便只提水土流失會將肥沃的土壤沖走而令莊稼減產這一點。

而必須保護湖泊等水域的緣由就更難說清楚,因為大部分原因都與水分蒸發量這一概念有關。最後趙無奈地放棄了對沼澤濕地的保護,而只保護湖泊和河渠,理由則是其在防旱抗澇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水運相比陸運而言極為低廉的運費。

河渠湖泊在防旱抗旱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就算趙不說,也沒幾個人不知道,但防洪中的作用就沒幾個人清楚了。為此趙專門畫了幾幅示意圖,雖然其中因水分蒸發量大增而產生的氣候調節作用被趙忽略了,但他的講解依然證明了河渠湖泊對防洪的巨大現實意義。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是先想通洪水是怎麼來的?是天上直接下來洪水將房子沖垮的嗎?顯然不是。」,趙準備先將這個問題解釋給一些聰明好學的學生知道,再由他們向同學和特區百姓作科普宣傳。

「大家都知道,土壤可以吸水,但土壤吸水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沒到這個極限值,它吸水的速度同樣有一個上限。而當一塊土地上方降雨的量大到超過該地土壤吸水的容量,或者是降雨的速度超過土壤吸水的速度,那麼便會形成積水,積水多到一定程度,便是所謂的發洪水了。」,趙繼續講解道。

接著,趙又畫了三幅示意圖,第一幅是平地,他用自制的教鞭指著說道,「其實,如果你們有時間做個試驗,就會發現若是平地的話,即使再大的暴雨,積水深度也相當有限,至少淹死人是根本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會有令無數人家破人亡的大洪水呢?你們看下第二幅圖就明白了」

「是因為高地的雨水全都匯集到了窪地!」,看到第二幅圖中的高山和湖泊(其實也就兩條線,一條橫著的S型曲線,和代表湖面的一段直線),大家都是聰明人,很快便全明白了。其中更有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連趙下面要說的話都想明白了,「我明白了,若是沒有湖泊,洪水便會淹沒窪地。呃,不對,應該這麼說,只有窪地是湖泊時,人們才能安全還是不對,應該說是反正那些窪地遲早要被洪水淹沒,不如讓它們成為湖泊,也算是變廢為寶。」

「說得很對,而且湖泊還能引水灌溉,對防旱大有幫助,再加上湖區水產豐富、又可以提供便利的水運,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湖泊,而不能急功近利,為了增加一點田地面積便圍湖造田。」,趙相當高興地贊許道,同時還作了一定的補充,「你們都學過如何計算面積和體積,所以應該可以理解,湖泊面積越大,發洪水時水位上漲的高度便越小,危害自然也就小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趙便開始講解第三幅示意圖,他畫的是培高田地的縱切面,因為這正是他理想中旱澇保收田的最好模板。

培高田地在作了一番調整後產量大增,第二季小麥的平均畝產超過了三百七十斤,而最高畝產甚至達到了九百余斤,並且這其中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畢竟現在還只是處于試驗階段而已。

由于這是培高田地技術有史以來第一次為中國農業生產作出貢獻,身為技術引進者的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連說話的聲音都帶著喜悅和驕傲

趙有些得意地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在平原上,由于各地高度差異很小,洪水難以下泄,只要雨水稍大,田間積水就在所難免。雖說房屋和人畜未必有事,但若是莊稼被淹壞了,對農民來說依舊是滅頂之災。可是,如果開挖了足夠多的渠道的話,那又會怎麼樣呢?」

「首先,雨水會優先聚集到溝渠里,地上的積水自然會少很多;與此同時,田地被墊高,自然很難被淹沒,即使較大的洪水,對農田也很難構成多大的威脅了。而且溝渠里的水可以很方便地引來灌溉,幾乎是旱澇保收,另外河泥還可以肥田,想不豐收也難啊!」,看趙現在這神情,培高田地技術雖然還不成熟,但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面積推廣了。

這也難怪,雖然培高田地的實際畝產並不像統計出的數據那樣眩目(因為溝渠的水面不能種植作物,若將它們的面積算進去一攤薄,也就增產一成左右。),但畢竟是比傳統種田技術要高產一些,而且將來畝產還會進一步增加。再加上這些高產田還都能旱澇保收,比起傳統的農田實在優越太多了

同時,渠道里面雖然不可以種植莊稼,卻可以養魚養鴨,不但能夠改善農民的營養狀況,還能增加他們的收入。將這份收益也算上,培高田地的優越性就更明顯了。

再加上渠道可以改善氣候,調節生態,其主干渠道還可以作為運河使用以便利交通,這價值就愈發難以估量。

而且,以培高田地為基本模塊的運河水網系統也是陳規所創立的「綜合防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軍事上的意義甚至比經濟和生態效益更大。只要將邊疆地區的田地都改造成這種形式,那些仗著騎兵優勢踐踏中原的蕃族將會寸步難行。當這些田塊擴張到他們老家的時候,任憑他們如何悍勇,也只能等死了

可惜的是,這一重要農業技術的局限性也是不小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推廣到整個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南宋境內大多數百姓都是吃大米的,特區位于長江下游,就更是如此,而培高田地必定是旱田,如果在長江中下游推廣過度培高田地技術,水稻產量勢必銳減,而佔城稻這樣的旱稻又非常難吃,宋朝生活水準較高,百姓可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只要吃飽便滿足了

不過從當初剛開始試驗培高田地技術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多,趙現在也總算想到了變通的方法。他打算只將特區境內三分之一的田地改成培高田地,畢竟宋朝百姓富裕是沒錯,但那只是指自耕農和市民,而大量無地少地的佃農還是相當貧苦的。以他們的消費能力,盡量增產才是王道。

那些保留下來的水田基本照舊,但趙卻打算建設起發達的運河網(注1),這樣一來境內運兵的速度將快得驚人,而且耗費也會大大降低,雖然初期投資大一些,但長遠來看是值得的。而水田地區本來就不利于騎兵行軍,只要運河網建立起來,就算沒有培高田地系統中的深渠,防御也完全可以放心。

注1︰不是大運河那種可以航行千噸大船的,能讓載人百十個的中等船只通航即可,工業革命前的英國就能做到,沒理由人力更加充足的大宋做不到,何況特區境內本就河網密布,有大量的天然河道可以利用。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