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六十章 農業技術

「嗯」,趙也早有這樣的想法,點了點頭……但他所慮甚廣,並非僅有農業上的問題,很快就想到了軍事方面。于是趙便向陳咨詢,是否可以將渠道挖得寬一些、深一些,這樣當金軍來襲時,他們的騎兵便根本無法馳騁,而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則可以大佔便宜。金軍騎兵自然可以只走大路,但那樣一來其機動力的優勢便無從發揮,宋軍防御起來也要容易得多了。

「這樣自然是可以的,在遇到旱災時灌溉水源也會更充沛。」,陳卻搖了搖頭,「可是挖出的那麼多土方卻不好處理,如果運走的話費用太高,可如果堆在田里又會將其墊高,淮西以水田為主,這樣一來可就成了旱田了」

「墊高?」,听到這兩個字趙突然想起前世無意中看過的一則報導,里面提到了一種特殊的農業技術,其核心思想正是挖渠和墊高田地,稱為「培高田地農業技術」。歷史上,這一技術在西元前一千多年時由秘魯山區的農民發明,之後漸漸失傳。直到現代的科學家重新將其發掘出來,它的真正價值才顯露了出來

「培高田地農業技術」中培高的田地寬為4-10米、長達10——100米、高約90厘米,它們由溝渠分隔成大小基本均等的幾塊泥質平台,作物就種在這些泥質平台上。而培高這些泥質平台的泥土實際上就取自于開挖渠道時所挖取的泥土。

農民們之所以要在這些培高的田地而不是在周圍的平地上種作物,是因為采用這一培高技術有以下幾個優點︰渠水的溫度可以保護作物免遭安第斯山區寒夜里經常出現的霜凍的侵襲;渠道可以及時地將多余的水排出,從而保護作物免遭洪水襲擊;由于毛細作用,渠水可以及時地被吸收到田地;而且農民通過手工也可以輕易地從渠道中取水灌溉,所以作物可以免遭干旱侵襲;作物可以從培高田地的泥土中所含的有機肥中吸取營養,而這些富含有機肥的泥土取自旁邊的渠道,含有綠藻、家畜排泄物和腐化的植物枝葉,其營養程度要優于化肥。

這一農業技術除了耗費勞動力以外不耗費其他任何東西,而且渠道中還可以養魚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由于具有以上優點,在1984年秘魯試驗培高田地農業技術時,試驗田每公頃產土豆30噸(即畝產4000斤),而其旁邊采用進口農機和化肥種植的對比田每公頃則僅產土豆8噸(畝產1600斤)。

由于培高田地農業技術是一個自我支持而且生產效率更高的體系,它不但可以增加產量,而且因為不必施用化肥,可以節省能源,降低環境污染,因此逐漸在美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好幾個拉美國家得到了推廣。

趙當初看到那則報道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技術在中國大有所為,因為它只需要一種投入,那就是勞動力,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農業勞動力。可是後來就再也沒了下文,也沒听說哪里搞起這個,趙也就漸漸地淡忘了,畢竟他又不會種田,記這個有什麼用呢?

直到今天陳提到墊高田地,趙才再次想起這一技術,不禁動了試一試的念頭。由于前世這一技術在中國無人問津,趙對它是否真的可以大幅度增產多少有點懷疑,便只以這種技術可以防御旱澇災害為由,搞了一百個地塊作為試驗田,大約一百五十畝地,反正淮西現在什麼都缺,就不缺土地。

出于軍事上的考慮,趙讓人將田塊間的溝渠挖到三尺深、兩尺寬,再厲害的騎兵也難以逾越。如果只有一道,好馬不難跨越過去,可跨越第一道之後,戰馬必將因為慣性沖進第二道溝,就算它觸地後能夠立刻再跳,前面可還有無數道溝

趙不由心生憧憬,要是全國的田地都整成這樣,北方諸蕃的騎兵優勢將蕩然無存。可是當田塊弄好之後,趙卻發現這種田地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首先,因為田地抬高,所以只能作為旱田,而長江流域卻大多是水田;其次,廣挖溝渠意味著當地必須有較為充沛的降水,或者有鄰近的灌溉水源,不然這種方法就無從談起;另外,由于田塊較小,無法使用大型農業機械,但這對宋代的農業生產而言,倒是沒什麼影響。

想到農業機械,趙突然想起中國古代其實有過很多重要發明,可是由于技術傳播太慢,而且自耕農也沒那個財力進行前期投入,其中的很多都已經失傳了,就算得到應用,影響也十分有限。

于是趙便動了在古代搞機械化的念頭,雖然古代的農業機械無論是動力還是效率都不能和他前世記憶中的現代化農機相比,但總比手動要有效率得多了。由于陳在農機方面也很有造詣,趙的想法很快就變成了現實,于是他便又搞了一百多畝的試驗田進行對照。

其實陳對于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有些擔憂,萬一效率提高太多導致佃農失業那就不好了,但趙向其保證他有辦法解決空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現在金軍仍然強大,每能騰出一個務農人口,便可以多一個青壯當兵,這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農業固然是立國之本,但工商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而趙尤為重視各種技術的推廣應用,甚至超過了發明創造新技術。因為和農業技術一樣,大多數手工技藝傳播面極為狹窄,再加上很多工匠都有只傳一子的白痴(請原諒筆者用這個詞,因為確實很白痴,無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于家族和個人,除了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以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傳統,導致極多的技術因此失傳,這也是大宋空有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卻無法產生壓倒性優勢的原因之一。

打個比方,若是美國只有百分之一的企業應用了二十一世紀的先進技術,而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用的還是十八世紀甚至更低水平的科技,美國還能有現在這麼牛逼嗎?而宋朝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為了改變這一切,趙一方面積極推廣那些「無主」的技術,就像那些農業機械一樣;另一方面則想方設法讓那些祖傳工藝向大眾公開。前者還算順利,只是花銷較大,但後者卻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畢竟趙現在雖然風評日佳,但威望畢竟不夠,若貿然用暴力手段,後果不堪設想,還得斟酌再三。

而衛王府如今的財政狀況雖然已經有所好轉,但也給不出太高的補償,何況即便給出金山銀山,也一樣有老頑固不願將祖傳技藝公諸于世。無奈之下趙也只得暫時退卻,反正他還年輕,來日方長

趙在推廣技術時,並未一味地追求技術的先進性,是否易于推廣也是很重要的評判標準。以煉鋼為例,灌鋼法比炒鋼法要先進一些,但趙卻大力推廣炒鋼法,而灌鋼法只用于軍品制作。因為炒鋼法雖然掌握較難,但技術的改進潛力大,並且有可能衍生出工業化的煉鋼方法,而灌鋼法只適用于小作坊的生產,這也是歷史上為什麼平爐煉鋼法首先出現在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業與手工業技術的推廣與研發,都需要大筆的投入,而僅靠淮西一地的稅收,是遠遠不夠的。好在當初打發回泉州徹查走私的李充沒有辜負趙的期望,他利用局內人的優勢,順藤模瓜揪出了近百家私自向國外輸出大量銅錢的「倒爺」,並將他們的家產全部抄沒。這下泉州本來欣欣向榮的對外貿易一下子就遭受了重創,直到二十多年後才重新恢復繁榮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