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五十九章 變 法

所以中醫接好的骨頭,多少都有點變形,做一般的工作倒是影響不大,可打仗時卻會要人命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有誰敢在訓練中發狠,弄得自己或戰友傷筋動骨啊?

王繼先不愧是天下傷科第一人,他選擇的柳條軟硬適中,外敷的中草藥也有獨到之處,所以經他治愈的骨折病患,倒是有不少能夠完全康復。但中醫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經驗積累,那些接受速成教育的軍醫想要學到王繼先接骨的本事,不花上幾年十幾年的時間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趙既然發現了這個問題,自然不吝將記憶中的夾板和綁石膏的做法告訴大家,從此以後,宋軍將士雖然對骨折仍有習慣性的畏懼,卻已經很少有治不好的了。由于後顧之憂消除,衛軍的戰斗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戰意方面。而且訓練強度也可以進一步加大,這使得趙將來在淮西推行義務兵役制成為了可能

軍事改革進行得有聲有色,但宋朝的問題並不僅限于軍事方面,內政上問題也相當之多,趙為此也是煞費苦心。鉛活字印刷術目前已經比較成熟,而滾筒式印刷機的出現更是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得報紙的推出成為可能,這對趙所要推行的變革實在是大有裨益。可惜宋朝識字率雖然為歷朝之最,卻仍然遠未達到每家都有人能夠讀書看報的程度,全民掃盲刻不容緩。

為此,趙發動了一千多名學校里的孤兒配合官府的掃盲行動,這也順便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對于容易自閉的孤兒們來說,是很有好處的。敬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誰好意思跟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過不去呢?再加上中國百姓普遍怕官,所以掃盲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

在報紙正式走上街頭之後,趙終于放手一搏,對淮西的各項制度進行了全面的革新,「法治」也由此開始漸漸替代在中國推行了數千年之久的「人治」。趙規定,在淮西除了謀逆等十惡不赦的大罪外,將全面改用新法。

新法分為刑法和民法兩部分,前者仍依照慣例由地方官負責,後者則由新設的職位法官負責,法官同時還肩負著向士民講解法律條文的重任,這一點是從商鞅變法中學來的。

等到時機成熟,執法權將從地方官手中徹底剝離出來,實現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分離。按照趙的規定,只有對他人造**身傷害的罪行,才會觸犯刑法,經濟問題則歸入民法的範疇,但若因此傷害他人,則一樣會觸犯刑法,比如侵吞賑災糧款以致饑民餓死,是肯定要處以死刑的。而對于不夠死刑的刑事犯罪,趙光明正大地為其制定了「勞動改造」的章程,淮西現在還窮得很,可沒余錢養閑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趙很明白,所以他並不敢一步到位地制定一大堆的法律出來,而是先依照漢高祖劉邦當年「約法三章」的內容——「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先制定刑法與民法的框架,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再不斷添加新的條文。而已有和新增的案例則成為制定新律法的主要依據,從這一點來看,新法雖然仍應該算是成文法,卻已經帶有很濃的海洋法系色彩了。

由于目前仍是亂世,大宋現在也沒有建立陪審團的條件,趙采取了「立法從寬,執法從嚴」的做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為目前秩序仍未完全恢復,法律若太復雜,居民根本沒心思記;而若執法寬松,法律的威嚴將蕩然無存,何況執法尺度一旦放寬,是沒有底線的,很容易成為**的溫床。何況趙還規定,禁止嚴刑逼供,在取證時也更偏重物證,這無疑令嚴刑峻法的危害大大降低

相比立法時的謹小慎微,趙在行政方面的舉措,則完全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中興大宋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漢人自古以來就以勤勞智慧聞名于世,從來就不缺人才,之所以現在大宋人才匱乏,只不過是因為大宋沒有合理的選人用人制度罷了。在這方面,趙延續了軍事改革中的「尚首功」思想,毛遂自薦?可以!官員舉薦來的?可以!但一開始只能算試用,試用期滿表現合格才能轉正。

對于已經在職的官吏,趙也沒有放松要求,將「末位淘汰制」引入政績考核之中,雖然略微殘酷了點,卻大大提高了官府的工作效率。由于前世親眼見過「政績工程」的危害,趙並沒有將地方建設劃入考核之中,而更看重各地賑災等應急響應的表現,以及百業興旺的程度。而王府以及技術部門的官吏則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看辦事的效率與結果,後者則只看冷冰冰的工作業績。

無疑,這些新制度似乎很沒人情味,但正是這些被後世批評為「矯枉過正」的做法,一點點改變了中國自從漢代以後「重做人,輕做事」的傳統,為大宋全方面興盛掃平了部分障礙。

但趙也並非不知變通,至少目前淮西的科舉考試還是照常進行,只不過因科舉上榜而被派到淮西的官吏,他趙一般不收罷了。而對那些還沒資格當官的秀才、舉人,趙也本著「榨干最後一點剩余價值」的理念將他們雇到學校擔任文史類課程的教師,只要想辦法在面子上滿足了這些書生的虛榮心,他們一個個還是趨之若鶩的,畢竟淮西小學教師的收入比知縣都高

有著現代記憶的趙明白工商業很重要,可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生產若不搞好,一切都無從談起,而且趙想將淮西搞成日後全國改革的模板,所以不可能單純走吸血中心的發展路線。

好在趙手邊有一個與自己同名的農業專家,這令他對搞好淮西的農業生產充滿了信心。而陳雖然淡泊名利,卻也迫切渴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為百姓造福,所以極其賣力,很多還沒來得及寫入著述的農業技術,都早早地通過口述的方式向淮西的農民進行推廣。

其中梯田的推廣就是他先提出趙才想起來的,由于淮西丘陵面積較大,經濟和生態上的收益自然相當可觀,而且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趙能夠理解他急切的心情,畢竟陳已經年近六旬,在這個年代算是高齡的老者了。

也許是被陳一心為民的情懷所感染,趙常常陪著這個有時顯得很討人厭(陳居然認為只有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令其一心一意耕作,才能保證農業技術持續發展進步)的老頭下到田間地頭觀察農業的生產狀況。這一無意的親民舉動,進一步提高了趙在下層百姓心中本就不錯的人望,而且似乎是意外地引發了南宋第一次農業革命

「陳老,看來今年淮西豐收已成定局,百姓們的苦日子總算到頭了。」,趙看著田間早稻普遍下彎的谷穗,欣喜地說道。

陳看上去卻沒那麼開心,他輕輕搖了搖頭,「這不過是今年運氣好,沒有遇上旱澇災害罷了,若不能盡快開挖渠道,保證淮西境內的田地都能旱澇保收,今年的好運未必能夠持續多久」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