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十七章 牛痘接種

蒙元與滿清入主中國,它們是獲利方,民族文化本該繼續好戰……但它們在文明程度上遠遜于漢人,人數也遠不能和哪怕是已經被屠殺掉大半的漢人相比,所以反倒被漢文化的反戰傾向影響。蒙元抗拒融合,所以受到的影響較小,使得蒙古民族始終好戰,但代價是沒在中原待多久就被趕了出去;而滿清在文化上(也只是文化上,其他方面要到民國建立後才開始)並不完全排斥融合,結果統治了漢人二百多年,但自己也殘廢了,晚清的國恥因此數不勝數。

與明朝初期類似,這一屈辱的經歷使得共和國開國後民風與國策傾向短暫地再次強硬了一把,可慣性仍然存在,如今已經再次變得溫和起來。不過由于核武器的威懾,倒未必會像宋明那樣死于安樂,掌握好一個「度」即可。

總之,不解決這一根源,即使民風暫時改變,也不可能持久。也即是說,必須想辦法增加對外戰爭的收益,並降低其過程中的損耗和戰敗後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若能不敗最好)。對于現在的淮西來說,前一點倒不難,因為現在淮西民眾窮困不堪,這種狀態下戰爭動力是最足的。不過,光有動力卻沒有實力,那也只是送死而已,淮西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

好在淮西雖然現在是滿目瘡痍,但自然條件極好,由于水網密布、湖泊眾多,不但提供了大量水產品,而且旱澇災害的威脅都大大降低。所以只要局勢安定下來,肯定會有大量流民涌入,這便為淮西經濟的恢復提供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而且有虞允文這樣的宰相之才坐鎮,即使趙那些來源于前世的點子不能發揮作用,也完全能在幾年內讓淮西足食足兵。

但是,若宋朝的軍事制度不改變,就算對外戰爭勝利,也只有出戰的官兵可以從中獲利,朝廷和百姓卻都得為其買單,這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爭繳獲不能再由軍隊自行分配。

而由于大宋官吏**成風,趙也不想過早地將這個權力交給朝廷,而決定暫時由衛王府代勞。這樣內部解決,也可以避免過早引起各大軍頭的警覺,就讓他們以為只是趙在玩過家家吧。

由于此前淮西軍的劣跡,淮西的士林與百姓對神武右軍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厭懼。不過趙現在還有更急的事,便把初步整頓軍隊的大任交給了虞允文,對于和土匪沒多大區別的原淮西軍將士,他趙可沒把握一下子就將其改造過來。

虞允文雖然年輕,但他是太子的師父,又深得官家看重,大家都知道其將來必定前途無量,自然不敢輕慢于他。而虞允文不但武藝精通,神射之術更是令王德這樣的宿將都很佩服,他更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氣質,說出話來令人不自覺地就順從。歷史上采石大戰中,當時不過是一個小官的虞允文,卻能夠令軍心渙散的沿江守軍團結在其麾下拼死抗敵,這種特質無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類似人物有元首、戴高樂、本朝太祖等等)。

虞允文先是與王德等高級軍官談話,做通了他們的工作,為自己整肅軍紀掃除了最大的障礙。隨後虞允文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先重申軍紀,然後在次日正午即對軍中違紀的二十五人(只能在半天內就處理,要不然人數一多便不好辦了。)做出了處理,其中干出斗毆傷人與搶劫財物這種惡劣罪行的四人被立即處死,一時間全軍震恐。而其余的二十一人則要按照軍法挨上或多或少的軍棍。

可這時趙卻聞訊趕了過來,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先生,軍棍打下去很容易導致內傷甚至殘廢,不如改成皮鞭比較好。」

「殿下,只要軍法官注意分寸,一般不會出現殘廢的情況,而軍法若朝令夕改,豈能令人信服?」,虞允文仍然下令行刑。

「不行,正因為行刑者的想法可以影響刑罰的輕重,軍法的公平性便受到了影響,而皮鞭下去,真假一看就知道了。何況皮外傷再重都可以恢復過來,只要知錯能改便又可以為我大宋御敵盡忠,但萬一殘廢,這輩子就毀了一半啊!」,趙據理力爭道。

虞允文並不是一個固執不化的人,听後也覺有理,便下令淮西的軍隊以後都以皮鞭執行軍法。這件事在神武右軍之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原來官兵們都只當趙這個七歲的女圭女圭到淮西來只是做做樣子,虞允文才是實際領導者,但今天看來顯然不是這麼回事。

而且趙對軍法的改動,大多數下層士兵都是非常歡迎的,以前要想軍法官行刑時不下重手,往往不得不花錢行賄,但普通士兵當中有錢的畢竟不多。以後全都公平了,這些貓膩便也成為了歷史,大家由此對趙這個大宋的儲君好感大增。

而其後趙還效仿眾多穿越小說里的豬腳到營中慰問將士,甚至親手為其上藥,就更是贏得了軍心,王德等將領心中不由暗叫厲害。只是一天的工夫,淮西軍這支舊式軍隊「軍為將有」的傳統便受到了破壞,不過趙這些天另有要事,並沒有在軍隊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

那麼趙這些天到底在干什麼呢?現在他正在復習並實踐前世的一些專業課程,具體地來說,他是在研制疫苗。這個念頭一開始只不過是為了他自己而已,趙才七歲,雖然體質已經改善了很多,也絕不可能百病不侵,萬一染上天花之類的不治之癥,那豈不是死路一條?于是趙便想起了前世學過的免疫學知識,先將種牛痘的方法試驗了出來,因為書上講得很詳細,所以並沒有花費多少工夫。

然而,趙也遇到了一個讓他躊躇良久的難題,哪兒去找志願者呢?宋代雖然文化昌明,但人民群眾的覺悟還沒高到哭著喊著要以身試藥的程度,以至于很多名醫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在自己身上試驗。

趙可沒那麼偉大,最後無奈之下他只好買來一個小孩做接種牛痘的試驗,盡管牛痘沒什麼危險,但他的心里還是不舒服了好幾天。由于目前的淮西殘破不堪,賣兒賣女的大有人在,趙買來這個小孩只花了十緡銅錢,據說還買貴了

不過趙不久之後還是想通了,就算他前世那些試藥的志願者,不也一樣有經濟補償的嗎?于是趙後來干脆建立了一個專門機構來雇佣受試者,根據危險程度給予不同數額的經濟補償,這令疫苗的研制進度大大加快。

由于注射器以南宋的工藝水平難以制成,牛痘是以沾上痘漿的銅角刺破皮膚的方式來接種的,雖然疼了點,倒是非常方便。由于宋代早已有了「人痘」接種方法,趙解釋起來也不太費力,可百姓們對于牛痘能在人身上生效還是有些將信將疑。

最後趙不得不下命令給一千個小孩強制接種,他們的家長出于對官府的畏懼,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但其後的一年內,那一千個小孩當中,沒有一例感染天花,牛痘的有效性終于得到了證明。那些孩子的家長也由怨恨變成了感激,紛紛奔走轉告,再加上王府也進行了大力的宣傳,趙在淮西迅速得到了百姓的衷心愛戴。

趙初時有些愕然,但很快便明白過來,中國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感恩的人群,歷史上張角、孫恩等人既然都能夠靠著療效不確切的符水獲得百姓支持,何況現在效果確鑿無疑呢?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