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三龍繞周 第八十三章 御駕親征

二月初,汴京的柳枝剛剛露出女敕芽的時候,幾匹快馬馳過北方的荒原,分別從北門和西門進去晉陽城。馬上的騎手有喜有憂,喜的是帶回了好消息,龍顏大悅,賞賜少不了。憂的是沒能完成任務,不知會不會惹怒龍顏,招來災禍。

半個時辰後,幾封重要人物的親筆書信出現在北漢皇宮的御案上。劉崇一一看過之後,哈哈大笑。大殿的空曠將笑聲不斷放大,傳遍整個晉陽城,北漢國,甚至傳到千里之外的汴京城。

林旭新婚燕爾,左擁右抱的幸福日子,來隨著來自晉陽的笑聲而結束。二月初九日,並非大朝會的日子,皇帝柴榮急詔文臣武將進宮議事,規模與緊急程度都是顯德朝頭一次,所有人都意識到有大事發生。

大慶殿上,柴榮在御案前不斷踱步,以至于階下的大臣無一人敢落座,都暗自揣測這位年輕皇帝的心思。良久,柴榮才回過神來,說道︰「諸位愛卿,怎麼都站著?坐下說。」顯然他並未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但皇帝發話了,就是聖旨,一些年老的大臣腰背早已酸楚不堪,如蒙大赦,趕忙坐下。

柴榮從御案前拿起一份公文,沉聲道︰「各位愛卿看看這個!」內侍將早已謄寫好的副本,紛發到眾人手中。目光掃過,眾人心驚不已,確實有大事發生。

事情就出在北漢身上,郭威的死訊傳到晉陽,北漢皇帝劉崇高興不已。令他心驚膽顫的宿敵已死,後周在他眼中便是失去利爪的老虎,不足畏懼。于是想趁著即位的柴榮年輕,周朝朝政不穩的時候,出兵南下,作為後漢王朝宗室,他要報仇復國。

北漢的實力畢竟有限,想要一舉成功就必須聚齊更大的實力。于是臨近北漢的契丹、麟州、府州、夏州都收到了劉崇的合作邀請。結果是府州折家不置可否,麟州楊家派出一位公子前來,契丹最是慷慨,由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萬余騎兵南下,與北漢三萬大軍會師晉陽。兩家合兵一處,氣勢洶洶向南撲來。汴京並不知道,定難五州李光睿已經答應劉崇,暗送運送戰馬糧草支援。甚至,必要時會用非常手段出兵相助。

後周昭寧節度使李筠反應迅速,立即派出部將穆令均率兩千人試探,迎擊北漢軍,自己親率主力在後扎營,策應。本函前鋒張元徽頗有心計,短兵相接之後,佯裝失敗逃走。穆令均年輕氣盛,不防有詐,貿然率軍追擊,因而中了北漢埋伏。

李筠所部也因此受累,前線優勢完全倒向北漢一邊。李筠無奈,只得及時退兵潞州,憑城池固守。同時,求援的緊急公文及時向汴京送來。

「諸位愛卿都怎麼看?」柴榮朗聲問道。

宰相馮道率先發言︰「北漢犯境,朝廷須及時派兵抵御。」沉吟片刻又道︰「恕臣冒昧,妄自揣測聖意,似乎官家心中已有定計?」

柴榮朗聲道︰「不錯,北漢殘余必須迎頭痛擊,朕意,御駕親征。」

御駕親征?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立即一陣軒然大波。大臣們紛紛低語,交換意見,一時間,場面混亂不堪。

「官家,征北漢確實勢在必行,我朝人才濟濟,英勇善戰的將軍不在少數,應付北漢足矣,官家不必親自涉險。」已經有大臣出來反對。

「官家即位不久,人心不穩,不宜御駕親征……」第二個反對的,理由相當直白。

柴榮朗聲說道︰「太祖皇帝生前常領軍征戰,威名赫赫,父皇剛剛仙逝,北漢劉崇老人便來犯境,意思再明顯不過。若朕不敢親自出戰,恐怕會辱及太祖皇帝英明,所以朕必須應戰。」

「官家,北漢前番剛剛遭遇晉州之敗,劉崇怕是不敢輕易南下。末將認為,北漢只是小規模的試探進攻,不虞擔心。」一名武將如是說道。數月之前,背後曾有一次試探性的進攻,被周軍在晉州打的落花流水。

柴榮說道︰「恐怕不是這麼簡單,劉崇有了契丹支持,氣焰囂張。趁我國大喪之際南下來攻,視我年輕,缺乏治國經驗,意欲吞並整個大周,朕不能不親征。」

「話雖如此,可目前我朝形勢如此,官家確實不宜親征。應該穩固堅守才是,為帝王者不可輕易冒險。」宰相馮道的反對,立刻引起一大批人的附和。

重臣率先,眾臣反對,柴榮面色沉郁,說道︰「昔日唐太宗也曾多次御駕親征,方建立盛世大唐,朕為何就不能?」

「敢問官家及的上唐太宗嗎?」宰相馮道不以為然,讓柴榮很是窩火。畢竟他剛上台,元老級重臣倚老賣老,讓他很是無奈……「你……」

「官家恕罪,臣也是為官家和大周著想,太祖皇帝創下這份基業不容易……」三言兩語間搬出了先皇郭威,柴榮還能說什麼呢?郁悶之計,舉目四望,正好看見默然不語的林旭,眼中閃過一道精光。

「林旭何在?」

听到皇帝呼喚,林旭趕忙起身出列答道︰「臣在!」

「林愛卿勇冠三軍,太祖皇帝敕封為雁翎將軍,常听父皇說起林愛卿足智多謀,軍遠見卓識,不知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拿死人說事,動不動扣上大帽子,這是誰都會。

眾大臣心中不禁好笑,官家這不是自說自話嗎?林旭是誰?柴官家的連襟兄弟,心月復之臣,林旭的話不就是他自己的嘛。很多大臣心道︰看來官家是鐵了心要御駕親征,一會可不能表錯了態度。一些比較理智的大臣則是想听听林旭之言,這位年輕的將軍在軍事的見識他們還是很佩服的,畢竟河中與汴京的戰績擺在那里,誰也抹殺不掉。

林旭一直默不作聲地听著群臣與皇帝的爭論,看的出來,柴榮御駕親征的情緒高漲。這事做主的還是皇帝自己,既然如此就隨他心意嘍!當然他並非曲意迎奉之徒,這樣想是有理由的。

可以說,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位年輕皇帝的遠大抱負,從他自比漢武唐宗就看的出來。當然這些都是其次,目前最重要的是穩定統治,

就像大臣所說,新君即位,人心確實不穩,因此就不能御駕親征嗎?柴榮並不這樣認為,相反他正是想通過親征抓緊權力,提高自身威望,鞏固帝位。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這時候,取得一場屬于自己的勝利,對柴榮具有非凡的意義。成功早就英雄,即便是冒險他也會嘗試。有理由相信,很多臣子都注意到此節,但因為自身利益、或是太多的束縛、或是不同角度的不同思維方式,以至于無人支持皇帝的想法。

這些理由只能擺在心里,柴榮不能說出來,林旭也不能說,更不敢說。皇帝垂詢,就必須得有個說法,林旭沉吟片刻說道︰「臣支持官家御駕親征!」意料之中的答案,柴榮臉上露出一絲喜色。

有固執的大臣問道︰「林將軍的理由何在?」

林旭朗聲道︰「如今北漢與契丹聯合來犯,淮河兩岸,南唐蠢蠢欲動,西北諸藩的臣屬關系也名存實亡,大周形式危急。這時候正需要一個英雄站出來,振奮軍民信心,抵御外辱,提升國力威望,這個人非官家莫屬。如此一來,我大周必然興旺繁榮,將來定能一統天下,否則蠶食日久,必有滅國覆亡之禍。」

其實也就是一番有用的廢話,大帽子扣的老高。合了柴榮的心意不說,也讓臣子們不好反駁,滅國覆亡之禍這等罪責,誰能擔當的起?

「林將軍之言確實振聾發聵,可是此戰有幾分勝算?官家的安危又如何保證?」馮宰相問道,這位宰相也是處處為周朝著想,只是老成持重有些過頭了,忠心倒是不在話下。

林旭答道︰「適才說道,我大周將領人才濟濟,御駕親征更會激勵三軍士氣,勝算只會增不會減。至于官家的安危,林旭不才,願親自護衛駕前。」

林將軍之勇如雷貫耳,數次護駕有功,眾人也都清楚。話說到這個份上,還有什麼好反駁的呢?

林旭自己事自己知,柴榮前期的征戰與統治十分順利,個人安危更沒有什麼問題,所以才敢「夸下海口」。當然他堅信,憑借自己的實力,只要沒什麼大意外,保護柴榮周全還是沒有問題的。

趙匡胤、石守信,潘美,曹彬等武將紛紛出列贊成,當然最出乎意料的還是駙馬張永德,如今的禁軍高官。不知他是出于什麼樣的目的?什麼樣的動機?這個時候林旭不會深究,柴榮也不遠深究。因為就此拍板決定——御駕親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