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章 所謂劃江而治

第三章所謂劃江而治

長安,即隋朝時所興建的大興城。

在武德二年,名之‘京城’,並廢去了洛陽東都之名。

不過,此時的長安,並非後世所說的長安。或者說,武德三年時的長安,尚未竣工。

這座歷史名都的修建,足足歷時七十年之久。

從開皇二年開始,到永徽二年外廓竣工,才算是整體結束。

不過,此時的長安,已經初具規模。整座城郭分為三個部分,最北部為宮城,宮城以南是皇城,也是各屬衙所在之地。皇城意外,防衛外城,是住宅區和商業區。

城市大體為方形,城牆環繞,周圍長約七十里。

外城仍在修建,但輪廓已然成型。東西長十八里又百十余步,南北廣十五里有一百七十余步。城牆高一長八尺,大約有四米左右。城內縱橫是一條南北大街,十四條東西大街,交錯縱橫,共設立有一百零八坊,並有東西兩市,各佔兩坊之地。

長安外城前臨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在黎明的曙光中,透出磅礡之氣。

李言慶立馬于渭水之畔,不由得心中萬分感嘆。

所謂大唐氣象,此時,已初具崢嶸!

「王爺,請隨我入城吧。」

王明偉催馬上前,落後象龍半個身子,輕聲道︰「已過寅時,陛下定等的焦慮。」

抬頭看看天色,李言慶點點頭。

「柳亨率部直接前往河南王府,闞稜帶一隊兵馬,隨我前往皇宮覲見。」

早在三年前,李淵就在長安為言慶準備好了一座府邸。不過當時李孝基尚在,所以王府就掛在李孝基名下,為邕王府,坐落外城的隆慶坊,毗鄰春明門以北。

王府佔居一個坊市,其規模絲毫不弱于秦王府等幾座府邸。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李淵對李孝基父子,是何等的看重。不過,李孝基福薄,在這邕王府里住了沒多久,就戰死于陝州。李孝基死後,邕王府也就隨之荒廢下來。

據宮中傳聞,當時很多人看重了邕王府的位置。

這其中,就包括李淵如今最為寵愛的嬪妃,尹德妃。據說,尹德妃曾向李淵討要隆慶坊,賜予她的父親。但李淵卻嚴厲斥責,說這隆慶坊乃宗室所有,任何人不得染指。後來尹德妃還專門向宗室打听,隆慶坊究竟被賞賜給了哪位宗室。

而宗正寺回答卻是‘不知道’!

也難怪宗正寺這樣回答,因為李言慶當時還未歸附,其身份不過寥寥數人知曉。

後來隨著李言慶宣布易幟,歸附李唐,邕王府隨之變更為河南王府。

這座王府,自武德二年中就空置下來,等待著李言慶的接受。本來,按照規矩,還會有一個儀式。不過考慮到李言慶提前抵達,李淵也就不再講那些排場,早在昨晚就開始清理,並派工部侍郎武士和太子左春坊博士鄭宏毅在府中等候。

言慶吩咐完畢後,與王明偉直入明德門。

此時,城門已經開放,守城的門卒正在清理走道。

遠遠見一隊騎軍風馳電掣般奔來,也不禁嚇了一跳。

「左監門都尉王明偉,奉旨迎河南王進宮面聖。閑雜人等立刻散開,讓出通路。」

沖在最前面的千牛衛,大聲高呼。

一听是奉旨行事,門卒哪敢上前阻攔,連忙讓開道路,只覺一股風呼嘯著掠過,不由得激靈靈打了個寒蟬。

騎軍入城之後,迅速分成兩隊。

一支往隆慶坊行去,另一支則直奔朱雀門。

「河南王是哪一個?」

門卒尤未弄清楚,疑惑的向門伯看去。

「連河南王是誰都不知道,你這家伙,以後別想有什麼出息了……你忘記了,年初朝廷不是頒布旨意,封鵝公子為河南王嗎?鵝公子是誰……你真是沒救了!

虧你還天天听那三國演義,鵝公子就是編寫三國演義的人!

他是邕王之子,早先一直在滎陽征伐。聖上前些日子不是下旨,命河南王返京嗎?」

「三國演義?我倒是听過……不過那好像是半緣君所著吧。」

一群人用鄙視的眼神看了那門卒一眼,有好心人道︰「鵝公子,就是半緣君,也就是河南王千歲。」

「听說河南王在洛陽和秦王有些不對付。

這次他前來長安,只怕這京城之中,要有熱鬧看嘍!」

「休得胡言亂語,趕快清理通路,別耽擱了時辰。」

門伯連聲呵斥,門卒們三三兩兩的散開。他返回城門卷洞,叫過來一個門卒。

「立刻通知燕掌櫃,就說河南王已然返京。」

——————————————————————

朱雀門外,一名內侍,正翹首而待。

王明偉帶著李言慶來到朱雀門前下馬,那內侍連忙走上前來,「可是河南王千歲?」

「正是本王!」

「奴婢田豐,忝為內常侍,奉陛下旨意,恭候王駕千歲多時,請王爺立刻隨奴婢進宮吧。」

武德二年時,李淵定下宮中宦官的品級。

在這個時代里,內侍是太監的統稱。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太監,可以被稱作內侍。

整座宮城,不過四名內侍,算是太監頭子。

而內侍之下,尚有內常侍(六人),內謁者、內給事(十人),又有謁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和寺人各六人。這七十二個人,組成了整個宮城官宦的核心權力圈。之下有設立五局,各局官宦頭領,基本上就是由這七十二人擔任。

內侍統五局,內常侍協助內侍。

李言慶不禁一怔,月兌口道︰「你叫田豐?」

田豐愕然道︰「奴婢是叫田豐,王爺認得奴婢?」

「這個……不認得,不認得!」

不過這田豐能為六常侍之一,想來也是個很得李淵看重的角色。對于這些宦官,言慶說不上有惡感,但也談不上什麼好感。畢竟,史書中記載的宦官,大都是反派角色。歷史上宦官之禍最嚴重的幾個時代中,唐朝絕對算得上是一個。

李言慶道︰「請大人帶路!」

「王爺卻是客氣了,這是奴婢的本份,怎勞得王爺一個‘請’字?」

說著話,田豐在前,李言慶在後,走進皇城。

從朱雀門進皇城,左右兩邊分別是鴻臚寺和太常寺。在往內走,就是尚書省所在。

闞稜帶著一隊萬勝軍,在朱雀門外等候。

王明偉則前去交旨,亦不隨李言慶前往。一路上,田豐就和言慶,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其大致內容,無外是關于蕭隋遣使的事情。

李言慶知道,田豐和他說這些,定然是受了李淵的意思。

讓他先了解個大概,一會兒見到了,李淵還會詳細的向他說明。

蕭太後遣房玄齡入京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她準備和李淵,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如果李淵同意,蕭太後願意讓出淮河以北的地區。

但李淵必須保證,五年之內,不得與蕭隋開戰。否則的話,蕭楊聯合,定與李淵死拼。

劃江而治?

李淵絕對不可能同意這件事情吧!

言慶不免感到疑惑︰蕭太後求和的意圖,非常明顯,無非是想要借五年時間,平定江南的局勢,而後與李唐形成對抗之勢。

五年,以蕭太後手中的勢力,加上張仲堅,房玄齡這些人協助,絕對能掃蕩江南。畢竟,在言慶看來,後梁的蕭銑如今看似比蕭太後強大,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

而蕭楊相爭的話,也不可能出現不死不休的局面。

無非是東風壓倒西風,亦或者西風壓倒東風。只要蕭銑露出敗相,江南就會立刻平定。畢竟,蕭太後和蕭銑都是蘭陵蕭氏族人,同時也是南梁蕭氏的後人,不太可能死拼。

如果江南統一,勢必會出現第二次南北對峙的局面。

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那麼所謂的大唐盛世,就可能隨之煙消雲散……

李淵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厲害,但他卻在猶豫,這說明,蕭太後手中,還有一張底牌。

就因為這張底牌,所以蕭太後的氣很足,更令李淵猶豫不決。

越往宮中走,這守衛就越是森嚴。

田豐帶著言慶承天門外,就止住了腳步。

一名黑衣內侍,在承天門外等候。田豐急匆匆走上前去,恭敬道︰「安大將軍,河南王到了!」

按照宮中的規矩,官拜內侍者,有大將軍餃。

這位安大將軍,是李閥老奴,早在李淵父親的時候,就已經追隨,對李家忠心耿耿。

他本名安士則,年近七十,同時也是宮中四大內侍之首。

田豐這心里暗自震驚!

陛下讓自己在朱雀門外等候李言慶,已經說明了他對李言慶的看重。此前,長安流傳著陛下對河南王不滿,把他調至長安,是為了教訓他的謠言。不過,李淵讓田豐守在朱雀門,說明這謠言,並不真切。若只是教訓的話,何需派他等候?

可現在看來,陛下應該沒有要懲罰河南王的意思,甚至對他很看重。

自李淵登基以來,何時見過安大將軍親自出面迎接?這種程度的看重,就連秦王也未必能夠享受。自李淵武德登基以來,似乎只有在確立太子後,招李建成進宮的時候,安大將軍出面過一次。而這一次,河南王覲見,安大將軍竟然等候在承天門外?

「王爺,陛下在大興宮,已等候多時!」

李言慶看得出,這安大將軍的氣派,不比尋常內侍。

連忙道︰「請大將軍通稟。」

「通稟就不必了,陛下有旨,河南王到來之後,即刻覲見……請王爺隨老奴來。」

田豐就這樣,止步于大興宮外。

而李言慶和安士則,一同步入承天門。

這大興宮,應該就是後世的太極宮吧!走進承天門,就看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在陽光下閃爍光芒。

長安,是所有漢人心中的夢!

後世常言西安就是長安,可實際上呢?後世的西安,不過是長安的一隅而已……

深吸一口氣,李言慶突然想著大興宮,拜了三拜!

而這其中的意義,也許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對言慶這古怪的舉動,安士則也不太理解。不過他願意認為,這是李言慶對李淵的尊敬。

「王爺,陛下在立政殿,已侯了一晚,請隨老奴前往。」

大興宮實際上包括了大興宮,掖庭宮和東宮。武德三年初,李淵將武德殿賜予李元吉,而後將承乾殿賜居給李世民,把萬春殿賜居給了李玄霸之後,大部分時間,是在立政殿中和朝臣商議事情。

言慶點點頭,隨著安士則往里走。

安士則突然道︰「兩年前,也是老奴領著邕王千歲往西苑面聖,卻不想,從此天人永隔。」

「大將軍認得我爹?」

「如何不認得!」安士則笑道︰「當年邕王在世時,與老奴閑聊時,還提過你呢。

只是後來老奴入了宮,與邕王的接觸就少了些……邕王是個好男兒,也是個痴情的男人。早年間,皇後還張羅著想要給邕王介紹一門親事,結果邕王卻拒絕了!」

言慶心里一動,敏銳的覺察到,眼前這個老太監,和父親之間的關系,似乎很好。

「以後,還請大將軍多關照。」

「王爺啊,您這話可就說錯了……應該是老奴拜托您多關照才是!

不過老奴有一句話,也不知王爺能否听得進去。王爺身邊有不少能人,想必這次來長安,也給王爺出了不少主意……呵呵,長安比不得洛陽,但王爺心中坦蕩,又何必在意其他?陛下對王爺是看重的,如若王爺畏首畏尾,想來陛下心里,一定會非常難過……」

老太監這一番話,令言慶心里一咯 。

來長安之前,杜如晦也好,薛收也罷,或是當面,或是來信,都有過一些叮嚀。

但內容無非就是︰長安不比洛陽,你去了長安,人生地不熟的,最好能韜光養晦。王爺你的功勞也高,陛下產生些顧忌,也是常事。實在不行,可以效仿蕭何嘛……

也就是要他低調行事,盡量忍讓。

說實話,言慶在來的路上,也一直是這麼考慮。

可現在听安士則這麼一說,似乎早先那所謂的韜光養晦,全不需要。

不但不需要韜光養晦,甚至要張揚些,要鋒芒畢露一些……這樣才會對他有好處。

是真心提醒,還是暗藏陷阱?

李言慶不禁犯了嘀咕。

不過,李淵在歷史上,倒也算是個很奇特的皇帝。

至少在李淵當政時,並未屠戮過功臣。似乎除了一個劉文靜之外,他誰也沒有殺。

早年追隨李淵的人,過的都挺好。

殺劉文靜……

李言慶覺得,恐怕是別有原因。

野史中記載,李淵登基後,多次與人開玩笑說︰朕如今是皇帝了,你們想不想當皇帝?

竇威還好些,不予理睬。

不過,卻嚇住了獨孤懷恩,後來起兵造反。

李言慶想著心事,不知不覺中,和安士則就來到了立政殿門外。

「皇上,河南王到了!」

「玉娃兒到了嗎?」

一個略有些顫抖,帶著幾分激動之情的聲音,從大殿中傳出,「玉娃兒,快快進來。」

「王爺,皇上叫你進去呢。」

李言慶一開始沒反應過來。

畢竟,‘玉娃兒’這名字,很少有人稱呼。

李孝基在世的時候,這麼叫過他幾次,而其他人,大都是直呼他的名字,或稱他的表字。

听得出,那聲音里,帶著關愛之意。

李言慶醒悟過來,一整衣衫,邁大步走進立政殿,恭聲道︰「臣,李言慶叩見皇上。」

立政殿中,有好多人。

李淵居中端坐龍床,兩邊三三兩兩,則站立著十幾個人。

李世民也在其中,不過看他站的位置,似乎並不靠前……除此之外,言慶大都不認得。

「玉娃兒,快快起來,讓朕看看!」

李淵從龍床上起身,繞過龍案,邁步走下玉階。

在眾目睽睽下,他把言慶攙扶起來,上上下下的打量許久,突然笑道︰「玉娃兒,這一次,朕不再算是傷仲永了吧。」

李言慶一怔,旋即反應過來。

連連搖頭,「當年是臣年幼不懂事,還請陛下恕罪。」

仁壽四年時,李言慶與王通賭斗,在竇家的將軍堂見過李淵。當時的李淵,正準備前往滎陽,還抽空當了一次評判。

賭斗之後,李淵想見見李言慶。

不成想言慶卻跑去龍門山讀書,寫了一篇《傷仲永》,表示不見任何人。

那也是李言慶唯一一次,和李淵見面。此後言慶在圓壁城與麥子仲擊鞠,李淵也在城頭觀戰。不過,言慶卻沒有覺察……

「一晃十六載!」

李淵拉著言慶的手說︰「昔年垂髻童子,如今已長大成人……若九郎尚在,定然歡喜非常。」

說著話,李淵的眼圈就紅了!

李言慶這心里,也升起一股暖意,輕聲道︰「萬歲,且請保重。」

「好了好了,今日見玉娃兒來,朕理應高興才是。」

李淵說著,扭頭對殿中眾人道︰「養真一至,朕無所懼矣。」

這一句話,令殿上大多數人,都變了臉色。

有微笑者,亦有愁眉不展者,更多人,則是陷入了沉思。

在李淵的帶領下,言慶與眾人一一見過。那年紀在三旬上下,頜下美髯者,正是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身旁,有一群人,想必是和他比較親近的臣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太子少保李綱。除此之外,還有李行之,竇抗,竇賢等人……

而李世民身邊,也有一些大臣。

其中則有刑部尚書劉政會,以及一干重臣。

不過,最讓言慶留意的,還是站在李世民身旁的一個青年。

看年紀,也不過二十出頭,少言寡語。身材不算太高,但很結實,給人一種剽悍之氣。

雖然他未開口,言慶依舊能感受到,此人身上所帶來的那種壓力。

「慶哥,還記得我嗎?」

覺察到李言慶的目光,青年微微一笑,開口詢問。

「你是……玄霸?」

「哈哈哈,父皇,兒臣說的沒錯吧……慶哥肯定能認得出我。」

這青年,正是趙王李玄霸。

上次和李玄霸相見,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李玄霸還有些病怏怏的,看上去非常瘦弱。然則七八年過去後,李玄霸卻變得強壯許多,毫無當年的病色。

「你身子,可大好了?」

「有勞慶哥惦念,小弟的病,已經好多了!」

李玄霸言談之間,頗有禮數。

這時候,李淵返回龍床上,咳嗽了一聲。

「玉娃兒,朕緊急將你迎來,是因為發生了一件事情。

你素有智謀,見識也非同常人……所以,朕想先听听你的意見。事情的緣由,想來你也知道了一個大概。蕭隋派來使者,欲向朕求和,以江水為界,劃江而治。

他們願意讓出淮水以北的疆界,並提出,在江水和淮水之間,興建集市,隋唐兩國,不駐兵馬。

朕想知道,你怎麼看待此事?」

李言慶想了想,沉聲道︰「若陛下不同意,蕭隋意欲何如?」

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以及裴寂等一干人,臉上頓時流露出一絲贊賞之色。

哪怕是李世民與言慶不和,也不禁暗自感慨。

這李養真,一句話就問到了關鍵。

李淵臉上笑容收起,凝視言慶,沉聲道︰「蕭隋使者言,若朕不願議和,蕭隋將聯合突厥,夾攻中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