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七章 卷尾︰袁氏幕府

袁世凱的吏治措施一出台,頓時天下嘩然。從來沒有哪個官員敢于公開自己的賬目,接受天下人的監督,袁世凱不僅讓手下人做,而且自己也照做不誤!經過《江南商務周刊》一傳播,袁世凱又一次成為「天下奇人」。如今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中,百姓們談論得最多的話題,就是那個政務公開制度。江南歷來是士子們集中的地方,加上江南貢院又在金陵,因此這里更是成為清末政治思想最活躍的之處。金陵的知識分子們不甘寂寞,他們分成兩個陣營爭論不休,擁護新政者,多數為激進一些的讀書人,他們說袁世凱敢擔當,有魄力,而且新政能夠起到肅清兩江吏治之功效;反對者基本是些極度保守的讀書人,他們反對的理由是「為官者,一方父母也」——哪有孩子監督父母的?說白了,這些人就是怕百姓有了監管官員的權力,將來會監管到他們頭上,畢竟大部分人讀書的目的是為混個官位!

若說保守讀書人對新政的反對,僅僅限于言論範圍,那麼被新政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三省貪官,就必須付諸行動。政務、賬目公開制度開始真正實施後,兩江貪官們紛紛向朝廷上書,他們不僅反對新政,而且彈劾袁世凱。面對來勢洶洶的彈劾,袁世凱立刻反擊,他聯合左宗棠、徐世昌,甚至包括翁同龢、醇親王等人一起上奏,大陳新政之優。由于袁世凱上任後沒有處置任何一個官員,打壓異己之說根本不成立,而且新政中的吏治思想,是對一個官員最基本要求——廉潔!那有什麼人會反對不是一目了然嗎?何況袁世凱自己也沒有耍特殊。他一樣接受廉政公署的監督——既然兩江總督都能做到,下屬官員為何做不到?于是朝廷不僅沒有處置袁世凱,反而對其大加贊賞!

貪官們一看︰彈劾無效!這不要了親命嗎?一旦廉政公署真的開始核查各地的衙門存銀、現款,那麼必定要盤清過往賬目——兩江之地有幾個賬目經得起推敲地官員?就在這些貪官想不出解決辦法以頭撞牆之際,一種說法悄悄在三省官員中流傳︰如果自己調離三省,袁世凱既往不咎!頓時,兩江第一次從主要的官員「輸入地」變成了官員「輸出地」。三省那些有問題的官員紛紛開始走門路、托人情,試圖到別處任職——以前人人垂涎的江南肥缺,現也被視作中國最苦的苦差。看著給自己帶來大量收入的江南官帽子成為雞肋,慈禧坐不住了——她為自己六十大壽的費用擔心。這時候。固倫公主出了個主意︰兩江官職可以競價銷售(拍賣)。沒料到這招還真靈,雖然這些官帽子價格掉了一點,但還是被「競價」銷售一空。要是有心人留意的話,他們會發現,江南官帽子購買者有個共同的特點——年輕,而且競價基本在一兩輪之後就會成交。花掉了大筆銀子,袁世凱為助學會、演武堂、護國學堂的學生們人人都買到了兩江官職,三省常設地7個道員、14知府、6個直隸知州、121個縣令被袁世凱換成自己的心月復——將近一半的地方權力真正落入袁氏幕府手中,而且袁氏幕府侵吞兩江的腳步還在繼續……

伴隨著侵吞兩江腳步的加快,袁世凱手中的人才開始出現短缺。演武堂、護國學堂經營多年。為袁世凱儲備了不少人才,不過他整個戰略中。夏威夷佔據很重要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主要地位——所以兩所學校大量精英被抽調過去參加建設。助學會是袁世凱經營最短的一個組織,里面能用的人不少,但都是些青燈黃卷下「自學成才」的傳統讀書人,忠誠與能力上還有待考證。隨著兩江三省官員地調動越來越頻繁,加上袁世凱的工業、軍事、民生、經濟、商貿、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地展開,袁氏幕府開始如饑似渴的吸納著各方面的人才。同時為了能夠讓自己人掌管兩江,袁世凱的幕府也開始對一些品級較高的官員敝開大門!

看著越來越龐大的幕府機構,袁世凱為了便于管理,將幕僚暗中分為三個層次︰核心成員、外圍成員、過渡成員。核心成員,指的是那些已經完全對袁世凱以及他的造反事業死心塌地的幕僚。這些人基本是袁世凱一手培養起來的;外圍成員,指地是象唐紹儀、胡萼卿這些對袁世凱十分認同,又有機會轉變成為核心成員的朝廷官員與其他人才;過渡成員,就是對袁世凱友好而且認同。但是無法真正拉攏的人員,這些人是袁世凱為了控制兩江,暫時使用的各路官員。但不管是哪個層次地幕僚。招募的時候,袁世凱都要求他們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就是必須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才能,更重要的是具備可以培養地潛質!這個幕府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新中國的政府成員班底,與其將來找人才,不如從一開始就培養人才,而且培養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忠誠。除了有才能以外,袁世凱還要求幕僚須能夠接受西方先進技術與社會理念,最起碼不反對。袁世凱對兩江,乃至全國的發展構想,都遠遠超越這個時代中國的傳統思維,與其找些有聲望的老夫子,不如找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最後一個要求,也是袁世凱最重視的一個素質——愛國而不忠君,最起碼可以在將來變成不忠君!一個以造反為目的的幕府,如果其成員忠于造反對象,那就等于找死!

在督府夜宴後,唐紹儀、胡萼卿兩人最先投入袁氏幕府中

|唐紹儀,袁世凱心中一樂︰一大批可用之人馬上幕僚!在清朝,總共官派過四批留學「幼童」,他們于1872737475分四次留學國外。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對大清末期的外交、鐵路、工商業、軍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奉獻——首先在能力與觀念上,符合了袁世凱選擇幕僚的要求;其次。這些人現在地年齡大多在二十到二十五、六歲之間,適合培養,而且按照歷史記載,到了民國時期,這些學生們依然進入政府擔任著要職,有的甚至當上了總理、各部部長,因此把他們變成「愛國不忠君」者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後,任用這些人還有個好處,那就是他們官派留學生的身份,可以公開安排到各個崗位。

由于唐紹儀在留學幼童中地位很高。加上袁世凱現在的聲望,對公派留學生的招募出奇的順利。詹天佑(善于修建鐵路,現在閑居)、梁如浩(善于管理鐵路)、鄭廷襄(善于橋梁建設,布魯克林大橋的設計者之一)、蔡廷干(原任福建水師士官,馬尾海戰後閑居,後來的民國海軍元帥)、周壽臣(在多處海關任職,與唐紹儀同校、同鄉)、蔡紹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