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大風起兮雲飛揚 第五章 惟願鹽糧濟世人

「听說了麼?今天朝堂的大臣們要在這里發糧食!」一位興奮的長安小販抓住身邊的一位陌生人,大聲嚷嚷道。

「當然知道,要不然我來這里干什麼!說起來也奇怪啊,不是說長安除了郿塢,早就沒有糧食了麼?他們哪里來的糧食!」

莫說普通百姓,就是那些聞訊而來的世家大族,都有些莫名其妙。

「文泰兄,你說,他們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一位錦衣華服的中年朝著自己身邊的一位儒生拱了拱手,臉色十分不解。

「叔治,還記得最近趙太僕說的那些話麼?」他口中的文泰兄語氣莫測高深,他其實也弄不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秘密,但他相信,這事兒和趙岐放出來的那些口風有關。

他這麼一說,那位叔治臉色頓時變了,有些氣憤的說道︰「文泰兄,趙大人說的難道是真的?朝廷真的打算將咱家那些拿不出地契的田地全部收回去?這怎麼行?這是我家辛辛苦苦努力數十年才謀得的,怎麼可能就這麼交出去。這讓我怎麼和族里交代,怎麼和先人交代?」

這位叔治姓段名蘊中,字叔治。他家乃是長安附近數一數二的大地主,擁田千頃,礦山三座。當年董卓初到長安之時,他就給董卓送上了一份薄禮,但是卻給他的那些手下人比如李儒李肅等送上了重禮,讓他們說好話,讓董卓誤以為段家無甚家產。這才逃過了一劫。而其他不聰明的人,則被董卓命人搶了個遍。

這一次,听說董卓已死,他才敢帶著一干家兵和幾位門客來長安。昨天的祭天之禮沒有趕上,已經讓他很是懊悔了。不過,今天听說明鏡台有什麼典禮。他這才帶了人前來湊個熱鬧。

這位文泰兄姓朱名野,乃是他的一位故交。朱野雖然家室不如段蘊中,但是由于身處長安,和長安的官員們交情不錯。所以,他才會知道一些內幕消息。

朝廷命趙岐和馬日磾準備清理田畝,按人頭分發土地的事情,他們是早有耳聞。但是,都不甚放在心上。他們不相信朝廷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滑天下之大稽之事。

但是,現在,他們的心中卻是另一種想法了。

「如果朝廷這次真的能拿出糧食來的話,咱們這次麻煩可就大了。西涼軍听說已經歸順新任司徒,要是咱們不肯交出田畝,他們直接硬來,抄家滅族,我們怎麼辦?」

段蘊中臉色十分難看,西涼軍的殘暴他又不是不知道。莊里那些佃戶是怎麼來的,他心知肚明。還不是為了逃避戰亂自賣入段家的。這要真有朝廷給他們撐腰,分田地,發糧食,他們還會安安心心給自己種田耕地麼?

武力反抗的話,自己手中的家丁倒有數千,可全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角色,就算聯合其他各家,湊齊了幾萬人,那又于事何補?不過是幾萬插標賣首的草人罷了!

「說起這位新任的司徒,真的讓人懷疑,是不是大漢真的要再次中興了!那天我有事沒有來觀禮,但是,據來過的人說。他真的是當場,當著大庭廣眾的面消失了!」

朱野也有些陰沉了臉。天下喪亂,其實,他並不看好漢室,不然,也不會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別去投靠幾位他看好的諸侯了。可是現在,他真的懷疑這一步是不是走錯了!

當初王莽亂政,朱家先祖就是從龍之人,他們親眼看到過劉秀是如何秉承天命,在十死無生的情況下還能反敗為勝!甚至,朱家的先祖更是經歷過數次大戰!

現代研究劉秀經歷的人,就曾經有人戲稱,新帝王莽乃是穿越者,而光武帝劉秀則是位面之子,秉承位面的賜福!

所以,才會有13騎軍沖擊42萬大軍的神奇事跡,昆陽大戰甚至從來沒有被列為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案例。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以少勝多的案例分別為︰

牧野之戰,柏舉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郾城之戰,鄱陽湖之戰,白溝河之戰,以及絕對有爭議的寧遠之戰。

可昆陽大戰,不滿一萬的守軍,加上數千的援軍,幾乎算得上是全殲四十二萬大軍,這是什麼戰績?

正因為如此,自劉秀之後,劉家秉承天命的說法才會如此深入人心!

所以,朱野才會想,萬一這一次天命還是在劉家的話,這朱家未來的方向,可得重新考慮考慮了。與這個相比,底下的那些田地倒也不用擔心。田地沒了,只要人還在,不都還是可以掙的麼!

他不提起司徒還好,一提起,段蘊中就有些抓狂。

「听說,董卓是被司徒秦煌秦霸先用奇物引天雷炸死,同死的還有董卓手下的數十位飛熊軍親衛,還傷了數十名,個個慘不忍睹!他又讓董卓一系和前司徒王允一系的官員自陳功過,放掉了大部分人,甚至連呂布這等三姓家奴都能饒恕。那些人誰不對他感恩戴德?」

「我听到的說法,那個人乃是天人下凡,擁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手段。這次分田地的提議也是他提出來的!說不定,這是你我的一次大機遇啊!」

朱野搖頭晃腦的正說著,突然驚奇的咦了一聲,指了指不遠處的一行人。

前方紅甲紅馬的緹騎開道在前,然後是執大戟的羽林衛,輿服導從,光滿道路,鼓瑟吹笙,金瓜金錘,一行車馬正浩浩蕩蕩的朝著明鏡台開來。

人群一陣騷動,有人認出了這是天子出行的儀仗!

果然,四個人高馬大的黃門抬著步輦,上面正襟危坐的正是小皇帝劉協,而他的身後,第一位跟著的是秦煌,然後是趙岐馬日磾等朝堂大臣。

朱野和段蘊中,以及人群中的有心人早就看呆了。這秦煌無根無底,宛若飄萍,但是,為何趙岐趙太僕等人都甘居身後?

他們不由得,想起了董卓!上一個站在趙岐身前之人,甚至,與天子並行的大漢太師!

難道,這秦煌,又是一個董卓嗎?

劉協由黃門伺候著,上了高台,端坐在一座椅子之上。他年紀雖小,但是,舉止端莊威嚴,讓人不敢仰視。

甚至,下面的人群覺得,這樣的人才配為人君!

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啊!

再看秦煌,一身官袍的他自由一番鳳儀。

「吉時已到,肅靜!」黃門一聲令下,下面的樂師奏起了古樂。

明鏡高台之下的人都靜了下來,一動不動的看著台上發生的一切。

秦煌心中激動,甚至還有些緊張。

這時候,有羽林軍推著車來到了高台之下,前後綿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車。

秦煌以心神查看了一下自己的須彌扳指,看著里面那一堆堆一袋袋,碼的整整齊齊的糧食,心中終于平靜了下來。

一百五十萬噸糧食,全都是用大編織袋裝好的,一袋就是一噸!整整一百五十萬個大口袋,但是運到李逸別墅前的草地之時,秦煌就有些震撼。卸車的時候,甚至是用吊車裝卸,這才將它們碼好。

不過,看現在明鏡台下的情況,根本不允許自己一次性拿出來,因為,空間太窄了!這里根本放不下!

秦煌想了想,還是一袋一袋的先拿出來為好。

秦煌站在高台之上,看著台下眾人,「諸位大漢子民,今日在此,我秦煌將送給你們一份大禮!糧食,和食鹽!今日到場的人,每人可以領五十斤糧食,十斤鹽!」

台下眾人頓時歡呼,他們知道,秦煌敢這麼說,敢這麼做,只能證明一點,那就是,他真的有足夠的,大量的糧食和食鹽!

而那些臉色詭異的人,則是聞訊趕來的糧商,家主,以及各地諸侯的暗探。長安朝廷真的有如此手筆的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他們的麻煩大了!

「大漢蒙難,華夏遭劫,只有天下人一起同心協力才能共度難關!只要你們能相信我秦煌,我能帶給大家的,絕對不僅僅糧食和食鹽這兩樣東西!」

「華夏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所以,我請天下人一起監督我!同時也告誡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早點棄暗投明才是正途!否則,你們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好了,現在,發糧鹽!」

秦煌大手一揮,一個東西憑空出現在高台。

沒有人看到它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除了少數人還能保持鎮定之外,其他人都不由得驚呼一聲。

「這……這……這秦司徒難道真的是天人下凡不成!」莫名其妙的,眾人心里都涌上了怪異的荒誕的感覺,看秦煌的眼神都不由得帶上了敬畏!

劉協執了一柄小刀,走上前來,親自將高台上這個怪東西戳了一個小洞。洞里落出來的,是飽滿的谷粒。

「糧食,真的是糧食!」劉協顫聲道。

「當然,這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罷了。我還有整整一百五十萬個和這個一模一樣的袋子。不過,陛下,現在最要緊的還是將糧食分下去吧!我想,此舉之後,長安內外定會歸心,宵小之徒不敢作亂!」

秦煌嘴中言之鑿鑿,手上也沒有停,他又拿出一袋食鹽。

幾位官吏帶著器具走上了高台,然後稱出了五十斤的糧食和十斤的鹽,分別用一個布袋子裹了,然後請第一位人前來認領!

「等等,朕乃天子,這第一袋就讓我來領吧!」

劉協毅然走上前來,朝著兩個布袋伸出了手,嘴中還大聲的呼喝著。

「願與天下黎民共甘苦!」

台下眾人看得分明,听得清楚,眼中早就紅了,有人還在想,家里還有誰誰誰沒來,隔壁還有哪家哪戶沒來!看這里的人,不下數百,萬一袋子不夠怎麼辦,不行,得回去通知那些街坊,同時帶幾個袋子過來!

然後,就有人和相識的人說了一聲,撒腳就朝著家中跑去。

一直發到半夜,有官員記錄了領糧鹽的人次。

十三萬五千六百二十二人次!

長安在桓帝時統計人口,大約三十五萬,而歷經戰亂遷徙等,如今,能有二十五萬就不錯了。這幾乎已經是長安一大半的人數了!而且長安城內,有許多富戶,官吏,包括他們家中的奴婢,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沒有來領糧鹽。

所以,在得知這個數據的時候,秦煌欣慰的笑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終于算是順順利利的走出去了!

有了這些東西,想必長安大多數普通人的命運已經被我改變了吧!要知道,在原來的歷史上記載,董卓死後,長安人經歷戰亂,旱災等,十室九空,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全都缺衣少食,很多人被活活餓死,甚至死了都成為人家口中的食糧!

而有了秦煌發的這些東西,這事兒就根本不會在發生了!

秦煌不知道的是,隨著時間的擴展,他這個舉動風傳大漢十三州,無數活不下去的流民,都開始朝著長安遷徙。

因為,那里有生的希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