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現代*武俠 37、由中國傳統思想評析【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中之喬峰

在天龍八部中共有三位串聯全書的男主角,而喬峰是最後不幸為國犧牲的悲劇英雄,由于他的身世與事跡中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因之我以喬峰為評析的對象。

在喬峰早期的丐幫幫主生涯中,很符合「治世者皆聖人」的傳統文化型態,當喬峰遇到段譽不久,即有丐幫內部叛變之事發生,雖說是奸人全冠清策謀,其中最大的因素,卻也是‘喬峰為契丹人‘的流言盛行所致。在此之前,喬峰于幫主任內,所作所為無不大仁大義、深得人心,他在丐幫  溝植還餮緣牧α浚杉筆鋇穆母艉葉?麼嚴重,等到丐幫叛亂平息之後,又有幾個所謂「武林的老前輩」前來敘述當年舊事,由此可看出喬峰在丐幫弟子心中的聖人形象已有瑕疵,雖然只是流言和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已經容不下喬峰繼續做丐幫幫主了。實際上,喬峰何嘗不是「大眾民主」下的犧牲者?這段情節與後來喬峰被遼王耶律洪基囚禁,武林群雄奮起救他相比較,其實蠻諷刺的。

喬峰在天龍八部中的個性刻劃,是一個豪邁灑月兌又膽大心細的漢子,我覺得他一生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角色定位,和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頗有雷同之處。張無忌自幼在武當派受傳統禮教的薰陶,可謂是名門之後;至中期卻因種種的因緣際會,成了明教教主、一些正人君子眼中的小魔頭,這個階段可說是與傳統思想背道而馳;到了最後成為武林盟主,又受到眾人的尊敬。而喬峰的遭遇也是采這種正——反——正的方式,從小于少林寺學藝,以致後來成了丐幫幫主,可說是眾望所歸,為中國傳統的俠之大者,中期時則遭受陷害、與中原群雄反目成仇,加上阿朱之死,于是心灰意冷、遠赴塞外,做了南院大王,此時變成了武林的公敵;到後期,中原群雄對喬峰釋疑、且他為兩國和平而犧牲,一下子成為救國救民的民族英雄。金庸善于讓筆下的主角,先受禮教的教導,後來又身不由己地反叛傳統,照著自己的正義而行,到結局時卻又回歸傳統禮教的範疇,由此可見一斑。

個人覺得值得爭議的一點是,喬峰到底有沒有必要自盡?原本化解掉兩國的戰禍,也算是美事一樁,若自覺對不起國家,大可以浪跡天涯;我相信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段譽身上,他絕對不會選擇自盡。換句話說,喬峰也可以算是死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之下的不幸犧牲者。

天龍八部】中之段譽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其性格塑造之奇特,直是令人折服;但與其說是奇特,倒不如說他是個傻子,有時真會懷疑他有沒有大腦,往往在危急之時不顧性命的強出頭,只為了要實踐他理念中之迂儒思想,完全不懂何謂「量力而為」,有時作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在無量宮時的無禮以致被打巴掌、在大理王宮‘巧斗‘南海鱷神等),金庸筆下的這位人物,在我看來,似乎有諷刺一些勤讀儒家佛家思想的書呆子之嫌。段譽總是堅持其心中的仁義道德、慈悲為懷,但在天龍八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他的學問對環境之應變能力極差(除了對南海鱷神有用),有好幾次被他人當成傻子,這在金庸所創造的男主角群中,是很難得的情況。

在整本書里段譽的經歷中,最大的轉捩點就是遇到了王語嫣,從此這位段兄便成了她身邊的跟屁蟲,過的生活是毫無人格可言,其作法有時更是令人覺得不齒(包括對王語嫣低聲下氣、他人的冷嘲熱諷皆充耳不聞等等),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最後仍感動了王語嫣,還是成就了金庸的完美大結局。有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在段譽見到王語嫣之前,他所雲之詩句,多以佛教及易經的經文為主,但在遇見之後,卻用的全是詩經中的句子,其背後的思考,頗耐人尋味,我猜想這是否因為佛教講究‘不執著‘,以至于無法去詮釋段譽對王語嫣的痴戀之情?在全書中,有個痴得可與段譽相比的角色,就是游家少莊主游坦之,他和段譽一樣是家門顯赫,後來同樣習得絕世武功,心腸也不算壞,可憐的是他遇上的並非王語嫣,而是心狠手辣的阿紫。就執著而言,兩個人是不相上下的(段譽也說過願為王語嫣做任何事),結局卻是相距如此之遠,這或許也是金庸對自己筆下主流的一種反動吧。

整個而言,在段譽身上可清楚看出金庸對迂腐書生的諷刺,唯一留下的優點,只有宅心仁厚與一片痴心罷了,而後來又令段譽傻人有傻福的學到奇功(這似乎是男主角必經過程),後來更成了大理國國王,娶得美嬌妻,有個美滿大結局,符合一般讀者的期望;但就我個人而言,所給予的評價並不高,或許由另一角度來看段譽,有更多值得我們警醒的地方。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