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九章︰成鹽

張洛抬起頭看向頭頂的太陽。

現在正值正午。

是為太陽最凶猛的時候。

雖然還是四月份。

太陽的日光和夏季比差上不少。

但是用來曬鹽已經很充足了。

這是張洛記曉的幾種制鹽法之一。

先儲海水,再曬沙泥。

之後翻弄泥土,接著過濾海水。

最後曬鹽,再收鹽。

雖然說每一步都算簡單。

但比上明朝常見的悶爐制鹽法。

曬鹽法的好處還是不少的。

節約了悶爐的材料和費用。

唯一的缺點便是用于曬鹽的石盤太少了。

整體制鹽的效率比不上悶盧爐法。

張洛一整天一共就鑿了五個大石盤。

按照張洛的初步計算。

一塊大石盤大約能產鹽一到二公斤。

到了下午四五點的時刻。

幾個石盤上已經有些晶體出現了。

這就是鹽嗎?

小愣子顫抖著身子看著石盤。

不用悶爐煮竟然就能制鹽!

讀書人就這麼逆天?

張洛自然不會和小活寶們說明制鹽的道理。

他連忙叫來小活寶們。

讓他們拿好木片把已經出現的鹽晶給刮下來。

等到了傍晚時。

張洛估模了一會。

按照明代計量單位算。

今天白天大概曬出了八斤的鹽。

張旺生看著手里的晶體。

這真的就是地主愛吃的精鹽嗎?

張旺生沾起一顆放進嘴里。

然後又連忙吐了出來。

怎麼還是苦的啊!

雖然比上鹵塊要好了點。

但曬出來的鹽依舊保留了些許苦澀。

這樣的鹽也不算是精鹽啊!

張旺生頹廢的坐在灘涂上。

幾十個孩子忙活了好幾天。

就弄出了八斤粗鹽。

前些天在鬼市里。

七八斤粗鹽不過一百多文。

大半個月也掙不到一兩銀子。

粗鹽在福建也很不好賣。

窮人買不起。

富人看不上。

還不確定這些粗鹽能不能賣出去。

張旺生心里越想越不舒服。

張洛也嘗了一口。

果真還是有著一絲苦味。

不過達到粗鹽的水平目前也足夠了。

將曬好的粗鹽帶回了廂房。

下令活寶團解散後。

張洛把廂房大門緊閉。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步。

將粗鹽里的苦味去除。

過了一會,廚房里傳來陣陣香味。

滿頭大汗的小丫頭張小珠,跑來告訴張洛︰

「師兄,你吩咐的豆漿已經做好了。」

張小珠擦拭著汗水,識趣的退出了廚房說道:

「我去看書,師兄你慢慢忙活。」

張洛看著小珠細女敕的身影。

不由的感慨,窮人的孩子都懂事。

張小珠明白張洛在忙著制精鹽。

清楚這種事不能當面觀看。

隨便找了個理由便出去了。

張洛倒也理解她的心思。

一些事情不讓孩子知道。

也是為了她們能一直的快樂下去。

張洛將袋子里的粗鹽倒進鍋里。

又倒上了一鍋清河水。

讓好不容易曬干的粗鹽再次溶解。

張洛拿了快布捂住鼻子。

將大把的豆漿倒進了鍋里。

原先清澈明亮的鹽水開始冒出了陣陣泡沫。

張洛拿著大勺小心翼翼的扯去了表面的泡沫。

等到泡沫都扯完了。

張洛又倒進去一些豆漿。

一直等到鹽水上不再浮現泡沫為止。

這時張洛加大了灶台的火力。

整個大鍋開始劇烈的躁動起來。

水分逐漸被榨干。

留一下了一大把晶狀的鹽粒。

張洛用手點了一粒嘗了嘗。

果然一點苦味都沒有了。

精鹽已經制作完成了!

這是張洛大三的時候。

一位教授向學生演示的制鹽方法。

張洛將他全部記在了腦海里。

要說其中的道理也不難。

粗鹽之所以帶有苦味。

是因為海水里帶有鹵水。

鹵水是含毒的。

制作精鹽的過程就是要把鹵水去掉。

有些鹽場在提出精鹽時。

會在悶盧里加入豆漿。

利用豆漿對鹵水的反應特質。

將鹽水里的鹵水變成泡沫。

再將這些鹵水泡沫去開。

就可以得到沒有鹵質的精鹽。

張洛很佩服古代工匠的智慧。

那些可能都不認字的鹽匠。

能在一次次制鹽中得到這麼使用的提鹽方法。

或許這就是現代人常說的。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吧。

張洛拿著出幾個自己制作的木盒子。

將七斤精鹽分成七個木盒。

看到系統提示聲想起。

張洛不得感嘆匠工技能真的實用。

接近10級,張洛覺著自己的手藝越發精湛了。

看著面前的七個鹽盒。

張洛一時之間心情舒暢。

按照上次鬼市里的說法

四斤精鹽近三百文。

那一斤也差不多有個八九十文。

張洛打算盡快賣出去。

算他最低七十文一斤。

那七斤就是將近五百多文錢。

福建的銅錢在全國算的上上成。

一兩銀子差不多一千二百文。

算下來一天制出來的精鹽。

差不多頂上半兩銀子!

制作精鹽的成本不過是些豆漿和燒料。

要想提高產量,在海邊多鑿幾個石盤就行。

曬鹽之法果真是致富之道!

比上常見的悶爐制鹽法。

張洛懂得了,曬鹽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了材料。

如果只從制作粗鹽的方法來看。

兩者的生產力差不了太多。

曬鹽法需要的過程也要好幾天。

不是說把海水放在石頭上。

讓太陽曬干,粗鹽就自己出來了。

僅僅是曬海水的話。

海水里面大量的細菌,雜質沒有消除。

曬出來的只是苦味濃重的鹵塊。

想繼續下去,所需要的豆漿就要翻倍。

那制作精鹽的成本未免太高了些。

曬鹽法,需要合適的場地。

得有能存住海水的灘涂。

若不是鎮海衛位置還算可以。

想要提出鹽也很困難。

曬鹽法節約材料,這是後世取代悶爐法的主要原因。

安鎮海衛的地理條件來說。

能燒的有衛里稻麥。

以及邊上的一些蘆葦。

官府的樹那是絕對砍不得的。

州府,縣衙里對于各處森林里的樹木有記冊。

每當京師的皇帝要大興土木時。

各州府縣就要上貢上等的樹木。

福建本就是山林眾多。

屬于是朝廷工部的指定木場。

這些年里。

道仙嘉靖皇帝大修道觀,廟宇等道家建築。

整個福建被工部壓的喘不過氣來。

一二再,再而三的明令禁止百姓似砍樹木。

更有些地方禁止百姓靠近山林。

就是時刻擔心著,朝廷需要樹木上貢。

官府找不夠合適的成年木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