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一章 空前絕後的群體(1)

在1978年的華國大地上,每一位77級大學生,似乎都有一種知識饑渴癥和危機感。都有一種普遍的心理,那就是一定要把十年里所失去的時間和知識全都奪回來。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在爭分奪秒,都在跟時間賽跑。拼命彌補著多年來缺失的養分,努力吸取著新時代的每一滴甘露。

「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

成為這個年代燕大校園中最流行的一句標語口號。

無論是走在路上、在食堂排隊買飯、坐在公共汽車里,還是在廣場上、在樹林里、在湖邊、在山坡上、在草地上,都可以看到一個個拿著書本默默背誦的大學生。

三更半夜了,每一間宿舍里,都有拿著手電筒在被窩里默默背著外語單詞的學生。

每個人都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兩半,恨不得把一個人掰成兩半。

這種學習氛圍,逼得每一位學生不得不給自己壓力,不得不認真努力。

盡管劉岩對那個時代的考題先知先覺,但在學習中並沒有捷徑可走。

稍稍不努力或掉以輕心,就要落後、就要掉隊。

在學校里,幾乎見不到不努力學習、上課遲到早退、曠課,以及考試不及格的現象。

那簡直就是一種人生的奇恥大辱,不僅會受到全體師生鄙視,更會讓自己無地自容。

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受到所有同學的尊敬和傾佩。

當時,學校雖然有明文規定,在校期間,大學生之間不允許談戀愛。

但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依然會得到眾多異性的暗戀、愛慕和追求。

刻苦學習,已經成為了每一位77級大學生自覺自律的常態行為,成為了自強自立的自我驅動力。

正因為如此,77級的大學生、包括1978年下半年入學的78級大學生,成為了華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獨特群體,一個特殊時代的大學生群體,也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群體。

這個群體,在華國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深深印跡,成為了日後華國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身臨這樣的場景,讓重生到今世的劉岩,無數次感慨、震驚,和對前世感到羞愧!

這是他在穿越之後始料不及的。

這在前世華國的高校中,幾乎是難以見到的。

對于前世那個時代安逸、悠閑、散漫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更是無法想象的。

除了周海洋1978暑假到雲南和林楠見面之外。

劉岩、範麗莉、裴曉虹、岳小明、譚媛媛五人,1978暑假、1979年的寒暑假,連續三個假期都沒回家。

都在各自學校和燕京圖書館里啃著義利面包、就著北冰洋汽水度過。

離開源平前,大家本來約定好1979年暑假返回源平的計劃,因為林楠沒有回寧城,源平知青的聚會不得不臨時取消。

……

不得不說的是,從1970年開始,直到1979年底,全國高校中的大學生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工農兵學員。

這是在十年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

從1970年開始,華國大學招生的方式,主要是以個人表現、家庭出身、群眾推薦、政治審查、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

這些學員主要從工、農、兵中選拔,學制為三年,畢業後等于大專學歷。

當時,燕京大學和秦華大學,首先作為全國的試點,一共招收了四千名工農兵大學生。

接著,華國各大高校以同樣的方式,在1976年之前,一共招收了九十四萬工農兵大學生。

這種招生方式,直到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時候,正式取消了。

所以,直到77級大學生入學的時候,75、76級的工農兵大學生還沒有畢業,還在學校讀書。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高校的大學生,形成了兩種不同思想和觀點的勢力。

一邊是在十年中以個人表現、群眾推薦、政治審查、領導批準為標準推薦入學的工農兵學員。

而另一邊則是華國恢復高考制度後,完全憑自己學習成績考入的新一代大學生。

雖然已經進入了1978年,但在燕京大學的校園里,十年的余熱之氣,仍然在75、76級的工農兵學員中苟延殘喘,並以大字報、批判會的形式,時而爆出一息火花。

而另一方面,十年時期遭到封禁的古典名著、戲劇、音樂、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卻在77級的大學生中,如驚蟄般的迅速復蘇。

屬于兩個不同時代的大學生,時常會在燕大校園中狹路相逢。

未名湖的上空,時常暴風激蕩;東岸的博雅塔,頻頻驚雷作響。

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很快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燕園自然成為了這個大討論的主戰場之一。

緊接著,1978年8月,《文匯報》上發表了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

這部小說以悲劇的藝術力量,震動了華國文壇。

作品中對人性、人道主義的描寫,突破了長期以來對于文藝的清規戒律,並由此引起了廣泛的爭論。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而且討論最終得出的肯定性結論,又使得這部作品,成為華國文學界在政治上徹底否定十年的先聲。

到了這個時候,大多數的人,包括重生到今世的劉岩,才真正發現並理解到,今世的人們,曾經確實經歷了一場人為的災難。

于是,壓抑許久的憤懣,便立時噴涌而出。

當這種憤懣大量地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便形成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即傷痕文學思潮。

隨之而來類似的文學作品,一篇接著一篇。

面對著這些文學作品,劉岩不由得想起,前世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暴露文學作品。

作者為了迎合和滿足某些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喜歡一味渲染、暴露、夸大社會的陰暗面、扭曲事實。

而不是正面積極引導人們去思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來自多方面的。

在歪曲社會主流和正能量的同時,也掩蓋了社會中負能量和扭曲心態存在的主要因素。

對傷痕文學不同的觀點,時常會在劉岩、範麗莉以及燕園37號樓里引起激烈的爭論。

雖然,他們之間有些人和劉岩一樣,是那十年的受害者。

但依然堅定的認為,對于經歷了過去十年的一代年輕人,更應該用一種成熟的心態,去看待十年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應該給人以永恆的震撼和心靈的升華。

……

從77級大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社會上思想解放的浪潮就一波連著一波。

校園里也不斷掀起一場又一場意識形態的爭論。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燕園以南十公里的京西賓館勝利召開。

中心議題是︰根據新一代偉人的指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並且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77級和剛入學幾個月的78級的大學生,再一次為歷史作了證見︰華國的改革開放,終于拉開了歷史的序幕。

1979年除夕,華國電視台1979年迎新春文藝晚會開始播出,這次晚會首次采用了茶座和交誼舞形式。

1955年曾經因歌劇《茶花女》一劇走紅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一曲《祝酒歌》,把這屆春晚唱響了。

這首歌不僅喚醒了華國大地所有人對往事的回憶。

同時也再次喚起了範麗莉、周海洋、裴曉虹等人,對1976年源平公路開工、和源平竹器廠成立那場盛大慶祝會上,劉岩一曲高歌的美好記憶……

︰《1002889+重生1976從知青開始》,是一部與寒門子弟升遷截然不同的長篇連載官場小說……

作品通過主人翁家庭在歷史時期的遭遇、上山下鄉經歷和個人成長歷程,塑造了一代人熱愛祖國、體察國情、體恤民情,關切民族命運,希冀國家穩步發展的政治品格。

作者從與以往官場作品不同的思維和眼界,以親身經歷的事實,帶你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了解和認識,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官場正能量的另一面,以及一代人的胸懷和格局……

希望能繼續得到各位讀者朋友以各種方式給予批評、指點、鼓勵和支持!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群︰785890353

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