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亞的召喚

拉林大尉當眾宣讀這份關系到大家未來命運的重要文件。

根據斯大林的命令,真正去克里姆林宮面見他本人的只有三人楊明志、楊桃和娜塔莎。

關于其他人的安排︰

波波夫和里固施科夫,兩人必須緊急去一趟蘇聯國家科學院,包括運來的各類設計圖紙也要一並運去。

前往科學院的還有隨機而來的"普里皮亞季武器設計局"的十人,話說這十人本就是蘇聯幾個重要大學的在校或畢業生,他們身為列寧共青團員奉命進入敵後,通過自己的知識幫助各游擊區發展自己的兵工廠。

在場的所有游擊共和國武器設計制造的骨干人員,全都收到前往科學院的死命令。

畢竟斯大林知曉那個特別的武器設計局的存在,他得到了大量證據,甚至特供提交的部分德軍文件,這些情報充分證明,該武器設計局在火箭炮的研發方面有獨到的技巧。

這些人將全部去科學院報道,其中的佼佼者,將得到重大榮譽。

"波波夫同志、里固施科夫同志,兩位抵達科學院後,將獲得榮譽會員身份,將得到正式會員的一切待遇。接著你們將被委以重任,為國家做貢獻。"

拉林大尉所謂的貢獻肯定是繼續制造火箭炮咯。

楊明志稍稍瞥一眼里固施科夫,只見這個老家伙高興地鼻听泡都要樂出來了。

里固施科夫的確樂得渾身發抖,試想一下,一個本該在沼澤地終老的五十歲老家伙,他濃密的大胡子跟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仿佛應該存在于沙俄時代,幾乎一輩子都不可能也沒理由去蘇聯科學院,這一蘇聯頂尖的科學殿堂。

那麼這些人去了科學院,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

楊明志捏著下巴稍稍尋思,他恍然大悟︰"果然,斯大林肯定是打算讓我制造武器的。"

正當他若有所思,突然間,有人呼喚起他的名字。

"別列科夫將軍!"

"唉,拉林大尉還有何事?"

"是這樣的,有些話我想我應該在此向您說明白。領袖決定召見您,在這時候,您應該也要去科學院一趟。您是聯盟不可多得的科學家,又是身經百戰的將軍。在我來之前,領袖並沒有向我透露過多,不過我推測"

"是獲得榮譽會員的身份吧?"楊明志搶話說。

"對,應該就是如此。和他們一樣,您也將獲得相應的地位。"

楊明志點點頭,事情若是這樣發展,也在其預料之內。

不過蘇聯科學院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未來的中科院是在中國的首都,蘇聯的科學院應該是在莫斯科吧。

且慢!莫斯科不是在去年就進行大規模疏散了麼?大量的機關單位,大量的工廠,以各種方式向東方轉移,尤其是機關單位,大部分移動到了古比雪夫。

他好奇的問︰"蘇聯科學院,現在的位置在哪里?加入我將前往那里,又需要多久?"

"它是核心就在新西伯利亞市。"拉林大尉非常直白的表示。

拉林大尉的言語非常直白,說話時更面無表情,僅僅是听到這個名字,楊明志就深感一絲寒意新西伯利亞,這地方的氣候跟大興安嶺幾乎一樣。就一個字,冷。

拉林大尉順著話題繼續解釋,科學院坐落于新西伯利亞的原因才令人所理解。

的確,新西伯利亞實在是冷,好在她是坐落于西伯利亞大鐵路變的城市,繁忙的交通線為城市諸如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再說沙俄時代乃至這時的蘇聯,以及遙遠的未來,北亞的大城市無一例外不是西伯利亞鐵路穿城而過,諸如極端寒冷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也是如此。

在戰爭爆發之前,科學院除了莫斯科的總院外,還有遠東分院和烏拉爾分院。兩個分院相對獨立于莫斯科的總院,進行著獨立的科學研究。

隨著戰爭的爆發,蘇聯科學院也加入到東撤的大潮中。關于總院的位置安置在哪里,蘇聯當局選定了新西伯利亞市。

僅就人口而言,新西伯利亞市可謂十足的大城市,她的地理位置正處于蘇聯的中間位置,來自東方的新組建的軍隊,都將通過這里,投入到歐洲戰場。當然,美國通過北太平洋航線運輸的戰略物資,也最終通過這座城市,繼續向西輸送到戰場。

她的價值還不僅僅如此,大量移民突擊涌入,她就是蘇聯中部最大的工業城市,當然僅就工業產值而言是比不過戰爭之前諸如哈爾科夫、斯大林格勒這樣的城市。

殘酷的戰爭使得蘇聯失去了大量精華區域,新西伯利亞這座城市的"造血"能力,隨著戰爭的持續就顯得愈發重要。

城市也不得不進行擴建,來自西方的數以萬計的難民開始向東方疏散。

本來在沙俄時期,沙俄當局對北亞和遠東的開發比較有限。那里太冷了,即便是號稱不怕了的俄國人,對那種極寒也要掂量一下。

戰爭爆發了,一無所有的難民們渴望一個和平的環境,很快的,莫斯科以東烏拉爾山以西的各個城市充斥起大量難民,沉重的人口壓力,迫使蘇聯當局號召人民越過山脈,繼續向東方移民。

就像中國在抗戰初期的戰略大轉移那邊,蘇聯在1941年開啟了他們的戰略大轉移。

人民渴望的第一要素是安全,至于順便開啟了一場"東部大開發",那都是後話。

尤其是有著高度知識的技術人員,戰爭時期他們的作用愈發凸顯。那些滿腦子機械制造至知識,有著豐富鋼鐵冶煉的工人們,他們必須遷移到工業城市以發揮自身價值。

所以對于遷移中的蘇聯科學院,轉移到烏拉爾分院的構想因為分院的反對而取消,轉移到遠東分院,那里的局勢也並不太平。在1941年,未來局勢還不命令,誰能保證德國和日本不會沆瀣一氣夾擊蘇聯呢?即便遠東的百萬蘇軍並不畏懼日軍。

遷移到新西伯利亞市,顯然就是最優選。

原本的歷史進程,蘇聯當在194年在新西伯利亞市建立分院,接著又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伊爾庫茲克、秋明等地建立研究機構,合計多達76個研究所。

本位面,這里歷史進程被提前了整整一年。

科學家們一番扯皮最終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仲裁,拿起鋼筆,直接寫下科學院總院的戰時地址就放在新西伯利亞市。

如此,科學院增加了一個西伯利亞分院,該分院在194年春季開始興建,大批科學專家自夏季宜居那里工作。條件雖比較簡陋,戰爭的壓力蕩然無存。眾多的研究員完全不必擔心戰爭對自身的潛在威脅,例如永遠不必擔心敵機轟炸,大家醉心于研究。

對于科學家們,跟戰爭有關的課題研究放在首位。他們研發新型炸藥以增強蘇軍武器武力。研發新的裝備,試圖在軍事科技上超過德軍。

蘇聯當局早在二十年代就對火箭炮產生濃厚興趣,如今的喀秋莎等多種火箭炮,能短時間內給予敵人恐怖打擊,奈何它必須解決一個問題短腿。

綽號是"飛魚"的由不為人知的"普里皮亞季武器設計局"研發完畢並投入實戰,他的情報一出,立即令蘇聯科學院產生濃厚興趣。

既然里固施科夫和波波夫這兩個神秘人了解全套制作流程,他們理應得到崇高的榮譽。

科學院有著自己的節操,他們認為哪些人對蘇聯的科學發展有著巨大貢獻,給予其榮譽會員的身份,委員會有著自己的權力。當然,科學院的想法和斯大林為首的最高蘇維埃態度出奇的一致。

畢竟射程達到四十公里,那可是大口徑艦炮的射程啊!現在已經失守的塞瓦斯托波爾的十座海岸炮台,它們瘋狂炮擊三十余公里外的德軍,幾乎是德軍戰役初期推進磨蹭的直接原因。最後德軍也是用同樣的模式,制造其需要一千五百人才能伺候的了的多拉列車炮,以超遠距離的炮轟將炮台炸毀。

無論用怎樣的投送方式,將炮彈送到四十公里外敵人的頭頂,那就是大贏家。

楊明志感受到了新西伯利亞的召喚,搞不好那里就是自己未來的歸宿。但那里距離戰場實在太遠了!

雖然能夠遠離戰爭是一件好事,可是許諾呢?楊明志覺得,自己若是被斯大林拆遷到西伯利亞地區,搞不好會一輩子待在那兒。

西伯利亞是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無論她在戰爭時期戰略價值多麼重要,一種難以明說的郁悶感,他真的很不悅。

可他又不能有任何的懷疑,身在蘇聯,個人的自由本就相對有限,自己又是軍人,听命于最高軍事指揮斯大林,更是義務。

在大名單上,最重要的就是這些科學工作者,其次則是三位軍官。

拉夫連季、葉甫根尼和巴爾岑,三位都得到了升遷命令。

這一方面和楊明志估計的真的一模一樣,他們三位的軍餃被直接提拔成了上校,並擔任新組建步兵師的師長。

蘇聯在東線的作戰兵力,最萎靡的時候也有五百三十萬人。蘇軍打仗總是損失很大,奈何該國人口龐大,還征召了百萬作戰女兵。當大反攻時蘇軍反攻到國境線,這時候的兵力輕易突破了六百萬大觀。

整個四年的衛國戰爭,蘇軍累計征召兵力高達兩千萬,無論戰爭勝利,官兵是死是活,都有兩千萬人在大戰期間服役。士兵眾多,需要的軍官更多。師長一級的高級軍官的需求量一樣很大。

所以很多軍餃低的軍官,因為戰功往往火線提拔。他們犧牲了,新的下級軍官再度被提拔。只可惜,這類軍官多數缺乏指揮大型部隊的經驗,客觀上也是幾乎每次作戰,蘇軍傷亡就搞不下的客觀原因。

那麼有著充分的指揮較大人數軍隊的軍官,他們的價值不言而喻。

再怎麼說,在列奇察守城戰時,拉夫連季和葉甫根尼合力指揮了游擊共和國的幾乎所有主力部隊,兵力一度達到一萬兩千人。這是什麼概念?當今的蘇軍,幾乎沒有編制整齊的步兵師,一個個步兵師或有著響亮番號,奈何不得不把後勤兵當做一線戰斗步兵來用,兵力能有七千人情況就是極好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拉夫連季和葉甫根尼有著指揮一個軍的能力。

至于巴爾岑,楊明志當然一直不看好這家伙指揮大型部隊的能力。他學到了許多優秀的技能,在科夫帕克奔襲戰時提供了許多妙計。可是他也有許多劣跡,弄得部隊傷亡很大。

楊明志顯然是把標準提得太高了!

本時空的蘇軍步兵師,各個師長有什麼特別的戰術嗎?幾乎沒有!他們的戰術其實就一個,接到進攻命令,那就瘋狂進攻,即便是奔赴敵人的炮兵機槍火力網,最終落得傷亡一半的代價也再錯不惜。相比而言,巴爾岑這種人都算得上是戰術大師了!

听得大林大尉宣讀的升遷命令,身經百戰的三位新晉師長,他們根本沒有里固施科夫那般狂喜。

原因實在太簡單了!

擔任師長,勢必就將帶領一萬人投入作戰,自己也將听從新的領導指揮。

拉夫連季和葉甫根尼,他們听得命令,首先不是興奮,而是先眼神復雜的看著楊明志。大家都清楚,別列科夫將軍如今離開了6集團軍,指揮實權交付給耶夫洛夫少將,那麼他自己已經完全喪失軍權,其歸宿很可能是去搞武器研發。

僅就戰友情,拉夫連季和葉甫根尼,兩位對于楊明志的感情極度真摯,彼此間恍若親兄弟。從1940年底開始,就是他的部下,從一開始的質疑到後來的信任,整整兩年的生死與共,無數次的共赴激戰,如今真的要離開了?!

他們沒有看到將軍的面色有何變化,也許將軍內心里也是五味雜陳吧。

拋去這些感情角度的想法,擔任師長,勢必要帶領新的兄弟去第一線奮戰。

僅有戰斗經驗,他們三位真是經驗豐富啊!畢竟德軍第100軍現在就是德軍第9集團軍的作戰部隊,他們和西方面軍正面作戰,在八月下旬的鏖戰中打得難解難分。

三位新晉師長一點都不怵這個討厭的第100軍,那幾萬人根本就是巷戰白痴,其戰斗力幾乎就是建立在充分的炮彈儲備上,沒了炮兵的幾萬人戰斗力一塌糊涂。

但他們三人蔑視敵人,對自己的未來難免很是擔憂。列奇察保衛戰的巷戰,第100軍傷亡很大,能給予敵人重大傷亡,那是因為游擊共和國出動了幾乎所有的老兵。大部分蘇軍士兵身經百戰,那場戰役可謂是精英對新兵,事到如今,游擊共和國的精英部隊傷亡巨大,在法國養尊處優半年的第100軍,經過列奇察的激戰以及勒熱夫和維亞濟馬失敗的進攻,基層士兵理應變得機智。

反觀自己的未來,手頭上恐怕是一群突進訓練區區三個星期的動員兵,搞不好其中還充斥著大量的雅庫特人、哈薩克人等等。

他們幾乎不用想,就知道未來自己的生涯必定是九死一生,而且是要以新兵對德軍的老兵,戰場的變數更大。

可大家是軍人,更是被斯大林點了名的軍人。即便是付出生命,也要保衛聯盟。沒有人忘得下在白俄羅斯的所見所聞,尤其是看到的那些人萬人坑,巴爾岑巴恨不得有更多為同胞報仇雪恨的機會。

他們並不興奮,心中只有本分,還有和老長官離別的那種惆悵。(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