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因為蒸汽機氣缸所需的橡膠解決了,設計局才決定繪制出蒸汽機的制造藍圖。該圖紙的精妙之處當前不是蒸汽機,而是那根由蒸汽動力而瘋狂旋轉齒輪,和「大卸八塊」的汽油發動機的完美結合!

蘇聯建立的這二十年,全國在推廣十年義務教育。蘇聯的教育體系在國際上也獨樹一幟,即入學的孩子將在十年時間學習極多的知識,當孩子十年級畢業,就該上大學了!

可憐的娜塔莎,她再結束最後一個學年,就具備了上大學深造的可能性。不過,她這樣偏遠地區的孩子,上大學的可能性也不高。

戰場倒是給了她獨特的可能性,這個九年級的孩子,因其獲得了巨大榮譽,戰後被保送諸如莫斯科大學深造,甚至是伏龍芝軍事學院,幾乎板上釘釘。

這樣的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腦子里的知識,到了七年級,孩子們就會深入學習物理知識,對于磁生電和電生磁的關系,必須要了解。兵工廠的工人們,大部分完成了義務教育,而這也是游擊共和國的巨大優勢!

**夫介紹工人們現在的工作︰「蒸汽機將全部的部件安裝好,就可和改造後的發電機連接了!」

楊明志原因親自見證這個意義重大的時刻,很快,兩個機器的對接工作真實開始。

零件安裝完畢的蒸汽機,被安置在一個大型底座上,由大量螺栓固定。接著,兩個工人抱著一台暴露的電動機,將其安置在底座上。

這一切,楊明志嘖嘖稱奇,他詢問道︰「設計圖上我忽略了底座制造,你們增添了底座,如何保證機器穩定固定于底座,就靠這些螺栓?」

且說這底座,這是里固施科夫又有給自己表功︰「當然!司令同志,我們的螺栓非常堅固,而且底座也是特殊材料!您自信看,底座的反光可是不一樣的!」

室內的光線有些暗淡,楊明志干脆將一半不佩戴的眼鏡,從衣兜里拿出來。他仔細一瞧,這反光確實有異樣。這究竟是什麼?顏色有些像鋁!

看到司令驚異的表情,里固施科夫來了勁︰「我們的底座可不是滲碳鋼,我們我高爐已經能制造些更高級的合金。當然,我們也需要獨特的原料來生產,您所看的這個底座,是鋁合金!」

「哎呀!真的是鋁?!」

「的確是鋁合金!」

「現在的鋁何必鐵珍貴百倍,兵工廠所用的鋁從何而來?!」

「飛機!」

里固施科夫的回答就一個詞匯,這已經足夠了!楊明志狠狠的拍了下大腿,他赫然想到,墜落的TB3可渾身是寶呀!這些鋁合金中的鋁皆來自TB3轟炸機的蒙皮,最終在高爐內融化,並加入了其他金屬,化作了堅固又輕便、反射著閃亮光澤的鋁合金!

蘇聯航空材料並不落後,早在二十年代蘇聯建立伊始,其國產的「科利秋根鋁」就制作成功。是電解鋁技術的廣泛應用,解決了鋁材的量產問題。隨著蘇聯位于基輔下游的第聶伯河水電站的穩定供電,蘇聯的電解鋁工業也步入正軌。

到了三十年代,蘇聯大型運輸機和轟炸機基本是鋁合金和鋼材制造,諸如TB3轟炸機,其機翼都為鋁板蒙皮。

當戰爭爆發後,德軍佔領了整個第聶伯河流域,使得蘇軍的鋁工業,乃至航空材料工業受到致命打擊!

蘇聯的航空鋁材,有六成需要烏克蘭的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和沃爾霍夫兩個鋁廠提供,電力則需要第聶伯水電站提供。而烏拉爾地區各工廠所能提供的鋁合金,僅有全國的5%。

這是戰爭剛開始的狀況。

當戰爭爆發,因德軍的推進速度過快,大量的蘇聯工廠的重型設備難以搬遷,他們炸毀了一些工廠,更多的則被德軍佔有。甚至是第聶伯水電站!德軍要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他們就利用蘇聯探明的鋁土礦和遺留的電解鋁工廠,大規模的生產德軍急需的鋁材。

蘇軍失去了烏克蘭的這些工廠,損失不可謂不大。然而,人才才是一切的關鍵。大量的技術人員戰略大撤退,尚未被德軍佔領的工廠,也在蘇軍1942年上半年的反攻時,展開動遷。

新的工廠在烏拉爾地區和西伯利亞建立起來,像是伊爾庫茲克、托爾斯克、新西伯利亞等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城市,得到了迅猛發展。蘇聯的重工業得以在大後方迅速恢復,同時,美國按照《租借法案》的極大規模戰略援助也在1943年初全面展開。

里固施科夫搞出的不僅僅是鋁合金底座,楊明志注意到,某些金屬零件也變成了鋁合金材質。

對金屬工業非常了解的楊明志,沒有打算因此去批評他。因為,假如他能想到,將飛機的鋁合金廢物利用,在設計圖紙上,很多零件干脆全用鋁合金了!這是身為司令的他的一個舒服,既然里固施科夫果斷的使用新材料,自己就不用多說了。

楊明志有意看看工人們的進一步工作,只見蒸汽機和發電機迅速完成了對接,幾個齒輪對接後,這機器就可運作了。

這台被拆掉內燃機的發電機,其輸出電壓是220伏直流電,能供應蘇聯絕大部分的電器。電壓能保證220V,全然在于轉子的穩定轉速。發電機的結構,設計局的人們研究的很徹底,因而在將動力改為蒸汽機後,也理論上通過幾片齒輪的休整轉子轉速,最終確保電力的穩定。

當然,當雷達設備開始工作,那台磁控管的功率非常巨大!改造的後的蒸汽發電機,還需要將直流電轉變成交流電,再度用變壓器進行升壓,方可令磁控管穩定工作。

在這個時代,這些設備無異不是傻大黑粗的玩意。即便楊明志在這里,他也無法用手頭的材料,將設備進一步簡化,甚至當所有設備完成,其總體體積比蘇聯現有的更為巨大!

或許是因為楊明志在這里看著,工人們辦事非常麻利,在發電機連接完成,里固施科夫表態道︰「理論上,這台機器已經具備供電能力,如果司令有意,我們現在就可以試驗。」

「試驗吧!」

雷達的未來就始于這台發電機,楊明志下達了試驗命令。

因為這是蒸汽機,首先得燒壺開水,這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楊明志始終矗立著等待。

當壓力表現實壓力達到額定值後,工人們打開了閥門。

這是一台制作頗為精良的小型蒸汽機,其原理卻和十八世紀沒什麼區別,其中整體上甚至有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歷史的那些蒸汽機有所區別是,氣缸能承載更強的大氣壓,因而蒸汽機的理論輸出公里,高達五百馬力的驚人數字。氣缸帶動著圓盤旋轉,經過幾個齒輪的配合,最終化作發電機轉子的瘋狂旋轉,拼命切割磁感線,電力因而產生。

當發電機瘋狂旋轉帶來了獨特的峰鳴時,參與制造的工人們,無不發出勝利的吶喊。

一個穿著滿是油污背帶褲的工人,帶著電壓表測量後,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電壓已經接近220伏,比圖紙上的計劃少了2伏,總體沒有大礙。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吶!接下來,你們還要把逆變器造出來。」

「逆變器已經在制作。」里固施科夫無比自豪的說,「有司令的圖紙,我們辦事效率很高。大概在6月15日左右,雷達就能造出來。」

這個日子是此人的隨口一說,站在楊明志的立場,他豈能不驚愕!

「也就是說,你們最快三天後,完成全部設備?」

「是的!」

「很好,我想我也該籌備一下專業的雷達兵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