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昏昏噩噩的參加完大朝會之後,又馬不停蹄的被見建文皇帝朱允文喊到了御書房商議正事,張丹青整個人幾乎是渾渾噩噩的听完他們的所有無謂爭吵,本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做個泥胎菩薩,卻听得朱允文高興的宣布了幾件事情,而且每一樁每一件都讓張丹青和眾多文武大臣驚訝不已!

原來周王代王岷王,都已經被建文帝成功的給斬落下馬,並且已經正在發配邊疆的路上!

這一連串的順利動作,讓朱允文嘗到了削藩的甜頭和自信,強大的國家機器在他手里已經充分的發揮了無比暴力而又有效的執行力!這讓他終于找到了君臨天下的高高在上的感覺,那一副我覺得我自己罪行的自信感又瞬間爆棚了起來!

事實上說的也沒錯,自從建文帝登上皇位後,就經常覺得後背涼颼颼的,不知那幾個藩王叔叔什麼時候會弄出點兒動靜,影響他皇位的穩定。為此,他寢食不安,削藩成了他面臨的第一等大事。

那麼建文帝朱允炆打算怎樣削藩?在削藩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削藩是一件大事,弄不好就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應該怎麼削,是先揀軟柿子捏,還是先啃硬骨頭?經過和智囊團反復開會商量,新皇帝朱允炆最後拍板,先易後難,柿子先撿軟的捏。

經過一番比較,建文帝覺得周王、齊王、湘王、代王、 王這幾個藩王不僅勢力比較弱,日常行為也不怎麼檢點,經常有人跑來告發他們的劣跡,那好,就從你們幾個倒霉蛋開始下手吧。

周王的領地很光榮地被自己的大佷子選為削藩工程試點推廣區。建文帝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削了周王的藩相當于削了燕王的手足,這樣就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燕王看了一眼害怕,說不定就主動把兵權交出來了,這樣輕輕松松一石二鳥,多省心省力。

這時正好有人告發周王不法,于是建文帝派出將軍李景隆領兵出發,以「被邊」的名義把周王打了個措手不及,然後把周王押到了京城。

建文帝一點兒也沒客氣,先把周王從藩王貶為平頭百姓,然後把他送到雲南那個兔子不拉屎的蠻荒之地去旅游了。不久又用同樣的手法廢掉齊王,禁錮在京城。

緊接著有人告發代王在藩的貪污腐敗,還有殘暴行為,極富正義感的朱允炆大怒,表示皇叔犯法與庶民同罪,于是大義凜然地廢掉了代王,把他囚禁在山西大同,嚴加看管。

緊接著建文帝乘勝追擊,以「不法事」的罪名將 王逮捕,徙置在漳州。

一連串的順利和安排都讓他信心大漲,但張丹青無比清楚,此時此刻的建文皇帝朱允文,純粹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的真正目標和終極目的卻是,那個正手在北方,手握著十幾萬兵馬的燕王朱棣,也就是他的那個倒霉四叔!

但真正誰倒霉?

怕是只有張丹青才清楚!

按理來說,朱允炆削藩這盤布局嚴密、落子狠辣的棋局,朱棣靠什麼逆襲?

談起明朝初年的靖難戰爭,人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初出茅廬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面對自己四叔朱棣時昏招百出,他的智囊集團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更是書生誤國,最終導致大好基業就此斷送?

如果我們僅僅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那確實可以簡單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甚至史書上對于這場皇室內戰的描述,也在有意無意引導後人往這個方面去聯想。對于明朝官方來說,朱棣無論怎樣洗白,都逃不過一個「篡「字。那麼怎麼辦呢?把朱允炆描寫得「傻白甜「一些,把方孝孺等人描寫得昏聵一些。千錯萬錯,都是罪臣的錯,皇帝最後想不開自殺,與我太宗文皇帝無干。而朱棣對方孝孺等人的鐵血屠殺,也激起了當時及後世文人的極大憤慨,于是在他們的筆下朱允炆越是「白蓮花「,就越顯得朱棣殘暴不仁。

可是朱允炆再怎麼年輕,登基的時候也已經22歲了,接受了其祖父朱元章六年的儲君培養。朱棣篡位後重修《太祖實錄》,有學者認為他大肆修改,造成史料價值下降。事實上《太祖實錄》只是在洪武朝末期的篇幅大幅減少,說明朱棣將原書中涉及建文帝的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刪除,反過來證明朱允炆其實得到了很多實際政務的錘煉,絕不是一個在繼位時一竅不通的新手小白。

整個靖難戰爭篇幅太長,筆者今天就來聊一聊朱允炆自登基以後,直到朱棣造反之前的這段時間內,朝廷為了削藩使用了哪些手段,做了哪些布局,以及建文君臣是否真的如史書所描述的那般昏庸。

削藩的終極目標︰燕王朱棣。

朱棣,朱元章第四子,封國北平。太祖皇帝心心念念的是親王們能起到「藩屏國家「的作用,所以明朝初年各地星羅棋布般分布著大量的親王。那麼為何說朱棣是建文朝廷削藩的終極目標呢?朱允炆登基之時,在外的大明親王及其封國分布如下︰

秦王朱尚炳(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長子),封國西安。

晉王朱濟(太祖第三子晉恭王朱棡長子),封國太原。

燕王朱棣,封國北平。

周王朱橚(太祖第五子),封國開封。

楚王朱楨(太祖第六子),封國武昌。

齊王朱榑(太祖第七子),封國青州。

蜀王朱椿(太祖第十一子),封國成都。

湘王朱柏(太祖第十二子),封國荊州。

代王朱桂(太祖第十三子),封國大同。

肅王朱(太祖第十四子),封國甘州(今甘肅張掖)。

遼王朱植(太祖第十五子),封國廣寧。

慶王朱栴(太祖第十六子),封國韋州。

寧王朱權(太祖第十七子),封國大寧。

岷王朱楩(太祖第十八子),封國雲南。

谷王朱橞(太祖第十九子),封國宣府。

這些親王中,倫序在朱棣之前的是嗣秦王和嗣晉王。但他們都是第二代親王,無論是聲望還是政治經驗都無法與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實上的宗室老大。而且雖然明初親王都擁有三護衛官兵,但能節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晉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後,只剩下朱棣。

丙辰,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衛將校,悉听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悉听今上(即燕王)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身份尊貴,有能力、有野心還有實力,加上此前或真或假的太祖想傳位燕王的傳言,使得朱允炆君臣的目光聚焦在了朱棣的身上。燕王不除,朝廷不安!燕王之罪,罪在將來!一場明朝版的「莫須有「大戲,即將徐徐拉開帷幕。

目標雖然一致,但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在建文朝堂上產生了分歧。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先難後易,還是由易至難的選擇。按照兵部尚書齊泰的想法,應該直接對燕王下手。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燕王一倒,其余諸王不足道哉。

對此太常寺卿黃子澄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朱棣平時小心謹慎,輕易難以抓到把柄。雖然大家都想下海,但牌坊還是要立的。如果像你齊尚書那樣強行誣陷,我們的人設還怎麼維持?

齊泰曰︰「燕王英武,威震海內,志廣氣剛。氣剛者易挫,加以不軌之事,孰信其誣?去其大則小者自懾。「—《明太宗實錄卷一》

接著黃子澄神秘兮兮地遞上一張小紙條,里面是周王的兒子汝南王朱有檢舉他老爹造反的內容。周王是誰?孝慈高皇後第五子,朱棣的親弟弟,現存宗室中排名第二的人物。把他打倒之後,再讓身為宗人府右宗正的燕王來給周王定罪。二人兄弟情深,況且周王謀反並無實據,燕王一定會回護弟弟,到時候趁機將他們打為同黨。朝廷師出有名,燕王罪有應得,建文君臣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時距離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曹國公李景隆奉旨率領大軍奔襲河南,將包括表叔周王朱橚、表弟周世子朱有炖在內的王府宮卷和官員一股腦全部抓回南京受審。隨後朝廷一面對周王和世子本人就行嚴刑拷打,一面果然讓燕王朱棣來議定其罪。

初周王被執,果敕上(指朱棣)議其罪。時上居喪守制,憂悒成疾,見敕惴惴不知所為。—《明太宗實錄卷一》

自打周王倒台,朱棣就很清楚朝廷盯上了自己。他在秘密招兵買馬的同時,還要頭疼給皇帝的回信怎麼寫。怎麼寫才能既撇清自己,又顯得自己沒那麼落井下石呢?朱棣苦思良久,在給朝廷上書中寫了一通完全「政治正確「的廢話。主要意思可以歸納為︰第一、如果周王只是反狀未實,那麼希望皇帝陛下念在親親,曲加寬貸。第二、若是罪證確鑿,那麼請皇帝陛下按照《祖訓》定罪,自己一定緊跟朝廷。

若周王橚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著,祖訓具在,臣何敢他議?臣之愚議,惟望陛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實錄卷一》

面對老奸巨猾的燕王,建文君臣一拳打出猶如打在棉花之中。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你朱棣不是當縮頭烏龜嗎?那我就步步緊逼,看你怎麼辦。

對于朱棣來說,最大的依靠是他手下的護衛官軍︰燕山三護衛。對于這支掃蕩過北元王庭、追殺過朵顏三衛、清剿過遼東女真的勁旅,朝廷給出的評價是「北卒又勁「。要扳倒燕王,第一步當然是將朱棣和燕山三護衛的聯系隔斷。

復召齊泰問曰︰「今欲圖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勁,奈何?「泰對曰︰「今北邊有寇警,以防邊為名,遣將戍開平,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圖也。「從之。—《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于是在朝廷的一番操作之下,燕王護衛精銳被悉數調往開平出塞備邊。緊接著工部侍郎張昺調任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出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對燕王開展全面的證據搜集工作。張昺,洪武朝時出任工部右侍郎,史書上對其語焉不詳。但既然朱允炆派他出任北平布政使,那他必然是建文朝廷絕對信任的人物。謝貴是錦衣衛出身,他去北平的目的幾乎已經昭然于天下了。根據《太宗實錄》的記載,這幾個人空降北平以後,干的都是「詐誘王府官屬,覘察王府動靜「這樣的事。

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正月,燕王派王府長史葛誠入京朝賀,結果這位葛長史被皇帝本人親自策反。葛誠回到北平之後,雖說朱棣曾對他產生懷疑,可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葛誠潛伏得很好。至此,燕王府對于朝廷來說已經毫無秘密可言。

據清初歷史學家谷應泰在其著作《明史紀事本末》中所說,朱棣曾經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南京朝覲新皇帝。朱允炆在這個月內追尊他老爹懿文皇太子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尊其生母呂氏為皇太後,冊皇太孫妃馬氏為皇後,立長子朱文奎為皇太子。朱棣此來,應該是來致賀的。

當時朝廷上下都勸皇帝趁這個機會除掉燕王,可是朱允炆也有苦衷,畢竟還沒有拿到朱棣造反的真憑實據。現在自己追尊老爹,給生母上尊號,冊立皇後和皇太子,樁樁件件都是大喜事,此時處理燕王太煞風景。但是朱棣雖然平安返回了北平,並不代表朝廷打算放他一馬。

就在燕王回國不久,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凱、耿瓛率軍分駐扎開平、臨清、山海關。宋忠,錦衣衛出身,太祖朱元章的嫡系部下。開平位于北平之北,深入草原,是明初北方防線的關鍵節點。朱允炆給了宋忠三萬大軍,又從此前已經駐扎于此的燕山三護衛中挑精壯官軍「悉選隸忠麾下「。臨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運河中的重要樞紐。徐凱出身四川都司,長期在四川一帶平定叛亂,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徐凱此前的頂頭上司蜀王朱椿,是方孝孺的好友,他的忠心母庸置疑。山海關位于北平之東,是連接遼東和北平的門戶。耿瓛是開國元勛長興侯耿炳文的兒子,他的夫人是朱標的長女江都公主。換句話說,北平城已經被朝廷大軍合圍。朱棣如果向西,會進入山西境內,那里是晉王的地盤。為了進一步削弱燕王的影響力,北平城內的北平衛和永清衛官軍,被分別調離北平,前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和順德府(今河北邢台)駐扎。

朱棣此前在二月份親自進京,就是為了向朝廷表明心跡,希望大佷子朱允炆能夠高抬貴手,放自己一條生路。到了四月份,為了準備臨祭太祖朱元章小祥(指去世周年祭),朱棣將僅有的三個兒子燕王世子朱高熾,高陽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一起派往南京。朱棣此舉,還是向朝廷表露忠心。你看我把三個兒子都派來了,我不可能謀反。從筆者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朱棣確實不想造反,他已經把他該做的、能做的,做到了極致。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或曰︰「不宜偕往。「王曰︰「令朝廷勿疑也。「—《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建文朝廷布下的那張天羅地網仍然在繼續收緊,這次的對象是朱棣封國附近的親王們。青州的齊王朱榑,曾隨朱棣出塞。一旦其在青州起兵,朝廷大軍將月復背受敵。大同的代王朱桂,與朱棣同為中山武寧王徐達女婿。大同在北平以西,是朝廷三路大軍的唯一缺口。于是齊王和代王分別被廢。

荊州的湘王朱柏,是當年僅有的兩名觀摩了皇太孫冊封大典的親王之一,另一人當然就是燕王朱棣。荊州地控長江天險,湘王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協助朱棣偷襲南京。但是湘王很有骨氣,面對如狼似虎的朝廷官軍,他不屑一顧,冷靜地整理衣冠,點燃宮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宮人,全部追隨湘王而去。

湘王之死,撕毀了建文朝廷「仁義道德「的假面具,因此朱允炆才氣急敗壞地給了湘王一個惡謚「戾「,稱其為湘戾王。而在南京的朱高熾兄弟得到消息後深知情況有變,三人靠著朱高煦偷馬,才一路逃回了北平。有人說建文朝廷迂腐,怎麼能讓兄弟三人輕易逃走。其實綜合上文的分析我們就知道,朱允炆君臣一直要抓的就是朱棣謀反的證據,他們等的就是燕王起兵,然後可以名正言順地予以鎮壓。

建文元年六月,已經做好所有準備的建文君臣開始正式出手。燕山護衛百戶倪諒上奏朝廷,稱王府官校于諒、周鐸等人暗中謀逆。皇帝朱允炆立刻下詔斥責燕王,同時將于諒、周鐸等人抓到南京處死,並夷其族。一個小小的百戶膽敢控訴親王,背後必然有南京朝廷的影子。

事到如今,自覺跳黃河也洗不清的朱棣覺得自己只剩下一條路︰裝瘋。于是他以堂堂親王之尊在市井之中胡言亂語,搶奪食物,滿地打滾。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為此親自深入王府觀察燕王動靜,只見到寒暑之時朱棣圍著火爐依然渾身打顫,平時走路也只能依靠拄拐。

張昺、謝貴入問疾,王盛夏圍爐搖顫曰︰「寒甚。「宮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信之。—《明史紀事本末》

但關鍵時刻內奸葛誠挺身而出,將燕王裝瘋的消息及時傳出,于是朝廷繼續堅定搞死朱棣的決心。此時另一位燕山護衛百戶鄧庸奉命到南京奏事,卻被齊泰下令打入大牢嚴刑拷問。鄧庸受刑不過,只能供稱燕王即將舉兵造反。建文君臣如獲至寶,朱允炆立刻下旨派遣使臣前往北平逮捕燕王府官屬。同時密令張昺、謝貴聯合王府內應長史葛誠、指揮盧振一起動手,務必將朱棣本人捉拿歸桉。

張昺、謝貴收到指令之後立刻調集北平城內七個衛所的兵力,分布把守城內要害地點,同時將燕王府宮城包圍得水泄不通。宮城四座城門,都被木柵阻斷出路。此前朱棣裝瘋的時候,「黑衣宰相「道衍已經讓燕王心月復張玉、朱能悄悄召集800名精銳護衛潛入王府守衛。而與張昺、謝貴一同被派往北平的都指揮張信及時叛變,于七月初一日送來緊急情報,稱朝廷將在今夜對王府實施強攻。這個情報至關重要,徹底反轉了朱棣和朝廷之間的勝負主動權。已經毫無退路的朱棣在王府內和心月復們商量對策,最終誘殺了張昺、謝貴二人。隨後打出「奉天靖難「的旗號,正式起兵造反。靖難之後,張信因此功被封為隆平侯。相傳朱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見到張信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為「恩張「。

信,鳳陽府臨淮縣人。…信之在北平也,嘗先上變告,太宗德之,呼為恩張而不名。—《明英宗實錄卷九十二》

從歷史的梳理來看,建文君臣削藩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燕王朱棣。而為了佔據道義的上風,朝廷使用的方式是極限施壓,一定要坐實朱棣謀反的罪名。對于燕王可能的軍事反抗,朝廷也早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朱棣的直屬部隊燕山三護衛被打亂建制,歸于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北平城內親燕王的部隊被調離,朝廷空降大員掌握軍政。在燕王可能的突圍路線上布下三路大軍,同時斬斷朱棣所有可能的援軍。

而在戰略縱深方面,遼東的遼王受其岳父武定侯郭英影響,已經完全倒向朝廷。靖難戰爭開始後,遼王即放棄封國返回南京,遼東明軍由江陰侯吳高統一指揮。位于北平和遼東之間的大寧,則在開戰之後被朝廷方面迅速控制,不願意回京的寧王遭到軟禁。至于山東方向,朱棣在七月初一日造反,由長興侯耿炳文率領的大軍在十九日就誓師出征,並于八月初進駐真定。從這個出兵速度,我們可以認為朝廷早就做好了戰爭動員和準備工作,只待燕王一反,立刻揮兵北上。朝廷的每一步棋,幾乎都沒有露出破綻,那靠著八百壯士起事的燕王,最終為何能破局成功呢?筆者以為還是人心向背。

建文君臣上台以後全面否定太祖路線,政策完全倒向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在洪武朝武將優先,文官最高不過正二品。

朱允炆登基後,六部尚書由正二品升至正一品,在朝堂上實現了對武將的反向壓制。文官們以江浙稅賦重的理由,要求朝廷「均江浙田賦「。江南一帶遠離戰爭,人民安居樂業,田賦卻降低到和處于帝國邊境的陝西等地相同。肥了地主,瘦了國家,國家稅收從何而來?若是沒有朱棣靖難,只怕明朝覆滅的時間會大大提前。

作為皇帝朱允炆來說,他別無選擇。祖父朱元章為了讓他平穩繼位,已經得罪了全天下的武將勛貴。武臣靠不住,建文帝只有依靠文臣。日後朝廷軍隊為何常常在與燕軍交戰時不堪一擊,但是投誠之後卻凶狠無比?沒有人想過原因嗎?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南下偷襲南京,本來受阻于長江,卻得到了朝廷統領水師、鎮守江防的右軍都督僉事陳瑄的倒戈。建文君臣在大罵陳瑄之余,有沒有想到他是當年涼國公藍玉帳下的親兵呢?

太祖皇帝當年通過藍玉桉鏟除了頭部武勛,但是明軍的主力是中下級軍官,這些人因為老領導被殺,對朱元章一定是有怨氣的,連帶著對朱允炆也一定是不同心的。而建文帝上台後的政策,更進一步激怒了這沉默的大多數。軍人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是會用腳投票。燕王登高一呼,宋忠所部立刻反水,北平附近衛所將領望風歸降。這就是朱棣最終翻盤的秘訣︰人心。

如果只是以今人的現代眼光來看,事後諸葛亮的指點江山之中,自然有許多的補救和謀劃辦法!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麼做才可以削藩成功!?

提起明朝初年的歷史,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這兩人的叔佷大戰,可謂是一段無法忽略的歷史,最終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為大一統王朝之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那麼今天就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說說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麼樣才可以削藩成功。

事實上,當時朝廷里提出過正確的削藩意見的光官員也不在少數,就連當初的皇帝心月復兵部尚書齊泰,也提出過移藩的策略,嚴格來說,這已經是釜底抽薪了,並建議朱允文在諸位藩王進京的時候,直接扣押住他們!但耳根子非常軟,性格又猶豫不決的朱允炆卻沒有听進去,錯失了削藩的最佳良機!

明朝的吏部官員高巍,曾經提出過明朝版的推恩令︰「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

大致意思就是徒遷這些藩王的子弟,使他們南北對調,那麼久而久之,這些藩王的權勢自然被削弱了。

大多數人認為這個方法就很不錯,屬于是溫和削藩法,藩王也不會有什麼意見。要說有意見的話,也就燕王朱棣一個,如果他真起兵的話,首先大義上壓根站不住腳,沒人支持他。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應該重用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應該重用諸如李景隆這種無能之人,像徐達的長子徐祖輝,還有明太祖朱元章曾經的義子大將平安,甚至是老將耿炳文都可以,雖然耿炳文在靖難之役之初敗過,但以持久戰來看,還是沒問題的,怎麼說也比李景隆強多了。

可能有人認為這就完了?這不是還有後遺癥嗎?燕王朱棣不還是有可能造反嗎?

其實這個大為不同,燕王朱棣造反的歷史背景有兩個關鍵。

一是建文帝朱允炆霸道削藩,繼位以後短短幾個月連削五王,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如此削藩,等于是將所有藩王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所以燕王朱棣造反以後,這些藩王雖然沒有明著支持他,但其實大部分是贊同朱棣的行為的。

像谷王朱橞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就偷偷的開金川門,使朱棣順利進城。

二是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文臣,像齊泰和黃子澄就是代表,他這麼一做,軍功集團自然不高興。

所以這也是朱棣起兵以後,為什麼剛開始沒有多少兵力,後來卻有很多武將和兵士願意追隨他的原因,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代表的是文臣利益,朱棣代表武臣利益,這些將士自然是選擇朱棣。

因此最後總結來說,如果建文帝能使用明朝版「推恩令」,以這種溫和方式削藩,並且不只是重用文臣,還會重用真正有能力的武將的話,那麼削藩肯定成功。

那樣一來,燕王朱棣即使造反,首先是大大的師出無名,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又沒有霸道削藩,沒有逼死藩王,自然是沒法打著朝中有奸臣,皇帝被脅迫,自己是師出有名的旗號。

而且諸王肯定也不會默默地的支持燕王朱棣。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真正有能力武臣的話,深層次來說,當時武將不會認為建文帝代表的是文臣利益,因此投靠燕王朱棣的積極性就大大減少,因為沒必要,這是一個關鍵原因,說明朱棣得不到「兵心」支持。

直接來說,建文帝重用有能力的武將,怎麼說也比李景隆這種無能之人強,利用大勢,不出昏招的話,壓也把燕王朱棣壓死了。

要知道靖難之役可是打了四年,朱棣可以勝利,是統治階層上到建文帝、齊泰、黃子澄不懂軍事只知紙上談兵,下到諸如李景隆這種前線昏庸無能的統帥合力造成的,如果建文帝可以改變彌補這兩個不足,那麼自然會削藩成功的。

但這種說法和觀點也只能事後諸葛亮的過過嘴癮而已!

眼下張丹青要操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

現在五個被列入建文帝削藩工程試點推廣單位的藩王就只剩下湘王了。對于湘王的罪名建文帝還頗費了一番心思,因為這個叔叔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平時也算自律,要找他的把柄還真不太容易。那就定個私印鈔票破壞金融安全罪吧。

很顯然,朱允文直接拋出了御史門提供的那些毫無根據的罪名,直接聲稱湘王朱柏大肆的印刷大明寶鈔,嚴重觸犯了金融安全罪!

並讓有削藩成功經驗的李景隆和張丹青再次趕往朱柏的封國所在地!

張丹青听到的消息卻有些叫苦不迭,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接下來對湘王的消防行動將會引發怎樣的風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